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课件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课件人教版

•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 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 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 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 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晋宋时,这 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
• (2)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 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 (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 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 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 三年(192),为兖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 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 年(196),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 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 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 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 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
• 3.领会《涉江采芙蓉》中的游子思乡之情; 曹操的思贤若渴及统一天下,自强不息的 精神;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
• 1.读准字音
• 遗(wèi)谁
子衿(jīn) 樊(fán)笼
• 何时可掇(duō) 三匝(zā) 越陌(mò)度阡(qiān) • 吐哺(bǔ) 羁(jī)鸟 守拙(zhuō) • 暧暧(ài) 呦呦(yōu) 狗吠(fèi) • 朝(zhāo)露 鼓瑟(sè) 墟(xū)里 • 荫(yìn)后檐
明.明.如月(古义:光明,明亮。今义:副词,表示显然 如此或确实,下文意思往往转折)之的费东西遗失,丢失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
遗以光先帝遗.德特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排泄 地有遗力,民有遗.力剩余的 采之欲遗.谁读wèi送给,赠送,给予
• 【答案】 (1)何时可掇 枉用相存 • (2)既无叔伯 门衰祚薄 • (3)一夜飞度镜湖月 送我至剡溪 • (4)玉露凋伤枫树林 白帝城高急暮砧 • (5)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 1.了解五言诗的基本特征;掌握有关的文 学知识。
• 2.欣赏诗的语言美、艺术美,体会诗歌情 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 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他在北方 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 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 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 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 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 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 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 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 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 本《曹操集》。
• 【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他主张汉魏风 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 梁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 初唐诗坛的主将。其诗风格高昂清俊, 深沉蕴藉。著有《陈伯玉集》。
•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篇吟咏香 草兰若。一、二句点明兰若生长的时间, 描绘了兰若枝叶的茂盛。“芊蔚”“青青” 两个同义词都形容花叶的茂盛,再加以 “何”字,赞美之情自然溢出。前两句写 绿叶,三、四句写红花,写兰若幽独空林, 艳红的花朵披散下来,把紫色花茎都遮住 了,使山林群芳为之失色。前四句赞美兰 若的风姿,后四句转而写芳华的零落。由 夏入秋,白日渐短,秋风乍起,芬芳的花 朵也将凋落,“岁华”“芳意”用语双关,
• (6)诗中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有何作用?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 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衿”,是衣领。“青衿”, 是周代学子的服装,这里作为贤士的代称。 “悠悠”,长的样子,形容绵长的思念之 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 《诗经·郑风·子衿》篇中的成句。“君”, 这里指所思慕的贤才。“沉吟”,就是低 吟,用低声吟诵表示渴念。“呦呦”,形 容鹿叫的声音。“苹”,指艾蒿。“鼓”, 是弹奏。“呦呦鹿鸣”以下四句是引用
• (3)《归园田居》:共五首,大概写于诗人 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的次年(406年)。 这是第一首,诗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生活
• 本课设计两课时
• 第一课时(讲读《涉江采芙蓉》
• 和《短歌行》第一段) 1.吃透文本
• 1.《涉江采芙蓉》:写游子不辞辛劳,满 腔热情,涉水到江河里采摘荷花,要送给 家中最心爱的人。在摘花的时候,四顾都 是陌生人,自己的心上人却在远方,在遥 远的、短时间内无法到达的地方,游子心 头被泼了一盆冷水。想到两情相爱却异地 分居,这种情形也许会延续一辈子,心情 一下子变得沉甸甸的。
• (2)诗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 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 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 行为怎样理解?
• 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 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 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 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 境。
•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 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 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
•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 陈子昂
•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②何青青!
• 幽独③空林色,朱蕤④冒紫茎。
• 迟迟白日晚,嫋嫋⑤秋风生。
•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 【注释】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草本植 物,气味芬芳。②芊蔚:形容草木茂盛。 ③幽独:深居独处。④蕤(ruí):草木下垂 的花。⑤嫋嫋:同袅袅,形容风吹拂。
•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 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
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他以纯朴自然的
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
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 文4篇,共计12篇。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 成就都不及陶诗。
• 8.了解背景
2.掌握通假
契阔谈 (“ ”通“宴”)
3.古今异义
同.心.而离居(古义:指感情深厚。今义:指齐心,如“同 心同德”)
人生几.何.(古义:指多少。今义:指几何学的简称) 依.依.墟里烟(古义:指轻柔而缓慢地飘开。今义:形容 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复得返自.然.(古义:田园生活,自然的本性。今义:自 然界,理所应当的)
• (3)陶渊明(365~427),东晋时期文学家。 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 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 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 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 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
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
与官场彻底决裂。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
赢 回得顾.望 仓旧 皇北乡顾 .看回 头,回头看 顾大三行顾.不臣顾于.细草谨庐之考中虑探问、拜访
顾 子.布念、蓄元劣表物诸终人无各所用顾.妻只子是顾 ,惜 不过、顾 念
5.词类活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榆柳荫.后檐(名词用作动词,遮蔽) 鼓.瑟吹笙(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使动用法,使……归) 去日苦.多(意动用法,以……为苦) 山不厌.高(意动用法,以……为厌)
• (2011年高考江西卷) • 15.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 (1)明明如月,__________________?越陌
度阡,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 行》) • (2)__________________,终鲜兄弟, __________________,晚有儿息。(李密 《陈情表》) • (3)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__________。
• (4)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 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 “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 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 “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 么看?
•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要看对“还顾望 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的解释。解释可 能有两种:一种是“还顾”者就是“涉江” 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 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 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 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另一 种可能的解释是,“还顾”者就是“所 思”,不是“涉江”者,却还是“旧乡”
• 6.文言句式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宾语前置)
• 开荒南野际(省略句,“荒”后省略介词 “于”)
• 狗吠深巷中(省略句,“吠”后省略介词 “于”)
• 鸡鸣桑树颠(省略句,“鸣”后省略介词 “于”)
• 7.走近作者 • (1)《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
一首。《古诗十九首》最早源于梁代萧统 《文选》。
• 2.《短歌行》第一段
• 写到诗人在对酒当歌的欢宴时刻,突感 人生易逝,不禁感慨万千。面对逝去的 年华,想到了功业未成,不禁忧从中来, 于是唯有借酒消愁。表面上情调消沉, 其实正表现了诗人想建功立业而未成的 焦急心态。
• 2.设疑激智
• (1)怎样理解《涉江采芙蓉》这首诗?
• 《涉江采芙蓉》这首短小的抒情诗,初读 感到它很单纯,是表现一位女子在采莲的 美好时节思念自己离居的丈夫的。女子是 这首诗的主人公,抒发的是妻子思念丈夫 的深切忧伤。但如果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 是这位女子,那就错了。这首诗归根到底 仍然是游子的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 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虚拟”的方式: “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 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腔的苦闷,
• 《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失志 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 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 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 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逐 渐没落的时代面貌。
• (2)《短歌行》:曹操领兵南征北战,“挟 天子以令诸侯”,渴望统一天下,然而, 他虽高标“唯才是举”,却又叹人生苦短, 人才难求。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 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 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 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 《短歌行》,表达了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 时代的人生感受,抒发其求贤若渴的情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