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价格控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价格控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价格控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摘要:我国虽地大物博,但在任何一个社会中,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来说总是有限的,正因为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致使其价格的控制容易失控,令资源配置严重失调,失去效率。

本文从价格控制的重要性,市场失灵的因素,以及我国价格的机制方面,研究价格控制如何影响资源有效配置,以便提出改革方向。

关键词:价格资源配置控制影响机制一、充分认识价格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最重要的就是价格机制,市场竞争最重要的就是价格竞争,价格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最灵敏的信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价格对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

近年来,我国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是加强对市场物价的调控和管理,进一步强化了敏感时期的价格监管。

2003年的“非典”袭击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期间,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据《价格法》,及时研究制定防止价格异常波动的工作预案,启动价格应急机制,采取最高限价、规定批零差率和召开提醒告诫会等适时、适度的干预措施,迅速遏制了相关药品和商品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

不难发现,每当有什么天灾人祸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囤积柴米油盐等商家,造谣者“趁火打劫”,哄抬价钱,彷如前段时间,日本核爆炸,盐商制造恐慌,将本来1~2元一包的食用盐,一哄就提高至10至20元一包,严重影响市场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是在2004年粮油市场价格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期间,政府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加强对粮油、农资等重要商品价格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增加监测频率,扩大监测范围,以“一天一报”的专报形式,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动态,及时发现各类带倾向性和苗头性的价格异常波动因素,同时配合贸易、供销、运输企业等单位积极地组织货源,稳定、平抑市场价格,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

三是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和收费政策,推进了我国经营城市步伐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截至2004年底,出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标准、经济适用房指导价、公交客运票价、光纤电视收视维护费和义务教育“一费制”等标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健康发展。

四是加大“清费、治乱、减负”力度,结合贯彻《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全部按照统一规格、统一样式、统一内容对主要涉农收费实行了公示,极大地规范了涉农收费行为。

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特色农产品价格监测、信息报送等价格服务工作,指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五是充分运用价格监督检查职能,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围绕党和政府关心、群众反映强烈的价格、收费行为实施重点检查。

开展电力、涉农价格和收费、涉煤价格收费、药品、医疗服务价格、教育收费、物业收费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收费等专项检查和重点检查,进一步规范行业收费秩序,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六是2004年出台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分不同用水性质分别征收污水处理费,为促进节约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市场失灵的因素由于资源市场本身的特点,容易发生市场失灵现象,而这些情况不是能单纯靠市场机制所能够解决的,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来规划制定,干预。

垄断使价格控制严重失调在我国,人口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随着人口增长,土地的需求也随着增大,自然而来,土地资源的有限,不可能随着增多,面对这简单的卖方市场,土地供应紧张,必定推动房价上升,更严重的是,大多富人抓住这“商机”疯抢楼盘,加剧这需求矛盾,不仅贫富差距再次拉大,而为了攒够房钱,居民收入必定从自几的吃住行等方面减少支出,从而对其他消费有挤出效应。

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十分普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房奴,刚踏进社会的打工的,尤其大学生出校后,工作经验不足从而工资不高,工作不足2年,正值婚嫁之时,当仅凭自己能力,不可能应对一直被房地产商狂炒的房价,因此往往出现所谓的啃老族,首期又其父母付,剩下的夫妻俩月月供,年年供,成为时代新一房奴。

令一方面,因为高房价,会导致人们减少居住面积,进而居住拥挤,降低居住品质,与此同时,部分上班族为了避免市中心区域的高房价,选择更加偏远的郊区买房,从而增加上下班的成本。

另外一个方面,土地供给紧张必然反映在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不足,极大影响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城市道路拥挤,影响城市形象,不仅激发社会矛盾日益恶化,更直接影响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电力、成品油、矿石等自然资源产品供应日渐趋紧,供需矛盾日渐突出.这两年来,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每逢出现高温、严寒天气时,电力供求的缺口就会非常之大,进而导致频频“拉闸限电”。

浙江省杭州市的用电形势极具典型性,2005 年8 月16 日,杭州气温超过37 摄氏度,省外购电大幅减少,杭州供电形势立即告急,再次启动超供电能力拉电序位表,从中午11 点开始,拉电53 条。

2006 年上半年由于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倒挂,导致国内炼油企业亏损,减少产量,导致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全国各地相继出现“油荒”。

这些例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价格控制存在的缺陷,影响着人们的需要,也关系到资源能否得到真正最适当的应用。

生活中人们对资源的追求,但因当今价格得不到有效控制,一直抑制人类本能需求的同时,垄断行业也开始暗度陈仓继续壮大自己的地位,因为价格的不合理性,以及这些拥有着丰富资源的法定经营者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惜舍弃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更狭窄地以垄断手段,将价格提高,以这卖方市场,继续助长自己的发财路。

