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营改增后税收政策效应分析

营改增后税收政策效应分析

营改增后税收政策效应分析“营改增”试点的政策效应分析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

从2012年1月1日起,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由此,上海先行进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正式展开。

一、进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政策影响本文主要从对试点行业的税负、税务部门的征管权限以及对试点地区的财政收入等三个方面对该政策的效应进行分析。

(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试点行业的税负影响。

1、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交通运输业的税负影响。

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前,交通运输业在营业税税目中属于“交通运输业”的征收范畴,税率为3%,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交通运输业的企业会涉及两个税率:如果是一般纳税人,按照11%的税率征收;如果是小规模纳税人,按照3%的征收率征收。

对于前者来说,貌似税率提高,税负增加,其实不然。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年不含税应税服务额达到500万才会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同时,根据现行增值税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可以享受进行抵扣政策,也就是说交通运输业企业购进的作为经营用的汽车、固定资产、汽油以及其他材料的进项税额可以予以抵扣,由于抵扣的影响,试点交通运输企业的最终税负率会远远低于上述名义税率11%。

根据分析可以得出,此次营业税改征增值对于交通运输业的税负影响是结构调整,稳中有降。

2、营业税改征增值对现代服务业的税负的影响。

此次营业税改征增值试点的另一个行业就是部分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

这些行业在营业税改征增值前,属于营业税的“服务业”税目征收范畴,按照5%的税率征收营业税;营业税改征增值后如果是一般纳税人,其中有形动产租赁服务按照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其他行业按照6%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如果是小规模纳税人,则统一按照3%的征收率征收增值税。

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即年应税劳务额低于500万的),其税率直接由原来的5%下降到3%,税负减轻明显。

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有形动产租赁由于其动产的金额一般较大,扣除抵扣扣,税率远低于名义上的17%;其他服务业的一般纳税人,扣除抵扣的影响,税负相对于原来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因此,对于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的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负的减少是比较明显的,对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将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税务部门征管权限的影响我国于1994年实行分税制,成立了国家税务局(简称国税)和地方税务局(简称地税),二者负责征收的税种不同。

国税主要负责征收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税主要负责征收地方税。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试点行业的原先由地税部门征收的营业税改为由国税部门征收的增值税,这就涉及到不同税务部门的征管权限的调整,而上海由于目前的国税和地税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不涉及的这一问题的调整,简化了相关手续,有利于试点的顺利推进。

(三)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对地方财政的影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如果按照现有的税收预算级次,试点行业原来全部有地方享有的营业税,改为由中央地方共享的增值税后,试点地区的财政收入必将受到较大的影响。

以上海2010年的税收收入为例:2010年上海的营业税税收收入总共为9,339,266 万元,根据有关数据,上海试点行业的营业税占营业税的总额大约在1/3左右,即300亿左右,占上海2010年税收总收入(不含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的5%。

有鉴于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中明确,试点期间保持现行财政体制基本稳定,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收入仍归属试点地区,税款分别入库。

因试点产生的财政减收,按现行财政体制由中央和地方分别负担。

因此,此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试点地区的财政收入没有产生不利影响,促进了试点地区的积极性,保证了试点的顺利进行。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上海进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利于降低试点行业的税负,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服务业专业化发展,为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做出积极贡献。

市局四个方面开展“营改增”政策效应分析一是税负增减分析求准。

汇总全市小规模、一般纳税人申报情况,对照“营改增”前后平均税负,开展分区域、行业、规模税负增减情况分析;深入税负波动较大企业调研,采集相关数据、资料,准确掌握影响税负变动主要因素,探索建立数据模型。

二是政策导向分析求稳。

结合本市三次产业布局和园区功能定位,积极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等企业抓住改革机遇,进一步规范内部运营,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取得发展主动权;依据“营改增”政策取向,广泛听取行业协会、企业、相关部门意见,及时发现、上报税制转换过程中发生的新问题,力求予以圆满解决;三是职能定位分析求精。

积极适应税制转换对业务职能提出的新要求,转变思维和工作方式,深入开展涉税政策辅导,加强引导和宣传解释,帮助企业厘清税负变动原因;加强行业性税种管理,不断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深化结构性减税实施。

