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3..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3..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一、传统建筑的发展最早出现的具有广义艺术美要求的建筑,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

按照它的特点和规律,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五个历史阶段:(一)成型期(大约从六十万年以前到公元前467年)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最早出现的是没有屋顶的浅穴,大约经过两三千年,在原始社会后期到殷商时代,出现了“土台建筑”;在南方出现了巢居,大约七千年以前出现了“木台建筑”。

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建筑上也出现了等级制度,如《礼记·礼器第十》:“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二)成熟期从战国时代到南北朝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581年),木构架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宫殿建筑规模宏大。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建筑活动,除了修建万里长城外,还修建了奢华的阿房宫。

西汉汉高颐墓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兴盛,佛教建筑大量出现,中国原有的建筑形式吸收佛教建筑艺术,形成丰富多彩的寺、塔、石窟等佛教建筑。

(三)高峰期隋唐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佛教建筑、陵墓和园林为主。

都城规划已完全规整化。

园林已出现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风格区分。

陵墓依山营造,气势磅膊。

(四)转变期宋元两代城市规模缩小。

北宋的首都东京(今开封),在晚唐以后就改变了汉代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里坊制度,夜禁取消了,城市中沿街设店,按行业成街。

由于家具经历了从商代低矮的形式到唐代高形桌椅的发展,宋代时高形家具已经定型化,房屋的空间也相应增大。

宋代木、砖、石结构也有不少新发展,并制订出以“材”为标准的模制数,公元12世纪编写的《营造法式》就是总结这些经验的重要文献。

元代建筑沿袭了汉族几千年的传统,兴建了许多喇嘛寺庙和西藏式的塔,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

布达拉宫(7-17c)泉州清净寺(五)渐进期(明、清)建筑材料:民间建筑也多使用砖瓦。

城市:明代在元代大都的基础上改建了北京城,古代文献中的都城规划思想得到完整的体现。

陵墓:明代帝王陵墓建筑群与地形环境相结合,在创造肃穆气氛上达到了高度成熟的程度。

园林:这时的造园艺术和装饰艺术取得突出的成就,江南富商开始在苏州、杭州、无锡、扬州一带营造私家园林。

清代在造园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一)宫殿宫殿和都城规划在中国建筑中成就最高。

秦汉以后,宫殿成为帝王专用房屋的名称。

根据考古发现,河南安阳小屯村3700多年以前曾是商朝宫室的所在地。

周代宫室从当时记载洛邑规划制度的《考工记》可知。

秦朝建立以后便开始兴建规模巨大的宫殿。

汉代宫殿建筑以“汉三宫”,即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为代表。

其中,建章宫建筑在上林苑里。

唐代长安城中共有三座宫殿建筑群,即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

元代仍按照传统都城的布局规划建造了大都(今北京),兴建了规模很大的宫殿建筑群。

建筑群沿中轴线排列,呈左右对称的布局,奠定了明清宫殿建筑的基础。

明、清最能表现中国宫殿建筑特点的是北京的紫禁城(故宫)。

它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前朝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主要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们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位于中轴线上。

后寝是供皇帝及其家族生活起居、游乐的部分,在宫城的后面故宫前三殿剖面图中国的宫殿建筑的一大特征就是严格的等级规定,其中以殿顶形式及其装饰表现得最突出。

中国的殿堂(包括宗教殿堂)都采用大屋顶,主要有悬山顶、硬山顶、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六种。

重檐庑殿顶逐渐成为一种最尊贵的形式。

其次,歇山顶多用于城楼和门楼建筑。

其他殿顶则普通人家也可以用。

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

清代屋顶之规制,屋顶等级分为:1.重檐庑殿2.重檐歇山3.庑殿4.歇山5.悬山、6.硬山。

至于攒尖及卷棚,因为不用在重要建筑上,所以不列入等级。

殿顶那些各式各样的动物装饰,统称为“吻兽”或“瑞兽”,吻兽的数量也表明宫殿的等级(二)中国园林建筑中国园林的发展传说中的黄帝曾在昆仑山置“圃”,圃即园林。

最早的初级园林形式是苑囿。

苑:《史记·殷本纪》载,殷纣王“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

”“沙丘苑台”是见于史书记载的第一座中国园林,也是最早的帝王园林。

囿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囿是周文王的灵囿(约公元前11世纪)苑囿秦代以后,“囿”改为“苑”,合称“苑囿”,这种称法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仍将皇家园林称作“国朝苑囿”。

园林布局秦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渭水之南建造著名的上林苑,为“海上仙山”、“一池三山”的布局首创了一个范例。

汉代汉代“苑囿”是包括宫室建筑在内的园林,兼居住、理政、游乐等功能。

“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史记·孝武本纪》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建筑的范例。

私家园林三国两晋造园史上产生了以山林野趣为主题的山水园。

这个时期的典籍中开始出现“园林”一词。

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才更加广泛。

南北朝佛教兴盛,很多寺庙建于郊外,逐渐成为风景游览区。

受此影响,一些风景优美的地方,逐渐地有了山居、别业、庄园和聚徒讲学的精舍。

隋唐隋代西苑以水景布局的水景园。

唐代的三大内(唐三宫):大明、太极、兴庆,都是宫和苑相结合的园林区。

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一定时间内向公众开放,实为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地。

