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一)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一)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一)
摘要介绍了烟草病毒病的发病症状、侵染循环特点,分析了其发病因素,总结了其防治技术,以期为烟草病毒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烟草病毒病;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黄烟是韶关市的重要经济作物,每年种植面积逾2万hm2,主要集中在南雄、乐昌、始兴等县,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烟草病毒病俗称烟草花叶病,多年来是韶关市烟草生产上分布较广、发生较为普遍、危害较重的一大类病害1]。

烟草感染病毒后,减产幅度可达20%~60%,还严重影响烟叶的内在品质,上等烟比例减小,品质变劣,使烟农收入和财政收入大大减少。

近年来,通过开展病毒病的发生规律研究和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

现将其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发病症状
一是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

烟株感病后,表现为整株系统症状。

在高温强光条件下,5~7d内就表现症状。

幼苗感病后,先在新叶上发生“明脉”,叶脉组织变浅绿色,对光看呈半透明状。

后蔓延至整个叶片,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

几天后,叶片局部组织叶绿素褪色,形成浓绿和浅绿相间的“花叶”症状。

早期发病烟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生长缓慢。

接近成熟的植株感病,只在顶叶及杈叶上表现“花叶”,有时有1~3个顶部叶片不表现花叶,但出现坏死大斑块,称“花叶灼斑”,植株中下部叶片常有1~2片叶沿叶脉产生“闪电”状坏死纹。

二是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

此病发病流行速度极快,来势迅猛,常在移栽后团棵期发生,造成烟株生长发育停滞,严重减产。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床期感染,移栽后开始发病,旺长期为发病高峰。

发病初期表现“明脉”症状,后逐渐在新叶上表现“花叶”,病叶变窄,伸直呈拉紧状,叶表面茸毛稀少,失去光泽。

有的病叶粗糙如革质、发脆,叶基部常伸长,两侧叶肉组织变窄变薄,叶尖细长,有些病叶边缘向上翻卷。

病株根系发育不良,植株矮化,遇干旱或强光曝晒,极易引起“花叶灼斑”症状。

2侵染循环特点
烟草普通花叶病一般在茄科作物(番茄、辣椒等)及杂草上越冬,成为主要毒源。

田间感病的烟株是大田再侵染的毒源。

此病主要靠植株之间的接触及农事操作时手、衣服、工具等与烟株的接触传毒。

黄瓜花叶病毒一般侵染烟草种子、杂草种子,并随种子越冬,也能侵染多年生植物和杂草,并随这些寄主在田间越冬(如蔬菜、多年生树木及农田杂草)。

带毒种子及田间寄主和杂草是主要侵染来源。

在自然条件下主要由蚜虫传播,此外,病害的扩散和加重也和农事操作等机械传染有重要关系2]。

3发病因素
烟草病毒病的流行及其强度,主要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关键是气候条件。

据观察,吹干风、骤冷骤热、久雨后曝晴、久晴后突然连续低温阴雨等不良气候的出现会导致发病流行速度极快,发病急剧加重。

吹干风天气促使烟田早晚无露水,烟田水分丧失快,使叶片相互摩擦,造成病毒传染。

骤冷骤热和连续低温阴雨天气使烟株生理机能受到干扰,导致抗病能力相应降低。

移栽时,烟农往往不注意,将病苗栽入大田后,长势很弱,叶色黄绿,植株矮小,叶片小而薄,侧芽大部畸形,在烟田管理中,病毒传到健株上,使烟株发病。

连年种植烟田和与茄科作物、蔬菜混种烟田,田间病毒源丰富,使病毒病发生重。

病毒病的发病轻重和早迟与蚜虫发生程度和发生时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