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保险业的监管

论我国保险业的监管

论我国保险业的监管
热点简述:保险业作为金融业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保险业面临极大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保障保险业的迅速长久的发展,保险业的监管就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保险业;保险监管;发展
新中国成立60 周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险业的行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发生里深刻变化,与新中国成立初相比,保险行业由小到大,从一个基础薄弱,可有可无的行业逐步发展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保障市场由封闭走向开放,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型保险市场之一。

在我国保险业短短的发展历史上,有较长的一段时期实施的是保险模式和政策。

应当指出,这种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垄断经营模式在我国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因此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保险不属于商品的经济范畴,保险经营行为本质上是政府行为,保险监管也失去了意义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险垄断经营模式已不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其弊端也愈加明显,打破这种市场垄断经营模式已具有客观必然性。

1985年,我国颁布了《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这一条例从法律上确立了我国保险市场应采取多元化模式,否定了垄断经营模式,从而掀开了我国保险业的新篇章。

从理论上说,制定这一法规的基本目的在于确立我国保险市场竞争体制,推进保险经济发展;制定这一法规的理论依据在于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具有提高经济活力、有效调节社会资源的功能。

“保险监管应当干什么?”,也就是说,保险监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首先,应明确保险监管中监管的含义与管理和监督、管理经济计划中的含义不同。

保险监管的基本职能有两个,一是规范保险市场行为;二是调控保险业发展。

保险监管的性质是国家干预保险经济的行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具有干预经济的基本职能。

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国家既是宏观经济的管理得,又是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者。

具体而方,政府执行的主要经济职能是:(1)确立法律体制;(2)决定宏观经济稳定政策(3)影响资源配置以提高经济效率;(4)建立影响收入分配的方案。

就某一行
业而方,国家的干预职能同样表现为规范和调控。

就调控而言,国家对行业的调控主要表现为制定产业政策。

所谓产业政策是指国家规划、干预和诱导产业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政策,其目的在于引导社会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优化配置,建立高效益的均衡的产业结构,根据政府的介入程度,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方法:(1)直接干预。

具体手段有直接投资、强制性的行政管制等。

(2)经济手段。

采用有差异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价格政策、工资政策等,来改变其产业所处的环境条件,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扶持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

(3)立法措施。

通过立法,干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形成。

(4)指引和协调。

主要是按照市场原则和市场信号提供信息服务。

保险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国家对保险业的监管,同样在规范保险市场行为,消除“市场失灵”情况的同时,应制定保险产业政策,调控保险业的发展并同样应采用上述实施产业政策的方法。

需要指出,在我国由于保险市场经程度较低,市场机制的发育程度也较低,更需要政府行使部分配置保险资源的职能,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因此,在我国保险监客实践中,应当注意把保险监管的这两部分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证监管达到预期效果。

当然,在保险监管中,也应防止出现以下两种倾向:一是干预的范围超越了弥补市场发育不足的职能,妨碍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是过份强调政府的调职能,忽视了完善市场机制的任务。

也就是说,应防止国家监管变成经济计划管理的情况发生。

还需指出,在履行调控保险业发展这一保险监管职能时其中重要一点是如何使保险业发展能满足企业、家庭和个人处理风险的要求,对于这一监管任务,可以视为保险监管的社会责任。

目前,我国保险理论和实践往往将保险监管的目的简单地限定在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方面。

虽然,这一监管任务并没有错,但是这种看法和做法往往限制了保险监管者的视野,忽视了社会上非被保险人的利益。

如果保险业所承担的风险,因顾及公司自身利益始终限于传统的风险种类而没有发展时,那么保险监管者与保险经营者事实上处于同一地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活发展,人们的保险意识已明显提高。

但是由于市场经营主体不足,缺乏有效竞争机制,缺乏市场创新,保险需求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满足。

保险市场的垄断性依然非常明显。

当前我国保险业已步入最佳发展时期。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应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1)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保险法律体系,为培育保险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2)改革我国保险产业布局,根据经济区域合理配置保险产业资源;(3)扩大保险市场开放试点城市,在引进国外保险资本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保险技术,促进民族保险业的发展;(4)加强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在增加市场主
体数量的国时,加快保险基金的积累,增强其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5)充分发挥保险行为自律作用,将部分政府监管的内容转交给保险行为协会,为保险监管今年逐步过渡到以偿付能力为主的监管模式创造条件;(6)推进保险公司体制改革,逐步对保险公司的资产进行重组,加快保险公司上市的步伐。

保险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但同时也是高风险的特殊行业。

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安全、有序地发展,必须切实加强保险业监管。

为此,我们应从我国保险业发展实际和监管现状出发,充分借鉴国际保险业监管的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不断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监管水平。

现如今,我国保险监管水平显著提高。

1989年中国保监会成立。

随着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监管也在不断进步完善。

近年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保险监管发生了深刻变化。

2006年,保监会形成了以偿付能力监管,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为支柱的监管框架,借鉴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核心监管原则发布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试行)》,引入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制度,初步形成了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监管三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框架。

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保险业发胀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日益优化,为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中国保险市场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市场,使世界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保险业必将在未来的国际保险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