最近,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两大企业,因涉疑对国内的宽带行业有垄断的行为,而发改委此次行动无疑成为国内呼之欲出反垄断第一大案,公众一片欢呼,普遍表示支持的同时,也有人认为,年收益几百亿的宽带企业,区区1~10%的罚款,对于它们来说是毫无痛痒之举。

但毫无疑问的是,此举一出,证明中国开始抓硬垄断行业,严抓价格控制,电联垄断事件仅仅是国内第一件反垄断大案,但无疑给了人们对国家政府公信力的提高,尽快告别所谓的“装一家的有线电视、用一家的电、使一家的煤气、以别人商量好的价格加两家的油、过着价格一天天飞涨的时候。

”当价格能控制在一个有效竞争的位置上,资源才能得以有效利用,增加利用价值,经济发展得以大大提速,从而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向。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引导来实现的。

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根本特征是将利益分配、结构调节、资源配置、信息传递紧紧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价格波动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

建立合理、有序的市场价格机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物价部门要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整水价、电价、地价等价格政策,理顺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三、价格机制的问题1 .相关产业价格关系和利益分配不合理自然资源产品的定价应尽可能做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企业的利润是由其产品售价和成本之间的差额决定的。

以煤电定价为例,煤和电,是上下游行业,电煤指导价是煤炭企业的产品售出价,又是火力发电企业发电成本的主要内容。

有数据显示, 2002 年我国电煤价格与电力终端销售价格比例关系是 7 : 100 ,而同年美国电煤价格与电价之比为 50-100 。

电煤的超低价格,使得煤矿行业长期在微利与亏损的边缘徘徊。

有数据显示:从 1981 年到 2002 年的 22 年间,有 21 家国有重点煤矿整体亏损,安全欠账 500 亿元,最高年亏损额达到59 . 41 亿元;同时电力行业凭借超低成本价和非市场化的终端电价,始终保持相当高的利润率。

利益分配的不公平会制约效率。

煤电利益调整失衡的直接后果,是两个产业均得不到充分发展。

煤炭企业的亏损不仅造成职工收入低甚至基本生活困难,还造成对煤炭开采的正常投资难以为继,安全事故频发,提高煤炭产量的能力下降。

而电力企业为了维持高额垄断利润率,通过审批手续,机组容量、上网电价筑起很高的行业进入壁垒,致使没有其他产业资本的竞争来降低行业利润率,电能的生产和供给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扩张。

可以说,缺电、缺煤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产业链上的不合理的价格关系。

2 .定价主体缺失还是以煤电为例。

由于历史原因,煤、电产业链被绝对分割成两大利益集团,两大利益集团在对价格争执不休的同时也是在向政府要价。

电价与电煤指导价作为自然资源产品价格是由国家控制与核定的,一般先由企业提出申请,再交国家有关部门认定。

理论上讲,政府部门定价既要考虑其成本的变动,保证生产企业能够获得合理的利润,以保证公共物品的供给;又要考虑价格变动对其他部门、行业及居民生活的影响,增进社会福利。

但是由于政府部门并不能完全掌握企业的成本情况,定价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和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之间的讨价还价的过程。

实际效果是谁的声音“大”,制定的价格就对谁越有利。

生产企业往往从部门、行业的利润出发,向国家提出过分或不合理的要求,甚至采取多报成本支出的办法来达到提高价格的目的。

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讨价还价的结果,是成本涨多少,价格就提多少,甚至是价格的上涨比成本的提高还要快。

3 .缺乏成本约束机制在和政府部门讨价还价的定价机制中,提供自然资源产品的企业根本没有必要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相反会主动提高自己的生产成本,因为高额的生产成本可以增加定价的话语权,所形成的价格只表现成本的上升,变成成本变动的晴雨表,成为生产经营部门牟取高额利润的工具。

和市场竞争产生价格不一样,公共物品价格的制定或调整一般都是根据企业的申报审批而成,企业则是在产品成本增加后为不减少利润而要求对价格进行调整 ( 提高 ) ,但价格主管部门或审批部门与企业在成本信息占有上的不对称,又无法准确地审核企业成本的真实性,同时考虑对国家财政、消费者的影响情况实施相应的批准。

这种审批制定的结果,往往是价格随着成本的增加而提高,而成本的增加又缺乏相应的约束,企业缺乏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的积极性,以致成本越增越多,价格也越提越高。

最终形成成本提高导致企业亏损而要求提高价格,再提高成本——再提高价格这样一种恶性循环。

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要把稀缺的自然资源应用到最需要它们的地方,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这些资源由于是不可再生或者再生供给极其有限导致供给量不可能有大规模的增加。

所以,自然资源的供求缺口会越来越大。

我国经济改革的方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就是要在政府的引导下,把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

而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逐步理顺自然资源产品的价格是节约型社会建设内在的、根本的驱动机制。

资源节约型价格有其一定的特殊性,表现在:一是自然资源往往处于自然垄断产业,其定价受到政府的强烈干预,价格调整缺乏灵活度,常常是单一定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