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和反应》说课课件(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中和反应》说课课件(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我的改进
手持设备labquest
电磁搅拌站
数字化实验系统 pH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滴数传感器
三.教学设计与过程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中和反应的研究学会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方法, 提升分析、 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字化实验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学科发展所起的作用。
突破难点
15毫升硝酸钠溶液中 不断加入氯化钾溶液
硝酸钠 溶液
设计意图 拓展视野,推进思维,认识中和 反应本质是酸中的氢和碱中的 氢氧根结合成水并放出热量。
完成 建构
4
1.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 2.氢氧化钡溶液与盐酸
建构概念
四.教学反思与评价
收获
学会探究、学会思考
感悟思想、掌握方法
效果
掌握知识、提高效率
1.感受该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2.借助指示剂说明两者反应的客观事实,并通过蒸发 方法验证生成物。 3.感受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二.实验设计思路
该实验在教学中 可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1.该实验观测到温度变化量非常小,且学生无法体验到热量是 由于酸中的氢与碱中的氢氧根结合所产生的。 2.反应的生成物水只能通过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猜测,很难通过 实验的事实进行验证。
提出新问题
稀盐酸
突破难点
氢氧化钠溶液
数字化实验系统
情境 再深入
3
通过pH传感器从溶液中氢氧根 的含量变化情况推测水的生成 通过温度传感器观测反应过程 中热量变化与反应进程的关系
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
1.感受科学技术进步对学科所起的作用。 2.引导学生再认识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 应过程,用数据和图象佐证水的生成、 热量是由于两者反应产生的。
情境 深入
2
线索1 产生新物质
寻找线索
设计方案
线索2
设计意图 1.感悟化学思想,学会 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 2.在此过程中初步建构 中和反应的概念
寻找线索
设计方案
学生实验2
交流评价
情境 再深入
3
问题1: 如何验证水的生成? 问题2: 热量是否由化学反应而产生的?
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的建构。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生成物的验证。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情境深入
情境再深入
完成建构
1 2 3 4
POE教学策略
预测
观察
解释
教学过程
情境 引入
1
学生实验1
氢氧化钠与 盐酸的反应
设计意图
发现:肉眼观测无明显现象, 感受到有微弱的温度变化。
引发思维冲突,提出问题: 两者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情境 再深入
3
15毫升氢氧化钠溶液中 不断加入稀盐酸
突破难点
分析与解释
1. pH=7附近的 溶液中既没有氢氧化钠,
也没有盐酸,推测出氢氧根和氢结合成水。 2.温度曲线最高点和pH=7附近体积数据一致 说明放热的现象是化学反应所放出的。
情境 再深入
3
氯化钾 溶液
NaOH + HCl → NaCl + H2O
中和反应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上海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第二学期 5.1生活中的酸和碱
教材分析
中和反应
奠定学习基础
现象与分析交织
复分解反应 酸、碱、盐的性质
学情分析
已知 未知
酸碱性与酸碱度 酸、碱的概念
如何判断无明显现象 的化学反应的发生 中和反应的原理
实验学习
二.实验设计思路
教材中该实验的设计意图
推进思维、培养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