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及其导师队伍简介(精)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及其导师队伍简介(精)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及其导师队伍简介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于1963年建科,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吉林省麻醉学医疗、教学、科研中心。

拥有医生35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1名,主治医师13人,住院医师9人。

麻醉医生学历,博士后(已出站)2名,博士学位7名,在读博士9名,硕士学位8名。

麻醉科承担着临床麻醉、危重病人的急救与复苏、重症监测治疗、术后镇痛及各种无痛检查与治疗等工作。

拥有各类手术间45间(其中本部21间,门诊手术室6间,二部手术室12间,三部儿科专用手术室3间,妇科专用手术室3间),配备有国内外先进的麻醉机、监护仪、麻醉深度监测仪、气体监测仪、肌松监测仪、血气电解质分析仪、便携式超声仪、神经刺激仪、光导纤维支气管镜、液体加温仪、术中自体血液回收机等设备。

年完成麻醉量2万余例,并率先在省内成功开展了心脏、肝、肾移植手术麻醉、婴幼儿复杂先心病手术麻醉、深低温停循环全主动脉弓置换手术麻醉、不停跳心脏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肝脏“布加综合症”手术麻醉、脑干肿瘤手术的术中唤醒麻醉等。

年完成无痛检查与治疗1500余例(无痛胃、肠镜、ERCP、无痛放射介入手术、神经内外科介入手术、无痛肿瘤治疗、无痛人流、分娩镇痛等)。

并开展各项新技术,如镇痛健忘清醒插管技术在困难气道患者中的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应用于双腔支气管插管定位、喉罩技术、七氟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麻醉深度和脑功能监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超声引导下神经丛阻滞等。

提高了麻醉质量,保证了手术安全。

麻醉科承担并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吉林省科技厅项目、长春市科技局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

主要科研方向是:全麻药影响记忆机制、全麻药作用机理、脑缺血和脑保护、器官移植麻醉中的脏器保护和功能
维护、疼痛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等。

先后在《Anesth and Analg》、《J Pharmacol Exp Ther》、《Acta Pharmacol Sin》、《Acute Pain》、《中华医学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等杂志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共100多篇。

主办学术会议10余次,多次参加ASA、ESA及中华医学麻醉年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多次在大会发言。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是省内最大的麻醉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共有硕士生导师6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近50名,在读研究生34名。

每年有10余人前来进修学习。

并承担吉林大学医学七年制硕士生、五年制本科生及成教部的麻醉教学工作。

高质量的麻醉和术中管理水平是各种手术的顺利进行的安全保障,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全体人员竭诚为每位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务,保证患者术中的生命安全。

导师队伍
麻醉学麻海春简介
麻海春,麻醉科主任,麻醉学博士,生理学博士
后出站,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6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

1996年在日本饭田市立医院进修。

1997-2001年在日本岐阜大学留
学并获麻醉学博士学位。

2004年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生理学博士后出站。

2008年在美国纽约大学西奈山医院参观学习。

2001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006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

从事麻醉专业20多年,临床麻醉工作经验丰富。

应用基础理论指导临床工作,擅长老年病人、危重病人和心胸外科手术麻醉及术中循环、呼吸功能监测。

研究方向为:脑干网状结构在麻醉和镇痛中的作用;脑和脊髓内麻醉·疼痛信号传递机制;以及腺苷做为神经递质在麻醉过程中的作用等。

曾多次参加ASA、ESA、中华麻醉学年会,并在大会做学术发言。

至今以第一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用英文发表SCI 收录5篇。

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以及吉林省科委和长春市科技局基金多项。

科研经费64万元。

曾获吉林大学医学进步奖二、三等奖各一项。

培养硕士研究生13名,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

几年来领导着吉大一院麻醉科,致力于创造和谐、向上的科室文化,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为麻醉医生的成长提供机会。

现在麻醉科从科室管理以及临床、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几个方面同时努力,为麻醉学的发展奋斗着。

麻醉学杨桐伟简介
杨桐伟,男,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
导师。

1966年生,1988年7月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
学并获得学士学位,工作于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
学院麻醉科。

1993年7月获得硕士学位。

1996年8
月至1997年8月享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
大学、中华医学基金会医学师资奖学金,在协和医科大学麻醉科黄宇光教授指导下完成课题。

1994年晋升为主治医师,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社会兼职:吉林省医学会麻醉分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医学会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长春市医学会麻醉分会副主任委员。

吉林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长春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华麻醉学杂志通讯编委。

工作以来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有3项医疗成果获得白求恩医科大学及吉林大学医疗成果奖,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3项。

主要工作特长为临床麻醉及急性疼痛治疗。

冯艳华,女,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
导师。

1963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
医学系,毕业后留校一直从事麻醉专业。

长期从事临
床麻醉学特别是麻醉与内分泌的研究研究,有丰富的
临床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擅长
疑难、特殊病人的麻醉。

并在危重症监测、急救复苏、疼痛治疗、心血管手术麻醉、心、肺保护、血液保护和器官移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术后病人的恢复、重症监测治疗和心跳骤停的抢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要研究方向为麻醉与内分泌及脏器保护的研究。

完成多项科研课题的临床研究,其中主要有术中穴位激光照射对胃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生化急检分析仪的临床研究。

现正在运行课题为长托宁对胃肠手术迷走神经兴奋性影响的研究。

新技术新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及术中管理,获学校医疗成果四等奖。

在核心期刊及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麻醉学韩伟简介
韩伟,女,麻醉科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分配到
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工作。

20余年来一
直工作在医疗、科研、教学第一线,工作严谨,基础
知识和专业知识扎实,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对临床麻
醉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

特别擅长于老年病人的麻醉,脏器移植手术和胸外科手术的麻醉。

能够解决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多年来参与并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和省科技厅科研项目5项,获得吉林大学医疗成果奖二等奖1项,四等奖2项。

公开发表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论文15篇。

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0人,已毕业4人。

王虎山,男,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1967年10月出生,1992年毕业
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一系,工作于白求恩医科大
学第一临床学院麻醉科。

1997年获得麻醉学硕士学
位,同年晋升为主治医师。

2002年获得神经病学博
士学位。

2004年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005年4月被评为麻醉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0年6月参加了世界麻醉联合会组织的麻醉高级人才培训班;2004年5月至10月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进修学习。

2006年7月和2007年8月分别到台湾长庚医院和韩国加图力大学江南圣母医院麻醉科学习。

在医疗工作中,能胜任较复杂、疑难、危重病人的麻醉工作。

研究方向为围术期脑缺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保护的基础与临床,先后在《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9篇,承担卫生部九五攻关项目及省、市级科研课题各一项,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吉林大学医疗成果四等奖一项。

麻醉学韩树海简介
韩树海,男,二部麻醉科主任,副教授,副主任
医师,硕士生导师。

1959年出生,1982年本科毕业
于佳木斯医学院,1991年获得麻醉学硕士学位。

1998
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2007年于吉林大学药学院获生
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晋升为副教授。

2007年被评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麻醉与围术期器官保护。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临床麻醉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尤其擅于利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结合临床麻醉实践解决各种临床复杂、疑难、危重问题。

先后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
六项,已完成两项。

公开发表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论文11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