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必修二:5.1从托勒密到开普勒 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二:5.1从托勒密到开普勒 教案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目标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媒体来源
课程导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PPT
教师播放
制作
从托勒密到开普勒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PPT
探究
制作
开普勒三大定律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PPT
探究
制作
案例分析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PPT
学生操作
制作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
老师出示教学目标学生根据目标预习课文。
老师提问:开普勒提出的三大行星运动定律是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轨道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面积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在中学阶段,我们将椭圆轨道按照圆形轨道处理,则开普勒定律描述为:
江南中学物理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
5.1从托勒密到开普勒
授课人
胡小娟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第13周
课标依据
掌握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托勒密、哥白尼和开普勒研究天体运动的生动实例,展示了人类研究天体运动规律的艰辛历程,突出了观察试验和理论思维在研究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前学生已经知道了解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的相关常识。但对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开普勒的三大定律知道甚微,通过教师的引领、师生互动、美丽传说的故事讲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对本节课产生兴趣。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宇宙认识的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和哥白尼的日心说观点,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上人们对星体运动的认识过程,对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掌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牛顿之前科学家对地球和太阳引力的研究;结合圆周运动分析,学习行星绕日运动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猜想——证明——检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感,赞赏各位科学家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点: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教学难点: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教法
与
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79页《托勒密集古代天文学研究之大成》。阅读交流后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古代人对天体运动存在哪些看法?
2、托勒密的“地心说”观点是什么?
3、该种学说统治时间更长?为什么?
4、我们怎样评价托勒密?:
学生阅读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哥白尼的“日心体系”说---太阳系模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没有逃脱天体做匀速、正圆周运动的束缚
3.所有行星的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即R³/T²=k
有助于帮学生理清思路
培养学生的分析讨论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
当堂检测
有效练习
1、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长轴为1.50×1011m,周期为365d;
则对于绕太阳运动的行星,R3/T2的值为()m3/s2;
2、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长轴为3.82×108m,周期为27.3d,对于绕地球运动的物体,R3/T2的值为()m3/s2。
作业布置
练习册
板书设计
4.1从托米到开普勒
1、轨道定律
2、面积定律
3.周期定律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知识容量很少,主要都是学史教学,需要大量的史实资料,借助网络多媒体这个平台,为本节课的教学展开了方便之门。同时,将宇宙中行星的运动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但其容易理解,更可以激发学生认识自然的乐趣和提高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心。将枯燥的学史通过网络结合成一个生动的探究过程,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1.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圆心
2.对于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联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2.对于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或线速度)不变,即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备注
1.主备教案的内容全部用小四宋体字,二次备课的内容中要删除的内容将字的颜色改为红色(不要真删除),自己添加的所有内容用宋体蓝色字。
2.命名格式要求:序号、章、节、名称(课时)。如:【1】28.1锐角三角函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