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污染现状
系别:电气工程系
班级:电气131
姓名:田浩浩
学号:2013190122
摘要: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也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愈来愈凸显,环境压力也在持续加大。
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健康,还影响到子孙后代,必须予以关注。
关键词:中国环境污染雾霾经济资源
前言:
本文从分析我国环境现状入手,简要从国内国外两方面入手,简要分析了引起我国环境污染主要方面产生的原因,并在熟悉的基础上,分析治理技术并总结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正文:
一、我国环境的主要问题
1、空气污染
当前我国的大气污染状况依然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煤烟型污染。
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碳污染一直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
呼吸道疾病、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PM2.5等名词频繁得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对大气污染的深刻认识和保护对策的思考变得刻不容缓。
2、水污染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占全球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然而,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
中国七大水系有42%的水质超过三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五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
大型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黄河多次出现断流现象,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水土流失加剧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化肥的需求量(3990万吨)。
4、垃圾处理问题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达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倒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中国各地。
4、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
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
例如,天然湿地大学的大量消失。
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
6、新兴污染源产生的环境问题愈发严重。
例如,生物多样性问题、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汽车噪声污染问题、核能核电污染问题,新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等问题。
7、容易产生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例如原油、有毒气体的泄漏等。
二、污染原因及其分析
环境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下面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
1、经济因素
现阶段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经济发展引起环境问题恶化以及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
空气,河流,海洋和森林等公共的财富却被少数人的生产行为所侵害,使得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
源于两个基本因素:①没有人拥有产权或没有人强迫他们处于被污染的生态环境中,②正在被污染的生态环境具有集体消费特征。
2、人文社会因素
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①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
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
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相对短缺,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②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路设计
1、环境污染治理体系的建立。
良好的环境污染治理体系必须具备的要素:完善的法律结构、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竞争的市场和高效的政府,这些要素需要按照效力、公平、效率和弹性原则进行配置。
通过在政府、媒体、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安排,包括合作机制、参与机制、奖惩机制、监督机制,实现要素在不同的治理主体间的合理配置和运行,并渗入市场调节和政府监管两种治理模式的共同作用,从而达到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效。
2、环境污染治理决策的制定。
环境污染治理决策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决策要考虑不同区域的利益代表,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尤其是弱势群体,真正体现多样性和代表性的原则。
3、环境污染治理手段的确定。
在治理手段上,要综合采用政府管制与市场交易两种制度;技术、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形成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
此外,政府要建设环境保护信息平台,建立公开有效的信息接收和传递、发布渠道,广泛接纳社会各界的有益建议,接受来自群众和企业的监督。
四、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基本对策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通过生产环节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的目的,完成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
2、在污染末端治理中深化市场机制,建立“谁治理、谁收费”制度
污染者付费,是在污染末端治理中深化市场机制的重要基础条件。
应合理确定污染治理的收费标准,逐步达到补偿合理成本略有盈利的水平,以实现“谁污染、谁治理”制度向“谁治理、谁收费”制度的转变,并通过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领域。
2、广泛发挥各种群体在环境污染治理的积极作用
环境污染治理中,每个群体都是生力军,如非政府组织,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靠政府的统一管理无法实现的信息传播与资源动员活动,对某些具体环境污染问题和治理政策的持续关注使其能够整合相当的人力、物力进行自发的监督、研究和联合治理行动。
我们应该通过制度创新来激励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包括完善对非政府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在政策、资金和信息等方面积极引导和扶持。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工作任重而道远。
人类要生存,世界要发展,我们就要用自己的智慧保护全球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这对于经济发展和民族昌盛都非常重要。
让我们大家来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天常蓝,水常青。
参考文献:
【1】许殿元-《环境与生活》-2014
【2】路明-《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
【3】常建梅、崔风瑾-《现代企业教育》-2012
【4】刘文强-《节能与环保》-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