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我们知道蝙蝠蒙住眼睛,在黑夜也能飞行,这个事实能说明A.蝙蝠是用耳朵来辨别方向的B.蝙蝠不是用眼睛来辨别方向C.蝙蝠的眼睛是没有用处的D.蝙蝠的耳朵特别发达2 . 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D.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有关,介质不同,传播速度一般不同3 . 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
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要研究的是()A.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4 . 控制噪声污染应从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三个方面着手,下列事例中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是()A.中考期间考场周边工地停止施工B.飞机场附近居民采用双层真空窗C.工人工作时戴防噪声耳罩D.汽车驶入市区禁止鸣喇叭5 . 老师给小敏一个纸板做的方盒子,问小敏,里面是什么?小敏拿过盒子轻轻摇晃一下,回答说:里面可能是一个苹果。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分析,小敏的回答是()A.提出问题B.猜想假设C.事实证据D.检验评价6 . 若把正在收看的电视机放在真空罩内,我们会发现()A.图像和声音一样正常B.图像和声音同时消失C.可以看见图像但听不见声音D.可以听见声音但看不见图像7 .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手指蘸水摩擦杯口发声,同时增加杯中的水量B.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C.室内收音机播音时,导致喇叭前方的烛焰摇晃D.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8 .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放低些B.人们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振动频率不同C.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D.“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9 .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波是电磁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发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蜡烛“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听众在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时,能分辨处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响度不同D.次声波的频率很高,所以人耳不能直接听到10 . 在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是根据看到的发令枪冒出的烟,而不是根据听到枪声开始计时的,这是由于()A.烟容易看清B.枪声听不清C.烟比枪声先从发令枪中发出D.光速大于声音传播的速度11 .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m/s,且温度越高传播越快B.超声波、次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C.噪声会影响人们的学习生活,街头安装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D.成语“震耳欲聋”从科学角度是指声音音调高12 . 图中所描述的声音,具有的共同点是A.音调相同B.音色相同C.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响度相同13 . 人耳能听到鼓面被敲击后发出的声音,而听不到手臂上下挥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A.人手臂上下挥动的频率太低B.人手臂上下挥动的振幅太小C.人手臂上下挥动不是振动D.人手臂不是发声的物体14 . 如果把笼罩着地球的大气层比作浩瀚的海洋,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大气海洋”的底部,承受着大气对我们的压强——大气压。
下列有关大气压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B.一般高气压区为晴天,低气压区为阴雨天C.大气压的大小可以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测量D.胶头滴管、吸尘器、密度计等都是利用大气压来工作的15 . 有关声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C.戴防噪声耳罩可以防止噪声产生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16 . 有一段长为18米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击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米/秒、1500米/秒和340米/秒.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秒.)()A.1次B.2次C.3次D.4次二、填空题17 . 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10 s内振动35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_________Hz,人类_________听到这种声音(填“能”或“不能”)18 .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
(3)若在月球上做这两个实验,甲实验乒乓球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下同)被弹起,乙实验乒乓球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下同)被弹起。
19 . 声音在不同的_____和_____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声音在____中传播最慢,在_____中传播最快。
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_____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____米。
20 . 嗅觉的形成部位是在______,听觉形成的过程中,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部位是______。
三、探究题21 . 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________实验乒乓球会弹起。
(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与水波的传播相似,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波的方式向远处传播的。
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____法。
A.推理B.类比C.控制变量D.转换22 .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0102030空气温度318324330336342348声音速度(1)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象. ______(2)请你根据所作图象找出温度为15℃时声速为_____m/s。
(3)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在温度较______(选填“高”或“低”)的地方进行试验更容易成功。
23 . 一位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的关系”。
请回答:(1)这位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____振动。
(2)这位同学分辨出四个音阶,得出的结论是:空气柱的长度不同,____不同,空气柱的长度越短,频率就__。
(3)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分别是____。
(4)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从低到高的顺序是_____。
请分析其中的原因:___。
24 . 小明是一个初一的学生,他常常看到妈妈将做菜后留下的蛋壳倒扣在花盆中,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
蛋壳真能促进植物生长吗?小明是一个喜欢动脑爱钻研的学生,为了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I.首先选取了发育情况相同的3株健壮吊兰幼苗,分别栽入完全相同的甲、乙、丙三个花盆中(甲和乙中装洗净的细沙、丙中装普通的土壤)。
Ⅱ.甲盆中不放蛋壳,乙、丙盆中放等量的蛋壳,其他管理条件都相同。
Ⅲ.一段时间后,吊兰生长状况发生了变化。
小明将变化情况记录在下表中:植株实验前质量/g实验后质量/g生长情况甲4151植株弱小、叶色变黄乙4170植株较健壮、叶色较绿丙4199植株健壮、叶色浓绿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小明提出的问题是:?(2)实验设计中的缺陷是,改进后比较两盆植株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出结论:蛋壳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如果小明实验前选取的吊兰幼苗发育情况不相同,能否得出上述结论?。
(3)请仿照下图的甲,将表格中的其他数据以直方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25 . 小明发现电吉它的发音是通过电磁拾音装置连接扬声器而实现的。
拾音器的基本结构如图 1 所示,由铜线绕成线圈,金属吉他弦被磁化成一个磁体,波动吉他弦的时候就相当于铜线圈在切割弦的磁场,从而产生感应电流,电流越大声音越响。
小明想探究吉他的响度与什么有关。
用电流检测仪器测得某一次拨弦的电流情况,如图 2 所示。
小明得出吉他的响度与弦振动的幅度有关,越用力拨弦(使弦拉伸幅度变大,振动变快),声音越响的结论。
(1)小刚同学觉得小明同学的实验结论不够科学,你觉得实验存在哪些问题________。
(2)观察图 2 可知电流方向在不断变化,这里引起电流方向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
(3)在不改变拾音装置的前提下,想让同样弹奏情况下的响度更大,可对图中装置进行改良的地方是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二、填空题1、2、3、4、三、探究题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