盛唐时期,中国山水画已有很大发展。

园林方面也开始有体现山水之情的创作。

盛唐诗人、画家王维在蓝田县风景区经营了辋川别业,形成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

中国园林建筑有“三分在工匠,七分在主人”的造园传统。

唐长安、洛阳和宋开封都建有大量私家园林。

从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1095年)一书中可知唐宋私家园林都采取山水园形式。

宋代私家园林留存到现在有址可寻的有北宋苏州的沧浪亭;南宋绍兴的沈园。

北宋北宋政和七年(1117)始筑皇家园林万岁山,后更名艮岳。

至此,自然山水的苑囿式的园林,已经完全人工化了,园林艺术的创造性更突出了。

金代金代北京称中都,扩建了辽代的瑶屿行宫称为“西苑”,苑内的水泊统称太液池,池中之岛称为琼华岛。

辽金两代在都城近郊修建园林的同时,还在具有湖光山色的西郊香山、玉泉山和八大处兴建行宫,这些都是具有宫苑性质的皇家园林。

元代皇城中的禁苑,称为“上苑”。

民间私家园林的代表就是苏州狮子林。

明代在元代禁苑基础上对皇家园林进行了扩建,奠定了现在三海的规模。

北京北海明代私家园林民间私家园林的代表要数苏州的拙政园。

清代清代出现了北京西北郊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区。

清代宫苑还吸收了蒙、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如北京颐和园后山建筑群、承德外八庙等。

西方建筑艺术传入中国,并首先在宫苑中被采用。

如圆明园中俗称“西洋楼”的一组西式建筑就是一个例证。

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被称为圆明三园。

用“天上人间诸景备,移天缩地在君怀”来形容圆明园的艺术成就毫不夸张。

清漪园它是清末颐和园的前身,是一座更具皇家气派的苑囿。

它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典型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修建的最后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皇家园林几千年建筑艺术和造园艺术的总结。

1998年它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民居1.北方合院式民居自元代建都北京时起,四合院就伴随当时大规模的规划建筑出现了。

北京四合院同为合院式民居,各地都有不同的特色。

如东北地广人稀,所以院落大得可以套马车。

山西晋商云集,合院里的房屋多采用两层,富丽气派。

南方人多地少,合院式民居的院落小得被称为“天井”。

云南大理的白族“三房一照壁”式四合院,也有“四合五天井”式。

2.窑洞式民居这种形式的窑洞过去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的黄土地区较流行。

窑洞靠崖窑下沉式窑洞3.杆栏式民居云南、两广地区的少数民族居住。

特点:通风、防潮。

4.帐篷型民居帐篷型是我国古代民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和狩猎民族的传统居住形式。

古称“穷庐”(《淮南子·齐俗训》)、“穹闾”(《史记·天宫》)等,俗称“毡房”、“帐篷”、“蒙古包”。

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民族,如达翰尔、鄂温克等族的“蒙古包”,和以哈萨克族为代表的西北民族的“毡房”以及藏族的“帐篷”都有相似之处。

哈萨克族毡房藏族帐篷5.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福建土楼三、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点(一)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木构架(二)严整的城市规划和富于变化的建筑组群布局在建筑组群布局上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间”为单位,再以“间”组成房屋,由房屋围城庭院,然后再由几个庭院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组群,如北京的四合院、故宫等都是这样。

商朝可能已经产生了“间”的概念。

布局讲究变化、对称在设计手法上,组群建筑布局普遍采用对称式。

(三)利用自然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趋向就是尊崇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

堪舆学说就是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一种认识。

(四)功能、结构与艺术的统一。

大屋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突出的特征之一。

中国建筑按照不同的功能确定其结构、装饰、大小、高低等。

斗拱建筑彩绘“后代的中国建筑即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上却仍呈现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一般人会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简陋无甚发展,较诸别系建筑低劣幼稚。

这种错误观念最初自然是起于西人对东方文化的粗疏观察,常作浮躁轻率的结论,一直影响到中国人自己对本国艺术发生及过当的怀疑至于鄙薄。

”(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五)蕴含丰厚的人文精神1.社会理想的体现。

西周构造的礼乐文明一直是中国理想社会秩序的一种追求。

礼:区分彼此《礼记·礼运》中说:“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槨之厚,丘封之大……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诸侯台门。

”中国所有建筑类型中,最能体现尊严和重要的,莫过于宫殿建筑了。

三层阶梯乐:乐尚同“乐”是人们认同的一个重要方式。

翊坤宫颐和园苏州街2.哲学观念的体现(1)阴阳五行观念:在传统的哲学观念中,阴阳五行学说最为古老,它对中国建筑也有很深的影响。

五行相生五行相克故宫文渊阁(2)儒家哲学观念中庸观念对建筑的影响。

(3)道家哲学观念老子在论证“有”、“无”之间关系时说:“三十幅,共一榖,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建筑空间的处理阴——阳有——无虚——实3.宗教思想的体现中国自然式园林那种以自然为本,体现了道教的追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