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毛邓三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邓三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装配
资本
设计
20世纪中后期,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 术革命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
(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专门从我国的发展来说明)
1.社会主义是个开放的社会。 2.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3.对外开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 条件。 4.对外开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5.社会主义改革需要同对外开放同步进行。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需要
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 优秀成果。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
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 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 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
——江泽民
三、改革开放是“文革”结束后决定当代中
(二)改革是一场革命,但不是抛弃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
邓小平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 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 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 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 叫革命性的变革”。(《邓小平文选》 第3卷,135页)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在坚 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 过改革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具体制 度,扫除障碍,解放生产力。
1.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 3.是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挑战的需要。
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中国 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一)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明)
1.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是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的必 然要求(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 律。这个规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 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 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 和改革的社会。”
3.是迎接时代挑战的必要前提。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市场,使一切国 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而 “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 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 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
经济全球化表现:
第一,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加强。 第二,国际贸易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第三,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 第四,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
(二)改革是克服传统体制弊端的需要(现实依据)
1.传统 (1)国际原因: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国际环境 模式的 (2)历史原因:西方国家的封锁、苏联友好帮助 形成 (3)思想原因:封建主义思想、教条主义 2.传统模 (1)经济体制上: 式的弊端 (2)政治体制上: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的需要(实践依据)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得落后了,一个
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直告 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 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 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老 祖宗吃过这个苦头。”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是 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 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 治制度。这种基本制度,在整 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必须坚持。
——邓小平
对外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 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 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 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等。要解决 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国际两 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 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 发展的客观要求。
邓小平:“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提 高人民生活,只能死路一条。”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 推进社会主义改革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性质)
(一)改革是对原有体制根本性的、全 面的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补。
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计划 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教育体制、 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的直接原因是“文革”把我
国引人死胡同)
“文革” 十年 动乱 造成 了严 重的 后果
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整个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人民生活相当困难,多年得不到改善;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明显拉大,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恩格斯
列宁也认为:“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
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一步和每提高一 步都必定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 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矛 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 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直觉地进行调 整和改革,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 发展。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 定的。
邓小平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 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 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 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 化大经济的需要。”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目的: (1)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
键抉择。 (2)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和发展,改革要有新突破。 (3)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放是决定 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我国改革的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