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中考语文卷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中考语文卷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中考语文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1. (2分) (2019七上·浦东期末) 下列各组划线字的注音及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 呜咽(yàn)睿(ruì)智奔驰道歉义无返顾B . 咀嚼(jué)疮(chāng)痍雄辨享誉风尘仆仆C . 点缀(zhuì)贫瘠(jí)澎湃浩瀚鼾然入梦D . 欺侮(wǔ)矗(chù)立惦记震撼神采焕发2. (2分)(2017·都匀模拟)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亵读媲美群蚁排衙有例可援B . 销蚀扶掖万贯家私如坐针毡C . 襁褓寒禁不容质疑好高骛远D . 沉缅默契轻飞慢舞奄奄一息3. (2分)下列句中加下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我们在经济利益面前不要鼠目寸光,不能为了暂时的利益而毁了生态环境。

B . 新的作家和作品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地涌现出来。

C . 我们坐在飞机上,俯瞰着祖国的沧海桑田,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

D . 无论是令人胆寒的险峻高山,还是清澈透明的如镜湖水,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4.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好转,使复工复产的节奏越来越快,让中国经济加速“满血复活”的脚步也将越走越快。

B . 为防止疫情在监狱传播,全国监狱系统坚决杜绝监狱管理的漏洞,坚决遏制监狱疫情不再蔓延扩散。

C . 为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连日来,湖南、广东、安徽、河北等多地的市场监管、林业等部门开展了广泛行动。

D . 2月24日,连源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都扩大会议在市卫健局五楼会议室召开,安排部署了疫情防控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5.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B . 阅读是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通过它与古人对话,与未来交流。

C . “一带一路”推动学校间的合作,不仅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国际化的人才,也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

D . 随着我市截污排污工程的顺利开展,让工程所到之处的居民深切感受到工程建设带来的实惠。

6. (2分) (2016九上·呼和浩特期中)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当狂风在你耳边呼啸时,你只当是__________;当暴风雨在你眼前倾泻时,你只当是__________;当闪电在你头顶肆虐时,你只当是__________。

人,决不能在逆境面前屈服。

A . 微风拂面,萤火流逝,屋檐滴水B . 萤火流逝,屋檐滴水,微风拂面C . 微风拂面,屋檐滴水,萤火流逝D . 萤火流逝,微风拂面,屋檐滴水7. (2分) (2019九上·昭通期末)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这就是享誉中外的醉翁亭。

②道旁两侧,浓荫蔽空,如入苍黑色的幽寂之境。

③那天秋雨连绵,驱车出城,在琅琊古道上下车步行。

④湿漉漉的宽阔青石板道长约二里。

⑤举首可见林木掩映的亭台楼阁紧靠崖壁下。

A . ①⑤④②③B . ③②⑤①④C . ③④②⑤①D . ①③②④⑤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20分)8. (20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秋天的心林清玄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

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

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

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

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

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

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

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

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

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

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

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

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1)本文在第①段和第⑧段两处都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

(2)理解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3)文章以“秋天的心”为题,“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4)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42分)9. (22分)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①面刺寡人之过者_______ ②今齐地方千里_______ ③莫不私王______(2)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它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 . 吾孰与徐公美B . 吾妻之美我者C . 皆以美于徐公D . 君美甚(3)翻译下列句子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按要求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条件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明日徐公来,邹忌通过比较,得出一个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邹忌入朝见威王,以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作论据,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得出一个什么结论?(5)文章结尾指出“燕、赵、韩、魏皆朝于齐”未必完全符合史实,作者以夸张的一笔收束全文,有何用意?10. (20分)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乙】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地著:定居一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人之常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夫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廪:米仓。

),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选自晁错《论贵粟疏》)(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句读,标3处。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则久已病矣()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③虽有高城深池()④故务民于农桑()(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人情(人之常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4)甲乙两文都封建社会的官员针对当时社会现状写的文章,他们的写作目的各是什么?他们的写作目的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处:四、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11. (5分)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选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