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的地域差异
这是一座结构精巧而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整个院 落位于一个方形的围墙之内,四周是全封闭的, 墙面内由砖砌筑,高10多米,上层是女儿墙形式 的垛口。由外面还能看到一个个的更楼、眺阁, 就像是城墙上的敌楼一样,很有气势。整体看来, 在坚实的墙体掩护下,乔家大院就如一座稳固的 城堡。乔家大院平面布局呈双喜字,共有六个大 院、一十个小院,相互穿插、交错,共313间房屋。 如此复杂的布局,组成了一格富有变化的建筑空 间。
03
古代南北方代表性建筑
古代南北代表性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 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与园 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在这里我们选取山西乔 家大院和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代南北建筑的代表, 跟大家分享一下南北方建筑的集大成者。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的乔家堡村,占地面积 8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00多平方米,始建 于清代乾隆年间。乔家大院不但是山西民居的典 型形式,也是中国古代北方建筑的典型形式。
与北方地区相比,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炎热,用地狭窄,丘 陵、平原相间,建筑材料丰富,当地建筑流派也较为多样,最著名 的有闽派、川派、皖派、苏派 ,当然,其建筑布局和风格 又各有所不同。
皖派建筑
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南 方四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 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国南 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 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 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 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徽派民 居建筑风格有“ 三绝”(民 居、祠堂、牌坊)和“三雕” (木雕、石雕、砖雕)。 徽 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 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 出印象。
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 古典山水园林,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初为 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明正德四年 (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 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 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
中国建筑文化的地域差异
小组成员:杨美琳 岑寿锋 芦治 汇报人:
目录
1 中国建筑发展历史 2 中国建筑文化南北差异 3 古代南北方代表建筑 4 南北建筑差异体现及原因 5 小组总结
01
中国建筑发展历史
中国建筑发展历史
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是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生活 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古代人们,因地制宜,因材致用,运 用不同材料,不同做法,创造出不同结构方式和不同艺术 风格的古代建筑。
南方建筑中常用的凉亭长廊
北方建筑中常用的阁楼
造成南北建筑差异的原因分析
建筑的形制与发展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区域文化等多 种因素密切相关。我国的地域辽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南 北传统建筑的形式姿态万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总的来 说可以分为一下几点。
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 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 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 福、美好、富裕 、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 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 “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 上的抱柱 楹联,以及
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 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 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 之美,或铭处世之学, 或咏鸿鹄之志,风雅 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 气息, 登斯庭院,有 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 化的殿堂。
在这里我将中国建筑划分为南北两个地 域性。通过对南北建筑的差异来向大家 介绍一下中国建筑的地域性差异
北方建筑
与南方地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 用地相对宽松,地形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 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 朴、憨厚和粗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 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北方各 地民居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出质朴、敦厚 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 方正的格局。而北方建筑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京 派建筑与晋派建筑,另外,还有自成体系的北方 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 。
京派建筑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京派建筑最为典型,而京派建筑里 以四合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 的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 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 体。
四合院的营 建是极讲究 风水的,从 择地、定位 到确定每幢 建筑的具体 尺度,都要 按风水理论 来进行。
