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3.1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含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3.1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含解析)

第1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水循环主题(一)水循环的类型1.海上内循环:发生在海洋和海洋上空,循环的水量最大;2.陆地内循环:发生在陆地和陆地上空,循环的水量最少;3.海陆间循环:发生在陆地和海洋之间。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绘图】(二)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1.影响蒸发的因素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3.影响降水的因素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1)水利措施①修筑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水位的提高,蒸发量加大。

②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2)农林措施“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5.影响下渗的因素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

(三)水循环的意义: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地表太阳辐射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属于外力作用)。

(四)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1)正向利用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削峰补枯);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某些环节进行正向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如修建水库进行拦蓄洪水,减少洪水威胁和水灾发生,城市铺设渗水砖可防治城市内涝现象。

(2)负向影响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产生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②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③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二河流主题地表径流从源头到河口的每一河段收纳了高于它的各种水体,包括漫流于地面的雨水、冰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依靠不同补给方式的河流呈现不同的流量变化(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小的变化等)。

(一)河流水的补给方式1.大气降水补给核心在于气候。

根据不同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差异,河流的径流年变化存在以下三种形式:①全年径流量较为稳定:热带雨林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②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和热带草原气候区。

③冬季为汛期,夏季为枯水期:地中海气候区。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核心在于时间。

发生在春季。

跟气温和积雪量有关。

在我国东北地区最为典型,以及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有分布。

东北地区的河流出现春汛和夏汛。

东北地区的春汛缓解了春旱。

回顾华北地区春旱严重的原因:自然因素:①从雨带移动规律看,春季雨带还在华南地区,正在逐步北进,而华北尚未进入雨季。

②华北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春季增温快,蒸发量较大。

③华北地区春季正值春耕,对水需求量大。

其他因素:华北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污染较严重。

东北地区春旱没有华北地区严重的原因:【重点】东北地区春季有积雪融水和冻土的融化为其提供水分,使土壤保持很好的墒情[墒情:在我国,通常是指在北方旱作农业区土壤的含水状况]。

而华北地区则没有,相反气温回升的比东北快,蒸发量比东北大,所以春旱严重。

3.高山冰川融水补给高山冰川融水关键点在于气温高低。

青藏和西北的高山常见,径流高峰出现在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而年际变化较小,还有明显的日变化,一天中径流也有明显变化。

4.湖泊水补给:对河流径流起调节作用:在河流源头,调节河流水量;在河流中下游,洪水期削减河流洪峰,枯水期补给河流。

考察方向:通过湖泊的调蓄作用河流流量变得平稳。

例如图中B点位于湖泊下游,经过湖泊的调蓄作用,流量波动比较小。

注意:湖泊不仅可以调节水量,也可以蓄积来自于上游的泥沙。

5.地下水补给最普遍、最稳定的补给源。

与河水互补:当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则地下水补给河水,反之河水反补给地下水。

【知识扩展】潜水水位:潜水位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就是潜水位等值线。

地下水的考察中,主要通过等潜水水位来判别。

厘清两个概念:地下水位高度,地下水埋藏深度。

其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特征应用数值判断地势的分布和河流的流向:地势高潜水位高,地势低潜水位低潜水埋藏深度=地面海拔—潜水海拔疏密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密——流速快;潜水位疏——流速慢走向和弯曲潜水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从高处指向低处闭合中心潜水位低:地下水过度开采中心潜水位高:降水多或大水漫灌(二)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特征:河流应重点掌握的内容为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等。

如下表所示:1.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两量、两水、两期”项目及描述影响因素对航运的影响河流水文特征流量(流量的大小)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水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

一般来讲,补给量与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水量大、流量平稳、丰水期长(水深)、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含沙量小(淤积少)等对航运有利水位(水位的高低和季节变化)、汛期(汛期的时间及长短)包括丰、枯水位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

河流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

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含沙量(含沙量的大小)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

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越差、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结冰期(结冰期的有无和长短)取决于冬季气温高低。

有结冰期的河流,从低纬向高纬流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水能受流域面积大小及落差影响【知识扩展:内流区河流水文特征分析】参与海陆间循环的为外流区,但外流区中可能存在内流区;参与陆地内循环的为内流区。

回顾我国外流区、内流区分界线: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内流区主要分布着内流河:(熟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①内流河大部分是季节性河流;②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③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较多,河流的水量就较丰富,为丰水期;④径流量小,流程短且变化大,冬季甚至断流。

2、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包括: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水系归属、河道(河谷的宽窄、河床深度、河流弯曲系数)、源地、沿河湖泊补给关系等。

【2】影响因素:(1)河流流程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陆地面积的大小、地形及河流的位置,一般陆地面积小(如岛屿)或陆地比较破碎(如欧洲西部),则河流较短;山脉距海岸较近(如美洲西岸),则河流较短。

(2)河流流向主要从等高线的递变、地势高低来判断。

(3)高山峡谷地区,河流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盆地或洼地地区,河流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流域面积大。

(4)山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以下切侵蚀为主,河道比较直、深,形成窄谷;地势起伏较小的地区,河流落差小,以侧蚀为主,侧蚀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河岸组成物质的致密与疏松、凹岸与凸岸及地转偏向力,河道比较弯、浅、宽。

3、河流相关概念扩展:【1】河道裁弯取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改善航运条件;改善防洪条件;有利于污水的快速自净。

2.不利影响河流裁弯取直,是河道缩短,水域面积缩小,从而导致调节气候能力下降,同时导致水生生物栖息地减少,影响到生物的多样性;河流裁弯取直后,河道笔直,水流速度快,泥沙沉积减少,导致河流的营养物质减少,水生生物减少,同时导致河流沿岸堆积地貌萎缩,土壤肥力下降;河流裁弯取直后,河道笔直,水流速度快,洪水发生时,导致下游河段洪峰提前到达,对下游防洪造成巨大的压力;河流裁弯取直后,河道笔直,水流速度快,导致河流侵蚀作用加强,河流的含沙量增多,降低河流的水质。

【2】凌汛现象凌汛发生的条件为河流有结冰期,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时间在初冬(低纬度未结冰而高纬度结冰时期)和初春(高纬度未融化低纬度已经融化),我国东北的河流和黄河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

【3】断流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水资源:1.概念: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衡量标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3.分布:从全球来看,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1)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水资源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二是人口总数。

(2)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区域面积,一般来说区域面积越大,集水范围越大,水资源总量越大;二是区域内降水量,降水量越多,径流量越大,水循环越活跃,水资源总量越大。

(海岛缺水,如新加坡)(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和解决措施: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2.我国缺水的类型和地区:南方主要是水质型缺水(污染),北方是资源型缺水(降水少);南方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地区是工程型缺水。

(是指特殊的地理和地质环境存不住水,缺乏水利设施留不住水)水质型缺水的解决措施:①坚持蓄引堤与合理开采地下水相结合;②尽快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堤水和连通工程;支持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显著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

3.【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跨国)调水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海水淡化,人工增雨【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课堂练习】(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 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