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弘扬会师精神,加强幼儿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弘扬会师精神,加强幼儿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弘扬会师精神,加强幼儿思想品德教育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历来注重文明礼貌教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文明礼貌不仅反映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关系,而且也反映着人们自身的文化修养。

会宁地处甘肃中部,在这方沃土上,曾以“茂林修竹迷樵径、粮薯盈仓给民食”而辉煌一时,曾以悠久的历史闪烁过人类文明智慧的火花。

会宁因十年九旱,“陇中苦瘠甲天下、贫困冠陇中”遗憾数世;又因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而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特别是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向全国各大中院校输送4万名学子,涌现出了“万名本科生、千名研究生、百名博士生”而遐迩闻名,被誉为“高考状元县”、“西北教育名县”,演绎着落后的经济基础承载着庞大教育的神奇现象,诞生了“三苦两乐”的会宁教育精神。

会宁教育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当然,幼儿教育也是重要组成。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

”文明礼貌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心理学研究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人生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有人对诺贝尔奖获得者作过一次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您在什么地方学到的最多?”他们的答案是:“幼儿园。

在这里我们学到了习惯。

”因此,我们要抓住住幼儿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做人的习惯有好多,但核心的是品德习惯。

德育是教育的古老话题,历来被人们关注,“无德有才,国之贼也;有德有才,国之宝也”。

在素质教育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德育更是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幼儿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

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儿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众星捧月的地位,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理等不良意识和行为。

如何来做好品德教育这项工作呢?下面我就谈谈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一、利用本地资源,加强幼儿品德教育会宁有得天独厚的德育优势。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会师。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为了纪念长征,铭记红军会师的全过程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会宁人民情深意长,将民族特色和现代结构形式融为一体,建了一座三塔相抱的会师纪念塔,它象征着三军会师与团结胜利。

环塔高九层,象征着中国工农红军的丰功伟绩与日月长存,天长地久。

主塔高十一层,象征着红军长征途经十一个省市自治区。

高高的纪念塔庄严肃穆,巍峨耸立,上面镌刻着经历过长征血与火战斗、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十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长征胜利的无尽追忆,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一英雄壮举的永久的纪念。

巍巍丰碑,浩气长存。

英雄不朽!壮举不朽!历史的铭记不朽!长征精神永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业,红军的钢铁意志和大无畏英雄气概,将永远鼓舞我们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为建设一个强大的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拼搏奋斗!我们就是基于这一本地的资源,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其基本思路是:将红军长征与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纳入幼儿思想品德课程,在幼儿园德育工作规划、年度德育工作计划中确定了目标、内容、方法、途径、措施。

做到了组织保证、人员保证、时间保证。

在做法上,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感情丰富易激动等特点,采取“学一点、懂一点、做一点”的方式,力求使教育落到实处。

每学期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带领幼儿参观会师园,观看红军用过的衣物、器具,给幼儿讲解红军长征时的艰辛,特别是爬雪山,过草地,吃树皮的情景。

让他们知道,在当时,外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内有错误路线的干扰,自然环境又极其恶劣、物资供应短缺,其局面之险恶,矛盾之复杂,斗争之激烈,是中国历史上所罕见的。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是如何战胜困难的,参观与展览,力求让幼儿通过看到的、听到的、来感受长征的艰辛,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感受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伟大精神,从而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结合这一特定的条件,幼儿老师还给孩子们讲故事。

使幼儿了解自己有了快乐,有了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也会从中感到分享的快乐。

我们还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国庆节、清明节、给幼儿讲些英雄的故事,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听故事时,幼儿是全神贯注的,他们深深地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此时也是最易于调动幼儿积极性的,他们时常会将自己引入故事的情节之中,将自己的情感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外显,从而通过故事引发了幼儿潜在的道德共鸣,使他们用心去体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用心去感悟什么是正义与勇敢。

红军长征会师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力。

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我们把它作为对幼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幼儿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勇敢顽强、团结奋斗的红军长征精神一代代地传下去,永远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二将德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幼儿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通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和各种活动实施的。

重点是培养幼儿最基本的思想及行为习惯,使幼儿的品德和性格形成有个良好的开端。

应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并体现该阶段教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为此,我园以多种形式向幼儿进行礼貌待人、尊敬长辈、对同伴友爱、富有同情心,积极主动、遵守纪律、诚实、文明、爱劳动、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习惯的教育。

