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系统
并按照一定范围裁切生成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集
作业流程
• DTM;数字地形模型(DTM, Digital Terrain Model)最初是为了高速公路的自
动设计提出来的(Miller,1956)。此后,它被用于各种线路选线(铁路、公路、输电 线)的设计以及各种工程的面积、体积、坡度计算,任意两点间的通视判断及任意断 面图绘制
• DEM;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缩写DEM)是一定范围内规则格
组成
机载激光雷达
测量平台
姿态测量与导航系统
激光系统
数据处理
数码相机
同步控制
惯性导航
差分GPS激光系统 Nhomakorabea工作流程
• • 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系统的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 (一)航飞采集激光扫描数据及数码影像 1.在航飞前要制订飞行计划。航飞计划应包括航带划分,确定飞行高度、 速度、激光脉冲频率、航带宽度、激光反射镜转动速度、数码相机方位元素 及定位、相机拍摄时间间隔等,并将各航带的首尾坐标及其他导航坐标输入 导航计算机内,在飞行导航控制软件的辅助下进行飞行作业。 2.安置GPS接收机。为保证飞机飞行各时刻的三维坐标数据的精度,需 要在地面沿航线布设一定数量的GPS基准站,同时将GPS流动站安置在飞机 上。 3.激光扫描测量。预先设置好扫描镜的摆动方向和摆动角度,当飞机飞行 时,红外激光发生器向扫描镜上不停地发射激光,通过飞机的运动和扫描镜 的运动反射,使激光束打到地面并覆盖测区,当激光束到达地面或遇到其它 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被一光电接收感应器接收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根据 激光发射至接收的时间间隔即可精确测出传感器至地面的距离。 4.惯性测量。当飞机飞行时,惯性测量装置同时也将飞机的飞行姿态测出 来,并和激光的有关数据、扫描镜的扫描角度一起记录在磁带上。 5.数码相机拍摄。利用数码相机进行拍摄时,需要对其拍摄时间间隔和拍 摄位置进行控制。通常是用GPS系统进行时间和位置控制。 6.数据传输。航飞数据采集结束后,将所有的激光扫描测量数据、数码影 像数据、GPS数据及惯性测量数据都传输到计算机中,为后续数据处理作准 备。
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Z)的数据集,它主要是描述区域地貌形态的空 间分布,是通过等高线或相似立体模型进行数据采集(包括采样和量测),然后进行 数据内插而形成的。DEM是对地貌形态的虚拟表示,可派生出等高线、坡度图等信息, 也可与DOM或其它专题数据叠加,用于与地形相关的分析应用,同时它本身还是制作 DOM的基础数据
• DSM: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缩写DSM)是指包含了地表建筑物、桥梁和
树木等高度 的地面高程模型。和DEM相比,DEM只包含了地形的高程信息,并未包含其它地表信 息,DSM是在DEM的基础上,进一步涵盖了除地面以外的其它地表信息的高程.
• DOM: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对航空航天影像进行正射纠正、接边、色彩调整、镶嵌,
组成
• 一、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系统的组成 机载激光扫描系统由空中测量平台、激光系统、姿态测量和导航系统、数码相机、 计算机及软件等组成。 1. 空中测量平台 空中测量平台是航空激光扫描测量系统进行作业的空间载体和操作平台,主要为直 升飞机或其它飞机,用来装载航空激光扫描测量系统所需要的各种仪器仪表和操作人 员。 2. 姿态测量和导航系统 GPS接收机、IMU惯性制导仪、导航计算机构成了姿态测量和导航系统。GPS接收 机采用差分定位技术确定平台的坐标。IMU惯性制导仪测量航飞平台的姿态,用于对发 射激光束角度的校正以及地面图像的纠正。 GPS接收机可为飞机提供导航,应能用图文方式向飞行员和系统操作员提供飞机现 在的状态,即飞机现在离任务航线起点终点的距离、航线横向偏差、飞行速度、航线 偏离方向、航线在测区中的位置。系统应能处理区域测量也能处理带状测量。 3. 数字化激光扫描仪 数字化激光扫描仪是本系统的核心部分,它主要用来测量地物地貌的三维空间坐标 信息。 4. 数码相机 数码相机拍摄的航片宽度应该调节到与激光扫描宽度相匹配。航片经过纠正、镶嵌 可形成彩色正射数字影像。 5. 数据处理软件 激光扫描系统获取的数据量非常庞大,由特殊的专业软件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