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际外汇市场近期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国际外汇市场近期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为汇率上调 7 % 左右导 致出口商品价格上 升, 对于那些从中国商品的经营运作中获 得惊人超额利润的美国公司及其相关的中 间商来说 , 只不过在他们的财务报表上做 些不大的调整而已, 他们不会简单地将汇 率变动导致的价格上升原封不动地转嫁到 美国消费者那里去。 ( 2) 假定出口贸易的资源投入部分来 自国外 比如设计、原材辅料、重要 部件、零 部件等按国外要求 来自国外 , 那 么升值 7 % 对 国 外售 价 的 影 响 肯定 将 远 远 小 于 7 % 。尽管没有对具体的不同类别企业进行 全面调查 , 但产出中来自国外资源使用率 应该是不同的。在此 , 我们假定这类产出 的国外资源使用率平均为 50 % 左右, 那么 对最终价格 的影 响幅 度大 约为 4% 左 右, 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将会更小。 总而言之 , 出口产品价格在目前水平 的一定范围内 (比如 10 % 以内 ) 波动, 都 不大可能改变我国出口产品需求弹性比较 小的属性 , 因此这样的变动幅度尚不会造 成比较大的压力。即便有压力, 由于我国 地域广阔 , 劳工成本、地价等基本要素从 东向西呈现梯形逐级下降的分布状况, 一
经济综合平衡发展的角度审视汇率与宏观 经济整体发展、调控的关系 ; 识到现行汇率水平变动的不确定预期对中 国正常吸引外商投资构成的负面影响。 总之 , 无论从全球经济整体运行角度 还是从我国涉外经济交往看 , 人民币汇率
美国贸易逆差的 2 / 3来自于东亚地区。 由于日本经济先天 不足以及 很大程度 上受制于 中国经济的发展 , 因此日圆汇率 已经不再是近 期国际外 汇市场关注的焦点。
应该进行调整。 至于汇率的幅 度, 可以 在中美之间充分探讨的基础上加以确定。
二、人民币汇率升值大约 7 % 左右 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调整的主要顾虑是对进出 口贸易的不利影响及其对经济增长拉动效 应的损害。 至于 调整的幅度 , 大致可以 归纳为三种可能性: 5 % 以下的较低调整幅 度; 5 % - 10 % 的中等调整幅度; 10 % 以上 的大幅度调整幅度。本文只对 5 % - 10 % 的可能调整的影响做具体分析 , 为方便起 见 , 假定调整幅度为该区间的大约中间值 7 %。 (一 ) 对出口的影响 1 . 加工贸易 据 4383 . 海关统计 数字 , 2003 年中国加 17 %; 2004 年 工贸易额为 2418 . 5 亿美元 , 占出口总额 7 亿 美 元 的 55 . 1- 11 月中国 加工 贸易 额为 2925 . 2 亿美 元 , 占 出 口 总 额 5296 . 1 亿 美 元 的 55 . 23% 。由于零部件、原材料基本来自其他 国家或地区 ( 如日本、韩国、台湾等地 ) , 大约占到总货值的 80 % 左右 , 因此这部分 加工复出口与人民币升值关系不大 , 最多 也只是涉及到增值的 20 % 部分 (包括劳动 力、土地转移费、国内相关的运输费、税 金等 )。如 果汇 率上 浮 7% , 这 部分 成本 ( 价值 ) 以外币计算 , 将 上升大致相同的 幅度, 但由于这部分在总货值中所占的比 重仅为 20% 左右, 根据加权算法, 加工后 的平均价格大 致将提升 1 . 5 个 百分点左 右 , 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不会显著。 2 . 一般贸易 60
国际外汇市场近期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调整中却暴露出许多问题, 主要是国际主 要经济体汇率调整失衡, 欧元在两年多时 间里升值超过 50 % , 日圆升值幅度大约在 20% 左右。欧元的相对升值对美国国际收 支逆差修正的作用显然受到以下诸方面因 素的制约: ( 1) 欧元区经济发展中所存在 的比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严重失业问题、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以主权为核心的分 散的财政政策的不匹配、欧盟继续东扩的 巨大负担等使得欧元区经济对全球经济发 展的贡献力度必定有限; ( 2) 欧元区对美 ( 3) 国的贸易顺差相对不大, 通过欧元升值对 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修正作用不大 ; 欧元大幅度升值已经对像德国这样的主要 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形成了比较大的实际损 害 , 欧元区国家能否继续承受这种压力值 得怀疑。可以预见, 欧元上升的力度将是 有限的。本文认为, 欧元在近期的最大上 升极限 应该 在 1 欧 元兑 1 . 35 美 元 左右 ( 误差在 3 % 以内 ) , 而美 国经济对外严 重失衡的问题 ( 也是全球经济严重失衡问 题 ) 也将得不到太大的缓解。 如果近期国际经济主体仍然通过开支 转换政策作为调整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经济 体系严重失衡的主要手段, 那么汇率调整 的中心将再次集中于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 来源地 东亚 地区。 事实 表明 : 在北 美、欧洲和东亚三足鼎立的国际经济体系 中 , 忽视最活跃的东亚地区经济 , 只进行 美元与欧元的调整, 对于国际经济体系的 新均衡形成和发挥作用意义不大。值得强 调的是 , 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 , 东亚地区 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 的 隐性 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 因此必然要求