四是后续效应分析求早。

根据“营改增”前期情况,利用税收调研、行业性税收分析等形式,积极开展相关理论研究,重点就税制改革全面铺开对区域经济、行业、税收、征管制度改革等影响进行评价和分析,积累素材和数据,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根据初步分析结果,全市交通运输业小规模纳税人平均税负下降3%、现代服务业税负下降41.8%;33户一般纳税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609份,金额4540万元,减轻存量企业税负185万元,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

“营改增”税收政策效应得以进一步体现为调整完善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促进服务贸易出口,自2011年年底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应税服务适用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3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地区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应税服务免抵退税管理办法(暂行)〉的公告》(2012年第13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地区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应税服务免抵退税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通知》(财预〔2012〕65号)等文件,明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地区“国际运输服务、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并针对零税率应税服务免抵退税政策涉及的认定、申报、审核和审批等各环节,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

本市税务部门按照要求精心部署、积极落实,认真做好零税率应税服务申报企业免抵退税的审核审批工作。

截止今年6月11日已办理了零税率应税服务出口退税计1651万元。

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前,本市服务企业开展的国际运输服务及离岸外包服务,按照原营业税相关规定均实行免税政策,即对提供服务的销售收入免征营业税,但对提供服务对应的外购业务所含增值税,不得作进项税额抵扣而应计入成本。

而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启动后,按照财税〔2011〕131号的规定,国际运输服务、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即对提供服务的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且对提供服务对应的外购业务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可抵减应纳增值税税额,未抵减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按现行政策规定,本市从事上述零税率应税服务的企业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13号公告要求,携带规定的证件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退税认定手续;在正常开展相关零税率服务业务后,应向主管税务机关分别办理纳税申报和免抵退税申报;税务机关在受理申报并按规定审核无误后,将及时为申报企业办理退税。

比较改革前后的税收政策效应,服务企业在经营零税率应税服务时,由于相应外购业务的所含税款允许抵扣,将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进一步增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县国税局积极做好“营改增”政策效应分析应用一是分级调研。

下发“营改增”政策效应调研要点和报表填制注意事项,逐级组织辅导,介绍调研工作意义、数据采集方法;按试点纳税人规模分级布置调研,突出抓好重点企业单户调研、一般纳税人销项和进项税额调研、小规模纳税人税负调研,并分级调查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及落实情况。

二是分类上报。

将报表细化为16大类,反映“营改增”纳税人申报户数和税额、开票户数和份数、入库税款和减免税的,按月报送,改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财务指标变动的,按季报送,并要求各类报表承办部门之间加强协调,与地税、财政等部门加强沟通,做到格式规范、口径一致、报送及时。

三是统一分析。

建立“营改增”政策效应分析模型,把握试点总体运行情况,并将各类数据与试点前进行纵向比较,掌握纳税人数量、税负、产税能力等变化情况,分析试点政策在支撑企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等方面的作用,对各乡镇纳税人分布、各行业纳税人存量等进行横向比较,分析资源、区位、地方政策等因素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四是统筹应用。

构建“营改增”政策效应分析应用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数据报送和分析项目,在形成综合报告基础上,加强分类应用,向县委、政府和上级局反映“营改增”成效、行业发展动态、存在问题,并提出完善试点方案、深化税制改革、加大政策扶持等建议,对下提出加强政策宣传、强化税源管理、改进纳税服务等要求“营改增”政策调整的调研报告( 来源: 作者:发布时间:2012-08-20 浏览量: ) 作为近年来最重要的税制改革项目之一和结构性减税的重要内容,今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试点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以下简称“营改增”)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

“营改增”后,对地方经济究竟有何影响以及地方政府如何应对,是财税部门需要提前考虑的。

一、主要政策规定税制安排方面。

一是规定了试点行业。

规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体育业、销售不动产和转让无形资产,原则上适用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

金融保险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原则上适用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

上海首选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试点。

二是规定了适用税率。

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

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适用11%税率,其他部分现代服务业适用6%税率。

三是规定了计税依据。

纳税人计税依据原则上为发生应税交易取得的全部收入。

对一些存在大量代收转付或代垫资金的行业,其代收代垫金额可予以合理扣除。

四是规定服务贸易进口在国内环节征收增值税,出口实行零税率或免税制度。

过渡性政策方面。

一是规定试点期间保持现行财政体制基本稳定,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收入仍归属试点地区,税款分别入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