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B卷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B卷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下图是这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所得出的结论,其影响是()A.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B.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C.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D.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 . 1950年10月,我国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当时部队的名称是A.人民解放军B.人民志愿军C.新四军D.八路军3 .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下列民族精神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五四精神②抗战精神③长征精神④井冈山精神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4 . 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主要特征是A.集体生产B.大机械化生产C.包产到户自负盈亏D.庄园式生产5 . 引发下表所示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B.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C.外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双方协议D.清政府鼓励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6 . 下列事件中,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有①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③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④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7 . 《共和国的足迹》中写到:“它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其中,“新的历史纪元”开启的标志是A.抗美援朝战争B.西藏和平解放C.土地改革运动D.新中国的成立8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而采取的措施中不包括()A.土地改革B.抗美援朝C.和平解放西藏D.“一五计划”实施9 . 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

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 20 世纪 50 年代历史现象的是()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B.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C.科学发展春风起,社会和谐旭日升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10 . 下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历程示意图。

图中ABC三处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战C.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土地改革完成D.洋务运动一战三大改造完成11 . 某纪录片中有这样的镜头:中国各地“毛主席语录家喻户晓,到处传诵”,有些毛泽东语录还被改编成歌曲,如《什么人是革命派,什么人是反革命派,什么人是口头革命派》等。

这一时期A.中国已完成社会主义改造B.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遭破坏C.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改革开放如火如荼进行中12 . 党中央对在“大跃进”中出现指导性错误作了自我批评的会议是A.七千人大会B.中共八大C.九届二中全会D.十一届三中全会13 . 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是()A.正确分析了我国的国内主要矛盾B.做出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C.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D.决定实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4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A.经济建设B.改革开放C.拨乱反正D.思想解放15 . 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兰考有一首民谣:“故道黄河东流去,留下一片黄沙地。

党为了咱除‘三害’,派来一位好书记。

”民谣中的“好书记”是()A.王进喜B.邓稼先C.焦裕禄D.孔繁森二、填空题16 . (1)观察图一,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战场:上甘岭B、《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地点:板门店(图一)(图二)三、列举题17 . 请写出与下列提示相关的内容。

(1)新中国的国旗——(2)新中国的代国歌——(3)彻底摧毁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4)“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四、综合题18 .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深深烙下了时代的印记,唱响着时代的主旋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旦社论(1)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1979年元旦社论(3)材料三中“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党的哪次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材料四“清风吹拂,碧波荡漾。

春天的白洋淀,到处是生机勃发的景象。

燕赵大地上,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正在拉开帷幕。

”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2017年4月1日社论(4)材料四中提及的“春天的故事”,在1979年是由谁拉开帷幕的?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什么样的对外开放格局?(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19 . 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在历史课上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迈入新时代】材料一见下图(1)根据材料二的发展曲线,分析中国在时期Ⅰ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原因,并指出时期Ⅱ中国国防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国际新形象】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影响世界的十件大事(2)材料二中第七件大事港澳回归得益于哪一构想的提出?我国成功收回港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应对新变化】材料三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每37卷)材料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1992年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行“变化和改革”的?【强国党领导】(4)综合上述探究,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

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如何应对未来发展中的挑战?20 . 材料解析题(10分)材料一:孙中山说:“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外国人管理的地域,我们才可以自由加税,实行保护政策。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材料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从而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中孙中山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的首要前提是什么?他领导了哪场革命?(2分)(2)材料二中“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为解决这一问题新中国采取了什么措施?颁布哪一个法律文件?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3)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时候诞生的?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物是谁?(3分)(4)改革开放后农业政策又做出了怎样的调整?谈谈你对农业政策不断调整的认识。

(2分)21 . 某校初二年同学开展“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巨变”的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论从史出】中国近代1910至1912年期间开设的新工厂数量统计表(表)时间 1910年 1911年 1912年数量 986家 787家 1504家(1)据表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年新工厂开设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读图说史】如下图,图中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2)开国大典上“礼炮齐鸣28响”有何含义?【现象探究】如下图:(3)据图,指出1978年以后,国内生产总值呈现怎样的变化?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4)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巨变”,你有何感悟?22 . 阅读下面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结合所学的知识请回答:(1)此材料的出自我国哪部历史文献资料?依据此材料,我国开展了什么运动?(2)此运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是多少?(3)此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二、填空题1、三、列举题1、四、综合题1、2、3、4、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