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一个整体系统是任何相互依存的集或群暂 时的互动部分”,
可以对系统作如下定义,所谓系统就是由 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方式 组成的统一整体。
二、什么是系统科学?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引起人们广泛注意,成为社
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始于系统科学的兴起。

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系统来进行专门研究,
科学体系。就是系统科学。”
钱学森认为,系统科学也是由这样三个层次构成的。
第一个层次是直接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技术层次, 它包括各类系统工程、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
第二个层次是直接为系统科学技术提供理论基础的技术 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和运筹学等。
第三个层次是揭示系统普遍性质和一般规律的基础科学
——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
1.中国文化中的系统思想
八 卦 太 极 图
1.中国文化中的系统思想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 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 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尚书-洪范》 五行并不是具体的物质实 体,而是一种系统功能的抽 象,一种系统结构的象征 。
2.西方文化中的系统思想
自然科学的这一重要进展,引起了哲学对系 统现象的关注,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 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 不仅使用系统概念揭示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固有 属性,而且把系统思想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 取得了巨大的理论成果。唯物辩证法本质上就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观、运动观。它包含着 非常丰富而深刻的现代系统论思想和观点。
2.什么是系统科学?
贝塔朗菲在1968年就提出了系统科学这一 概念。他把一般系统论作了进一步的推广,将系 统工程等工程技术吸收到其中,将其称为广义系 统论,有时也用系统科学这一名称指称这一更为 广泛的系统研究领域。
1977年,日本学者市川信发表《系统科学》 一文,明确地提出了系统科学的概念。他把系统 科学定义为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更确切地 说,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化的复杂系统。
系统思想和方法是在唯物辩证法思想的 影响下形成的.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在形成系统论的过 程中起过重大作用.”
”逻辑实证主义是完全过时 了的、作废了的。普通系统 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雷同 是显而易见的。“ ——贝塔朗菲
进入20世纪,一方面自然科学开始由经典科学向现代 科学转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大型化和复 杂化,由此导致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 自动化技术、通讯技术等一系列以系统为中心概念的 新的学科群相继产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科学。
“环境”是系统方法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往 往和另一个基本概念“平衡”相联系。考察社 会历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分析 社会历史在环境中所维持的作用平衡,以及平 衡的被破坏和被恢复。通过这种分析更便于考 察社会历史过程的多变性和方向性,以及社会 的决策和运动的总趋势。
5.动态分析方法
系统论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开放系统,而人类 社会也应当是一个开放系统。人类社会在客观 上总是与环境保持一定的经济、政治、思想、 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交换关系。因而只有用动态、 开放的观念,才能真正地描述与反映人类社会 的发展过程,所谓“封闭系统”的观念是不符 合实际的。只有以“动态”观念,才能理解社 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
2.西方文化中的系统思想
古希腊时期著名的辩证法 思想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世界 是包括一切的整体”。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等尽力寻 找万物差别背后的统一性,并 归于某种可感觉的物体颗粒, 此为“由多到一”。
2.西方文化中的系统思想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的生产关系的总
和,称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而把建筑
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
意识形态的总和称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上
层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包括政治上层建筑
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 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的体系。
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
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发展。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
细胞
施莱登
施旺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焦尔
赫尔姆霍兹
生物进化论
“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 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 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 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 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 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 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 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 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 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意识形态部分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及相应的设施部分又称为政治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四、人口系统
人口系统是构成一个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 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 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 素。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 物质条件。
是手了。
——黑格尔
“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 是它们本来的那样,脱离了身体的手, 只是名义上的手。”
关于整体分析方法,还应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一,整体并不等于要素的总和,整体大于各要素总和; 二,整体具有与各要素功能不同的特定的整体功能。
2.层次分析方法
系统论既然认为,事物的整体总是分别呈 现出深浅(或高低)的不同层次,因而作为整 体的历史系统,也是分别为若干层次的。我 们研究历史,就应当把整体过程首先分别为 若干不同的层次,进行逐层次的探访,通过 考察不同层次的特点以及各层次之间的联系 和关系,以揭示社会历史整体系统的全过程, 并实现认识整体社会历史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性的目的。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如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的 本生状态。
第二,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 理论体系之中。
第三,是否承认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和形而上 学重要分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第一,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第二,运动发展的观点和静止不动的观点的 对立。 第三,整体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第四,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 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 焦点。
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 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 用。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 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一,实质是基本的经济制度.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
三、上层建筑系统

马克思主义把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其具体方法归纳为下列各:
1.整体分析方法
这是系统分析方法的核心。它要求在考察社会历史 运动时,应当首先把社会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过程, 历史上的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都不过是这个 整体过程的一部分。因而,只有从历史的整体观念出 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的局部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内 在关系。
称为新三论。
普里戈金(耗散结构论)
哈肯(协同论)
托姆(突变论)
20世纪80-90年代,兴起了混沌学、分形等 研究复杂现象的非线性科学。
费根鲍姆(混沌学)
芒德勃罗(分形)
系统科学兴起和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至今仍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创立及 其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系统工程、自动 化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耗散结 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和混沌理论 等系统研究基础理论的蓬勃兴起,汇成了 一股系统研究的热潮,它标志着一门新兴 的科学体系--系统科学已臻于形成。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湖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讲人:王 猛
人类社会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系统 研究方法是适用于各门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 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 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 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又辩证的方法 论原则,为研究和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客观规 律指明了方向。
钱学森对一般系统论、控制 论、信息论、系统工程、信息技 术、自动化技术、耗散结构理论、 协同学、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 等学科进行了综合考察。在此基 础上,他认定:
“应该回到系统这一根本概念, 采用‘系统科学’这个词。”
[ 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 “系统的思想要建立一个完整的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 版,第186页。]
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 力,构成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和劳动者,以及科学技术、科学管理、人文科学、 教育等。
生产力
劳动 劳动 劳动 资料 对象 者
科学 科学 技术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运筹性要素
二、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在生产 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 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三方面的构成要 素,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 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 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 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等各个环节当中。
盲人摸象
整体
系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整体性
如果人体的某一部分出了 毛病,那么,只有很好地了 解整个复杂机体的人,才能 医好它;在复杂的情况下,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正确地理 解病因。
爱因斯坦
如果手是这样?
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只有
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能获得它的地位。譬如一
只手,如果从身体是割下来,名虽可叫做手,实已不
揭示复杂系统运动的规律,研究和应用它的一般原
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新兴科学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