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节日文献综述
一研究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大学学生在卸下了身上繁重的课业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支配自己的校园生活。
此外大学生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群体。
这使得如今校园节日的形式与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校园节日作为校园文化的缩影,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
塑造更加浓厚学校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等。
二,相关选题回顾。
根据目前查找到的资料可以发现,校园节日虽然是一个存在已久的校园文化现象,但是专门针对校园节日的课题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
(一)关于“校园节日”的定义。
1.蒋志群在论文《谈校园节日文化活动》①中将校园节日定义为:“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就是指节日期间, 大学生在校园领域内开展的特定主题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凭借的校园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制度, 所反映的校园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
”
2.汤志华和曾小曼《论校园节日文化与大学生德育》②一文,将“校园节日文化”定义为:“在较重大的节日期间,有学校组织,以大学生为主体,围绕特定节日主题而展开的系列文化活动以及通过活动方式反映出来的校园价值观,师生的精神风貌等。
”
3.在方曙光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对高中生德育工作的作用》③中将“校园节日文化”概括为:“校园节日文化指学校以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其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学生参与的文化体育、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
”(二)校园节日的分类。
在汤志华和曾小曼的文章中将校园节日大致分为了三类。
第一类是由国际组织和国家设置的节日。
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和植树节等。
第二类是传统的民族节日,如汉族的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等。
第三类是各具特色的校设节日,如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和文化周等。
[1]并且认为第三种文化节日最受校方重视,是校园节日文化的主流。
(三)校园节日文化的特殊性。
蒋志群指出校园节日与一般节日文化活动有共同特征,并将这共性的特征概括为四点:一是认同性,二是群众性,三是时间性,四是节日文化活动的独特性及复合性。
同时又提出了校园节日的特殊性:“首先, 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 他们既具有青年的一般心理特征, 又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有较灵活的创造性思维和较高的文化素养。
具有青年文化的创造性和超前性特征。
其次, 学术气氛浓厚, 以育人成才为目标。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校园节日文化必须重视学术、高雅艺术、育人成才等精神方面的追求。
”[2]
(四)校园节日存在的意义。
“校园节日”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表现出各种各样具体的形式,在前边说过校园节日分为了三种,而前两种校园节日不仅仅在校园中有,在社会上也同样流行。
所以在此主要就校园节日的第三类,即学校所特有的校设节日进行论述。
通过对具体个案的分析,我们希望可以找到校园节日的共同特征,这里着重归纳出校园节日存在的意义(即校园节日的作用与影响)。
校园节日可以说是一个新兴话题,关于校园节日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2000年之后。
并且近两年来成为热门话题,涌现出大批主体论文。
首先是校园体育节。
这个方面的文章有黄松峰;朱林的《高校田径运动会改为体育节的可行性研究》④。
富嘉贞的《校运动会向体育节转轨的研究》。
⑤张卫军的《以体育节取代普通高校传统田径运
①《思想道德教育》上海市高等学校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会1995年第S1期
②《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1年04期(总第337期)广西社会科学院
③《当代青年研究》 2009年08期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
④《体育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⑤《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动会的改革构想》⑥方杰的《关于运动会融入学校文化艺术节的探索》⑦等等。
其次是校文化艺术节。
有关校园文化艺术节展开论述的文章有《开展主题模式校园文化艺术节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品位》⑧郑毅;《让孩子在艺术的殿堂中快乐成长——校园文化艺术节有感》⑨任永红等等。
第三类是校庆。
校庆可以看做是校园节日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对于校园精神的弘扬与学校价值理念的推广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许多知名高校都对校庆格外重视。
关于校庆的学术论文与作品有:《挖掘校园文化弘扬校园精神——对校庆活动的几点探析》⑩李茜;《香港理工大学校庆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吴岸晶11;《校庆的实然与应然——大学文化建构视界下的校庆探究》姬智明12等等。
由以上文献我们发现校园节日之所以被学校大力推广与流行开来,与校园节日对学校产生的影响与其带来的效应密不可分。
首先它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
比如体育节可以锻炼学生的体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文化艺术节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陶冶情操升华艺术修养。
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团队的协作中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增强,为学生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再次可以将校园节日与学校的德育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最后是校庆的举办,学校的校庆一般会与学校精神的与价值体系的推广紧密结合。
“通过校庆活动,可以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扩大学校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吸引社会的广泛关注,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为学校未来的发展谋求更多的社会资源,以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13
(五)校园节日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
校园节日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二者是部分与整体,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
因此如果想要了解校园节日,就必须了解校园文化是什么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校园文化的内含。
对于校园文化的内涵与校园文化的定义有诸多版本,在此仅举其中一个进行说明。
陈于仲、李正华和钟黎川的《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14对校园文化的定义为:“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表现为一定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
这种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
以大学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等为物质基础, 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为核心, 以具有大学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以及报刊、讲座、社团和沙龙等文化活动为表征。
”
2校园节日文化与校园文化。
在田保传、陶国富和黄晞建主编的《中国大学生百科知识》15中将校园文化分为了:校园精神文化、节日文化组织文化、生活文化、班级文化和宿舍文化等等。
[3]将校园的节日文化单独列出作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状分析以及趋势展望。
首先是关于“校园节日”及“校园节日文化”的定义,校园节日究竟是什么,它是一种节日但更是一种精神与文化。
在前文提到过的三种定义中,方曙光的定义较之蒋和汤的更加全面,但无论哪种都不能完全囊括校园节日的真正内涵,只是试图从校园节日的某些特征来概括校园节日的含义。
而“校园”节日究竟是什么也只能从具体的方面如形式、内容与时间等等入手进行描述,没有办法有一个一致性的定义。
关于校园节日的类型,汤志华和曾小曼将其分为三大类。
然而校园节日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所以汤和曾的关于校园节日的类型划分并不全面。
比如按是策划的主体可以划分为:校方举办的校园节日和学生策划的校园节日。
按照是否是民族节日可以划分为:民族节日和西洋节日。
按照是兴起时间可以分为传统校园节日与
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⑦《体育科研》003年04期上海市体育科学研究所 2
⑧《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04期中国宇航出版社
⑨《音乐时空》 2011年09期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⑩《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24期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
11《中华护理教育》 2011年04期中华护理学会
12《云南电大学报》2007年04期云南开放大学
13《挖掘校园文化弘扬校园精神——对校庆活动的几点探析》李茜《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24期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
14《理论与改革》2007年06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新兴校园节日。
如体育节文化节属于常规校园节日,而动漫节,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就可以划分为新兴校园节日。
按照是否有大型的宣传与推广可以分为:显性校园节日与隐性校园节日。
比如端午节与愚人节这些众所周知的大部分人都去庆祝的是显性的,而四六级、期末这些大型的考试我们虽然没有把它定义为节日,但是这个期间,相关的话题会在学生中流行开来,用我们作为学生的方式去“庆祝”,会为考试而努力,这可以看做是校园的一种隐性节日。
民族节日对学生的教化作用来看。
班华对民族节日对学生的作用进行了阐述,认为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民族节日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4]。
国家对于民族节日愈发重视,并将其列为法定节假日。
民族节日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因此正文将对民族节日对大学生的作用进行详细分析。
除了传统节日,西洋节日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魏绪涛曾探讨过感恩节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影响。
[5]那么西洋节日对我国大学生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产生怎样的问题以及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西洋节日值得讨论。
还有近些年来随着网购的兴起,“双十一”和“双十二”这些网购节日会对学生的消费方式与和消费心理产生如何影响也将在下文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