在“爱祖国”的教育活动中,把提高认识与激发情感紧紧结合起来。

在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的情感。

从幼儿感兴趣的和比较熟悉的事物中取材,使幼儿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愉快的情绪体验。

如给幼儿观看比赛电视直播,当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次次奏响,孩子们的自豪、敬仰、兴奋之情言之于表;通过观看图片、录像了解我国的首都是北京,北京有天安门。

收集各种相关的戏曲,剪纸图片等让幼儿从中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和习俗。

又如利用周围的有利条件带领幼儿参观院内的变化等等。

把看到的用语言、彩笔、积木表达出来,这样孩子们的印象就更深,很难从记忆中抹去。

既提高了对家乡对祖国发展的热爱,又产生了对家乡的热爱情感。

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

吃饭时要求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

我们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自信心、劳动观点及态度。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长征对于整个人类的生存、奋斗和进取的价值都是非凡的,它因为无可比拟的艰苦卓绝、不屈不挠、崇高和牺牲而获得一种具有全人类意义的永恒性,成为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历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红军长征是一部常读常新的书,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虽然我们今天不再像红军长征那样爬雪山、过草地,忍饥挨饿,但伟大的长征精神一点也不能忘却。

长征精神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我们党和军队的政治优势,我们要倍加珍惜与弘扬,从而激励我们在新的“长征”中奋力前行,谱写新的篇章。

三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一书中指出:“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的去读;要有文明礼貌德行为,必须走进环境,点点滴滴的熏陶。

”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我们教育幼儿团结一致,激发上进心,如在《蜈蚣走路》的游戏中,让幼儿懂得要团结一致,否则,是不会取得胜利的;在以玩皮球模仿动物跳等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谅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不小心撞到了别的孩子,就会去真诚的道声“对不起”;当幼儿要钻过障碍物,走过独木桥,个别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老师都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进行品德教育。

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必须时常参与幼儿活动,与幼儿打成一片,充分了解幼儿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具体发展情况及个体接受差异。

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帮助幼儿认识问题,抓住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予以教育纠正,使之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幼儿,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

教育幼儿学会感恩。

要爱父母。

爱家人。

在游戏活动中,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各种动态的活动区、活动角。

在幼儿开展活动时,我们引导幼儿与别人交往,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真实的品德行为表现,抓住苗头随机教育,自身言行示范。

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勇于探索,正确对待输赢、诚实勇敢的教育。

在大班教室里,开辟了“爱祖国”专栏,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布置专栏,通过收集、绘制、剪贴、评论、观赏等,幼儿道德认识和情感升华了。

会师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抗洪精神一脉相承,其实质和精髓是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团结一致、敢于胜利。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的缘故,他们离开家庭、离开父母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

这就要求教师要象妈妈一样去细心呵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孩子,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精神环境,用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田,孩子在获得爱、感受爱的同时,逐渐也学会了如何去关心、帮助别人,同时一种互敬互爱、懂礼守纪的良好个性、行为品质也在逐渐的形成。

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就要坚持教育为民:教为民所系,育为民所谋;培养继承艰苦奋斗的品质,扎扎实实工作,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任劳任怨,为国家,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四、家园共育,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构建以幼儿园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道德为依托的立体化德育网络。

实施“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

对幼儿进行德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同时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协作。

因为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的素质与道德水准直接制约着幼儿道德发展的水平。

幼儿教育的实践及科学研究证明,家长如果重视孩子的德育,并配合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幼儿的道德发展水平则较高,反之亦然。

我们的调查表明,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应有两者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来对幼儿进行德育。

如我班的朱冠宇小朋友,他刚来园时对老师有一种敌对的情绪,看到老师就是不愿意打招呼,脸上也毫无表情。

老师主动问候他,他也不理不睬。

后来向他家里人了解才知道原来他在家很顽皮,为了让他能听话点,家里人就经常吓唬他说幼儿园里的老师很凶的,你再不听话,老师就把你关在黑黑的小房间里。

这样一来孩子还未到幼儿园,就已经对老师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后来我就主动和他多说话,平时比其他孩子更关心他,和他家长也经常保持联系,家长也很配合,不再用吓唬的办法了,而是耐心地引导、教育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