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马光》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司马光》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司马光》第
二课时教案
杭集镇中心小学林萌
一、执教学科、班级:一(4)班语文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
解决问题。

3、学会两个生字“爬”和“掉”。

三、课前准备:课件
四、教学主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司马光图片)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呀?齐读课题《司马光》。

2、通过昨天的学习,谁能说说司马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聪明、机智)
3、今天呀,聪明机智的司马光要考一考大家,你们敢挑战吗?
(1)我来猜字谜:
“犬”字上面两个口。

()
“元”字掉在框框里。

()
另有立刀旁。

()
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

()
(2)我会读:
(出示生字词)
假山大水缸装满爬上一不小心掉进别的慌
哭喊搬起
使劲砸流了出来得救
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

二、精读训练
1、今天,司马光将带我们一(4)班的小朋友穿越时空,一起到古时候的花园里去看一看,大家想去吗?(出示图片,播放flash课文朗读课件)
2、我会填:
(1)课文讲的是司马光的故事。

(2)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很危险,是因为()
①缸里装了水。

②水缸很大,缸里装满了水。

3、学习第一自然段
(1)比较句子:
①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水缸,缸里装了水。

②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这两种说法,哪一种好?(句②说法好)为什么?(如果是小水缸,小朋友能自己爬上来;如果缸里没有水,或是有水也不多,小朋友掉进去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正因为是大水缸,而且里面装满了水,那小朋友掉进去就有生命危险了)
(2)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可能发生事情的危险因素。

4、复述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你能说一说第一节讲了些什么吗?最好能用上一下几个词语。

古时候司马光花园假山大水缸装满
5、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图)瞧,小朋友们玩得兴高采烈,完全没有想到危险就要来了,发生了什么事呢?自读第二节。

(1)发生了什么事?(指名读第一句)
板书:爬(师范写,生书空,齐读)
(2)他爬到了哪里?后来呢?板书:掉(师范写,生书空,齐读)
(3)掉进了哪里?他爬上了假山,怎么会突然掉进水缸里的?
(一不小心,指导读)师评价:(哦,太突然了,你根本没想到。

你确实不是有意的。

哎哟,你太不小心了。

)(4)他一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会有怎样的危险呢?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装满了水的大水缸)那他掉进了这样的水缸里,会有怎样的危险?
(5)如果当时你就在场,看见你的同伴掉进了水缸里,你会怎样?(着急、担心)(指导读第一句)
(6)这样一件紧急的事发生后,除了司马光以外,其他小朋友是什么反应?
①慌板书: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②具体从哪里看出他们慌了呢?(出示第二句,自读,用“”画出来)
a哭哪个小朋友哭了?为什么哭?(急、没有办法)b喊他会喊什么呢?
(救命啊)这个小朋友的命就在缸里呢,不赶快救出来,他就没命啦!谁来喊?
(快来救人啊)时间就是生命,晚一步就来不及啦!谁来喊?
(有人掉进缸里啦)可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干着急!谁来喊?
c跑去找大人
为什么要找大人?(救人)哦,他们惊慌失措,一点主意都没了。

为什么要跑着去?(时间很紧)稍微慢一点,这孩子就可能被淹死。

③读第二句,读出“慌”。

(师范读,个别读,齐读)
(7)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

6、学习第三自然段。

(1)在这危急时刻,只有一个人没有慌,那就是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的?请用“”画出写司马光的句子。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
(2)(出示句子)比较不同:
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

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a司马光为什么要用大石头呢?(缸大而且很硬)
b司马光为什么要使劲砸呢?(时间很紧)
你能模仿一下司马光的动作吗?
(3)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
老师这儿有个成语讲的就是司马光聪明而且果断(出示:多谋善断)
(4)你想做一做多谋善断的司马光吗?(个别读、齐读第一句)
(5)出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和司马光没有慌······)对比读,思考:你还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用板书启发)(冷静)
老师这儿还有几个成语讲的就是司马光冷静、镇定(出示:方寸不乱、从容不迫、临危不惧)
(6)出示填空,学生口头练习。

(7)引读:水缸······,缸里的水······,掉在缸里的小朋友······。

(8)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用什么方法救那个小朋友?生自由讨论。

(师评价:你还是挺镇定的、方寸不乱;好主意,你真是多谋善断。


如果你是被救出的小朋友,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9)让我们来夸一夸司马光。

出示句子:司马光,你真!
7、回顾课文
我会填: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玩,一个小朋友掉进了,其他小朋友,司马光没有,他搬起,使劲那口缸,掉在缸里的小朋友。

8、总结
当我们遇到了紧急情况时,要学习司马光方寸不乱、多谋善断的品质。

(1)播放儿歌《司马光》视频。

(2)我们一起来编个儿歌来称赞司马光。

老师说前半句,大家来补充后半句,看谁说的好。

古代孩子,-----(司马光)
遇到危难,-----(不心慌)
举起石头,-----(砸破缸)
救出朋友,-----(真勇敢)
9、作业
(1)照样子填空:
一(只)鸟
一()石头一()水缸
一()花园一()假山
一()孩子一()朋友
(2)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

10、板书设计:
22司马光
爬掉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司马光没有慌
聪明机智
11、教后反思
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接着学生会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掉进大水缸里的。

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在课文中找答案。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话音刚落,可爱的董学龙同学立刻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
得活灵活现。

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3、在比较中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

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

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
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