万亿美元 , 而同期 贸易 总值 突破 万亿高 达 11547. 美元 , 进出口总额 /G DP 跃升为 74. 59 %。
根据 E conom ist In telligence U n ion 计算 , 以美元 计 , 2002年中国劳动力每小时成本为 0 . 8 , 美国 为 20 . 81, 日本为 18 . 63, 韩国为 9. 31, 中国台湾为 5. 58 , 新加坡为 7. 76, 马来 西亚为 2 . 16, 墨西 哥为 1 . 80 , 泰国为 1. 12 ; 只高于印度、菲律宾 和印尼 ( 分别为 0 . 66、 0 . 73和 0. 37 )。
59
太平洋学报
2005年第 4 期 2003 年一般贸易在中国的出口总额中 只占到 41 . 52 % , 人民币汇率升值可能会 影响到这部分的贸易, 但也应做具体分析。 ( 1) 假定出口贸易的资源投入全部来 自国内 一般地, 在一定时期内中国产品在国 际市场上的价格将会发生相应的上涨, 价 格竞争力被削弱。但这种削弱不宜夸大。 其一 , 由于汇率原因 , 中国劳动力价 格属于世界最低水 平范围, 中国 劳动力 价格提高的潜力是比较大的。此外, 虽然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高于印度、印尼和菲律 宾, 但是从劳动力的素质、组织性、纪律 性、文化教育等比较 , 中国明显具有比较 优势 ; 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在原 有国民经济体系基础上, 在某些产业 ( 如 劳动密集型产业 ) 形成了新的比较完整的 上下游产业链, 也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 的; 经过多年的稳定发展, 中国的经济运 行效率大大提高, 已经是 1994 年人民币汇 率并轨时所无法想象的 ; 中国成功地克服
至于汇率制度 的调整改 革, 由于牵涉 的内容比 较复杂 , 并非可以一蹴而就。我 们认为可以在 缜密研究 的基础上 , 稳妥地提出方案。 7% 左右是指升值 5 % - 10 % 的中 间值 , 且可以 是一次性调整 , 也可以是两年内分次调整的幅度。 2003年中国的 GDP 为 117251. 9亿元 , 折合成 美元约为 1 . 4178万亿 , 贸 易总值则 达到 8509. 9 亿美 02 % 。以 预测的 9 . 2 % 4亿 2004 年中国的 G DP 大 约为 1. 5482 元 , 中国进出口额 /G DP 为 60 . 的经济增长率计算 ,
自 2001年底以来, 国际外汇市场出现 了美元汇率走势的大逆转, 美元汇率持续 下滑。据初步计算, 欧元兑美元升值已超 过 50 % 。在经济 全球化持续发展 的 21 世 纪 , 汇率的剧烈波动 , 将对国际经济体系 中的各个层面构成巨大的冲击。
表面层次。美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难以为 继。 由于上述深层次和中层次问题均不可 能在短期内得以解决 , 因此目前国际社会 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主要集中在表面层次问 题的解决上 美国国际收支严重逆差的 缩小和修正上。而且主要通过传统的、人
国际外汇市场近期 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李
平
刘沛 志
内容提要 :
从国际外汇市场的近期发展趋势 分析 , 人民币 升值是 解决当 前美国 对外经济
失衡的重要手段之一 ; 而人民币的适度升值对中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国际直接 投资的影响乃至对 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存在着辩证的效应 。 关键词 : 外汇市场 美元 人民币升值
国际外汇市场近期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了 1997 年东亚金 融危机所带来 的各种冲 击 , 在周边经济体货币大幅度贬值、人民 币汇率保持稳定的背景下, 不仅实现了出 口的可持续增长 , 同时也保持了经济的高 速增长 ; 我国所拥有的稳定的政治、社会、 经济运行环境等都是这些国家所无法相提 并论的。总之, 中国不但具有现实的竞争 实力, 而且也具有远比这些国家强的产业 提升实力。 其二, 中国很多商品价格竞争力很强 , 具有很大的价格调整空间。以纺织品类商 品为例 , 这些商品甚至不得不依靠配额限 制出口。而相当多出口商品的自动配额价 格是比较高的。以出口 欧洲的袜 子为例 , 产品的出厂价大约 2 美元 /打, 而国家拍卖 的配额价是 1 美元 /打 , 到了炒家手里竟然 炒到 3 美元 /打。 从中可以看到 : 汇率变 动导致的价格上升并不会影响厂家的竞争 力 , 充其量只是配额价格有些下降、配额 倒卖商的利润减少点而已。根据企业追求 平均社 会利 润 原理 推论 , 相 当部 分 行业 ( 如制鞋、箱包等 ) 的成 本应该也是比较 低的, 因此都有一定的价格调整空间。 其三, 产出价格与最终市场价格的巨 大价差是争取更多福利的基础。根据摩根 斯坦利对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上市的出 口企业的调查看 , 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 在最终卖给美国消费者之前 , 美国企业在 每个美元商品上获得了 4 个美元的价值。 最为典型的是中国生产的芭比娃娃出口价 格为 2 个多美元 , 而在美国市场上的售价 竟高达 9 个多美 元。 正因为如 此, 诸如 美国著名的零售商 WAL MART 才会逐年 大幅度增加 对中国物美 价廉产品 的采购 , 2002年高达 120 亿美元。 因 此, 如果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