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一般认为,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行为的强烈动机。
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
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
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行为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
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们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
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
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行为的学生。
不良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批评不大见效。
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
在此契机上讲究谈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道德认识。
通过教育,不良行为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但转变过程可能有反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及时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来强化不良行为学生矫正期间的行为,不仅要导之以行,更持之以恒,帮助学生改变旧行为,建立新行为,促使其稳定化、习惯化、个性化,养其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