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 全园的精华所在,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 以水为主,阔,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 间有漏窗、回水面广廊相连,园内空间处处 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
由于南方人口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 因河湖、园石、常青树木较多,因此,园林景 致细腻、精美、曲折、幽深,与北方格局宏大 的宫殿建筑风格完全不同。
晋派建筑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山 西的城市建筑,这是狭义上的晋派 建筑,历史上有徽商、晋商在中国 贸易史上大放光彩,在积累无数财 富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建筑风格。 晋派建筑在风格上与徽派建筑神似 , 同样的高墙深院、白墙黑瓦、四水 归堂等。但晋派建筑整体风格粗犷 与京派也类似
另一类是陕 北及周边地 区的窑洞建 筑,这也是 西北地区分 布最广的一 种建筑风格
二、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
受传统人文因素的影响,北方建筑的造型与立面设计, 比较强调厚重、朴实,用材上,则尽量选择一些以砖、石 为主的材料。而南方强调的是清新通透,立面多为浅色, 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用得多是涂料、木结构、仿木结构、 钢结构等。
典型的北方建筑
典型的南方建筑
三、阁楼与地下室
因为气候相对干燥,土质坚硬,日照时间比南方短,所 以,北方现代建筑多建有地下室和阁楼,可以利用更多的 空间,并且具备冬暖夏凉的优点。而南方气候炎热潮湿, 日照强烈,因此,阁楼的作用主要是为阁楼下面那层的空 间提供隔热,很少实际使用。同时,由于防潮的成本非常 高,南方现代建筑的地下室也比较少见。
苏派建筑
苏派民居是指江浙一带 建筑风格,是南北方建 筑风格的集大成者,园 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 之一. 苏派民居以南向 为主,这样可以冬季背 风朝阳,夏季迎风纳凉 , 充满了江南 水乡古老文 化的韵味。脊角高翘的 屋顶,加上走马楼、砖 雕门楼、明瓦窗、过街 楼等。粉墙黛瓦,鳞次 栉比、轻巧简洁、古朴 典雅,体现出清、淡、 雅、素的艺术特色。
04
南北建筑差异体现及原因
南北建筑的差异性体现
•根据乔家大院以及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 对比,我们来分析一下南北建筑差异的 具体体现。
一、建筑空间和门窗设计
南方建筑的门窗
北方建筑的门窗
北方冬季寒冷漫长,在冬季取暖期间,要尽 量使建筑物大厅空间内暖气热力能均匀到达大厅 的各个角落, 如果热力不够, 不仅耗费了能源, 而 且使居住者受冻。因此,北方民居建筑的大厅空 间设计一般比较小一些,方正一些,建筑的半室 外空间也比较少。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就可以做 出各式各样具有不同空间体验的大厅和半室外空 间。北方的建筑物通常设双层窗户,冬季来临, 就要封窗;进入春季,就要开窗。因此,在门窗 设计上只要求符合一般自然采光要求, 注重实用, 大型带状窗比较少见。南方建筑物设单层窗户, 除 了讲究实用外, 还要注重美观大方,多为大面积的 带状窗。
四合院的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 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 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 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 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 种庄重的布局, 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 格。
除四合院外,宫殿建筑也是 京派建筑的代表之作,其中故宫 是宫殿建筑的问鼎之作。 中国宫 殿是中国古代帝王所居的大型建 筑组群,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 筑类型。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 中,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 得到充分发展,宫殿是封建思 想 意识最集中的体现,在很多方面 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故宫缩小1000倍甚至10000倍实 际上他就是一个传统的四合院, 只不过在功能分区上更加细致。
北方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
毡包建筑,古代称其为穹庐,又称毡帐,用于于游牧。自匈 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毡包多呈圆形,四周侧 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 为游动式。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它们易于蹂躏、搬 运和装置。下图是草原上典型的呈圆形尖顶的苍穹式室庐。
南方建筑
从西周到魏晋南北朝,中国民居建筑形式得到了较为完备 的发展。西周时已经出现高大宫室和四合院布局,并开始 使用砖瓦。春秋战国时期,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拱上均 有装饰,墙壁上则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宏伟壮 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 的建筑组群。
隋唐时期则是中国建筑艺术得到飞速发展时期,木构技术 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台基、砖石结构、屋顶样式等建筑要 素也趋于成熟。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进入最后的大发 展时期,南北已有的建筑形式基本发展成熟,在类型和特 点等方面基本形成定制。与此同时,随着各地乃至中外经 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新式的民居也不断涌现。
虽然现在看来,乔家大院内的建筑是一个整体,其实 六个院落建筑有先有后,并非营造于同一时期。乔家 大院中最大的院落是一号院和二号院。它们的布局形 式是祁县一带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具体地 说,也就是里院的正房、东西厢房都为五开间,外院 的东西厢房都是三开间,里外院之间有穿心厅相连。 而除了厢房外,倒座房、过厅、正房都是二层楼房。 在整体的构成上,乔家大院的房顶非常有韵律。房顶 由高到低,起伏变化,抑扬顿挫,在反复、连接、交 错、间歇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川派建筑
川派建筑,即流行于四川、
云南、贵州等地的一种建 筑风格,为当地少数民族 特有的建筑风格。其中以 川西民居里的吊脚楼最为 典型。 南方气候潮湿、昼 夜温差大、地面蛇虫等比 较多,所以当敌人在居住 过程中 逐渐演化出独特的 建筑风格——吊脚楼。 吊脚 楼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 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 或用竹排涂灰泥。 屋顶铺 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 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 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在川派建筑里傣族竹楼和 侗族鼓楼具有鲜明的代表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