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课课件 小学品德与生活(第二版)

上课课件 小学品德与生活(第二版)


惠 中 总主编
吴维屏 主编 副主编 张振芝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 课程与教学(第二版)
第二章 小学德育课程
章节导读 第一节 小学德育课程原理 第二节 小学德育课程性质 第三节 小学德育课程设计
一、章节导读
在新世纪里中国进入历史转型期,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 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的变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现代公民 社会的建立,需要有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符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走向,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定位的品德教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建设为目标的学校德育,包含了最重要的小学品德课程的建设。 与传统的品德课程相比,新世纪的品德课程在课程定义、课程内容、课 程性质、课程目标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新的阐述。2002年公布的课程 标准是国家课程基本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体现的课程原理、课程价值 需要准确地理解,所以从道德的原理、课程的原理、道德教育的原理三 个维度全面理解小学品德课程是进行专业化德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本 章立足于现代课程理论,以生活德育为德育取向,针对国家课程标准, 对品德课程原理、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进行了初 步阐述。
惠 中 总主编
吴维屏 主编 副主编 张振芝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 课程与教学(第二版)
第一章、我国小学思想品德、社会课程的发展历程
章节导读 第一节小学 “品德与生活 (社会)”相关课程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小学 “品德与生活 (社会)”课程的创设
一、章节导读
1.重点:
回顾了与 “品德与生活 (社会)”相关的一些课程的历史演变过程
第一节 小学德育课程原理
一、什么是德育课程 二、德育课程的形态 三、校本德育课程资源
一、什么是德育课程
1、关于课程的现代表述
既包括教学科目(学科),又包括这些科目的教学顺序和时间。
课程概念的分类:一类是内容说
一类是经验说
2、德育课程的一般解释: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就是学校教育中课程化的育德过程,即解决
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问题。
与其他课程区别:其一,育德性 其二,理解性
3、当代德育课程的本质
二、德育课程的形态
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三、校本德育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明确规定,“为保障和促进不同地区、 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三级课程关系中, 一方面,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殊地区条件的具体化,是对国家课程的有 力补充;另一方面,地方课程也是研制学校课程的重要依据。 1、地方性的内容可以有效实现 “贴近生活”的课程设计要求
二、“社会”课程的演进
(一)、社会课程的演进过程 (二)、“社会”课的主要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三方面。 (三)、“社会”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1、认识周围社会 2、认识祖国 3、认识世界 4、法制常识教育 (四)、“思想品德”与 “社会”学科教材教法情况分析
1、在课程目标上 2、在课程内容上:(1)综合性与系统性的关系。
第一节 小学 “品德与生活 (社会)”相关课程的历史演变
一、相关课程近期演变 二、相关课程的历史演变———我国道德教育的课 程化历史
一、相关课程近期演变
国家2001年颁布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 行)》,构建了以综合课程为主的小学阶段课程,其中就有 品德与生活 (1~2年级,包括了自然的一部分内容)、品 德与社会(3~6年级),其他还有语文、数学、外语 (3 年级起)、科学、艺术 (或音乐、美术等)、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与健康等课程。
(2)继承传统与现时发展的关系。 (3)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关系。 (4)知识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关系。 3、在课程实践上 (五)“品德与生活 (社会)”课程的创设
章末:思考与实践
1、简述新中国成立以前小学道德及社会学科课程的基本设置情况。 2、梳理思想品德学科的几个发展阶段。 3、为什么说思想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发展是 “经验与问题并存”?
2.逻辑线索:
按照相关课程的历史时期,即自有近代意义的学校以来我国相关课程 的历史发展轨迹,基本分为:清末时期、民国时期、解放以后至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以及80年代后期至今这样四个历史时期。
按照 “品德与生活 (社会)”所综合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这两门主要 学科的发展情况,对学科的历史、教材教法以及创设的情况作一基本介 绍。
二、相关课程的历史演变—我国道德教育的课程化历史
1.清末学校道德和社会学科课程: 清末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各地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普通学堂。
2.民国时期小学道德与社会学科课程: 民国时期沿用了清末对学校开设这类学科的规定。
3.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道德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学科课程这一时期主要采 用分科设置的方式,一般开设有政治、思想品德、历史、地理。 4.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道德及社会学科课程。
1.1982年的教学大纲 2.1986年的教学大纲
3.1992年的教学大纲
(三)“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
1997年4月,国家教委颁布了根据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 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制定的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 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试行)》。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将九年义务 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进行整体的综合设计,是对克服小学与中学德育 脱节问题进行的一次尝试。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用 “课程标准”取代了原 有 “教学大纲”的提法,开始走上了德育课程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即更多 考虑 “这个标准、依据的确立是否符合德育自身发展的逻辑以及能否促进 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地方课程资源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资源的广泛性,二是课程 目标的针对性,三是内容取舍的选择性
第二节小学 “品德与生活 (社会)”课程的创设
一、“思想品德”课程的演进 二、“社会”课程的演进 三、“思想品德”与 “社会”学科教材教法情况分析 四、“品德与生活 (社会)”课程的创设
一、“思想品德”课程的演进
(一)“思想品德”的初创阶段
(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大纲 (1982—1997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