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芭蕾基础教学的技巧和方法
——中专芭蕾基本功训练课教学实践有感
钱莉娜
芭蕾基本功教学是培养和造就艺术表演人才的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课程,必须在芭蕾舞的审美下,遵循芭蕾舞教学的规律,完成教学大纲赋予的教学任务。
芭蕾基本功训练课训练的目的在于运用芭蕾这种国际公认的科学训练方法规范学生的身体形态,解决学生的肢体柔韧性和协调性问题,使他们对芭蕾基本功训练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熟练掌握在舞蹈当中如何控制身体的技巧,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释放他们的舞蹈潜能,激发他们个人的舞蹈感觉和舞蹈表现力,使之成为塑造性很强的演员。
中专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一台机器的零部件进行打磨”。
中专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按教学大纲,把各种动作按时教给学生,中专毕业要完成全部教学大纲,也就相当于“打磨”完成,它的“组装”工作——艺术修养全面到位,则要由大学来完成。
中专的芭蕾基本功训练课设置的学习内容包括:地面练习、柔韧性练习、把杆练习、中间练习、跳跃练习(小跳、中跳、大跳)以及足尖练习等,为了训练演员所需的各种能力,在完整的一堂课中,都应该从扶把训练开始,逐渐移到中间,然后是Adagio,Allegro以及种种复杂技巧的训练。
学生们将通过这些科学的联系,逐渐从认识自己的肢体到熟练掌握如何运用自己的肢体。
古丽娅老师是我校特聘的外籍教师,她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借鉴俄罗斯芭蕾教学体系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授课模式。
通过在中专芭蕾基本功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结合与古丽娅老师的交流学习,我对芭蕾基本功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训练目的是教学的灵魂,基本动作和组合结构分别是血肉和骨髓。
因此,作为任课教师应该明确“训练组合”是芭蕾舞基本功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依据系统教材、进行有计划的教学有赖于训练组合,而训练组合又能大幅度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芭蕾舞基本功的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我们要从单一的动作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几个简单动作组合的训练,再进一步,则要用各种连接动作把一些漂亮的舞姿、有一定难度的技巧串联起来,形成一段段小的舞蹈组合。
在芭蕾基本功的训练中,每一个组合都要分步骤反复练习,使学生能在有效的时间里练到位。
组合的训练要目的明确,以把杆的训练组合为例,在把杆上反复出现的动作元素就应该是为中间的组合做铺垫的,或是训练学生所欠缺的能力,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是如何进一步协调舞蹈训练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在舞蹈中的音乐感。
这也是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触较深的一点。
教师在授课时应特别注重如何处理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次要动作和主要动作的音乐。
舞蹈教师要对音乐的节奏有深入理解,其中包括如何发现节奏、认识节奏、提炼节奏、把握节奏。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节奏是贯穿于音乐中的基本元素和骨架,而旋律则是音乐的灵魂,舞蹈的各种肢体动作之所以能展现出他们特有的韵律与
美感,正式因为有了“节奏”和“旋律”的存在。
对于节奏和旋律的感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该专业上的学习质量与效果。
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中,音乐与舞蹈动作是否合拍非常重要,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时常告诫学生应该注意音乐节拍,时时提醒学生去感受音乐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提高对音乐节奏的把握能力。
第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述一定要清楚正确、动作示范干净到位。
每一位教师都要通过教学语言直接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舞蹈形象,所以,教师最好课前做些语言设计,把动作的难点、重点,运用最切合实际的语言解说清楚,尽可能地做到清晰、准确。
一切不准确的、似是而非的、枯燥乏味的语言都不利于学生形成鲜明、美好的形象。
但芭蕾教学中,往往仅靠教师的语言提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亲自示范。
任何动作首先产生于模仿,音乐与舞蹈的配合也不例外。
舞蹈是一门形体艺术、视觉艺术。
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准确、协调,动作线路要干净、利索。
否则,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视觉表象就会有问题。
例如在讲授动作与音乐是如何合拍的,怎样更有效地体现“乐感”时,示范比单纯的口头提醒更有说服力,并且能起到更为直观的作用。
芭蕾教学最好的方法是直观教学,教师需要一边示范动作,一边强调重点要求,这也是芭蕾基本功教学应该多下功夫的地方。
此外,在芭蕾舞基本功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以下三大原则:
一是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芭蕾基本功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走上舞台,同时让教学成果通过舞台艺术实践得到充分展现
和检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适当引入情境教学的环节让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舞台感和表演意识。
二是启发和训练相统一的原则。
当舞蹈专业的学生进入高年级教育阶段,所要求的舞蹈技巧也随之相应提高,除了依靠个人的毅力和勤奋训练之外,老师的启发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传授舞蹈知识的过程中,经常本着快乐舞蹈、热爱舞蹈的态度去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训练中的瓶颈,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共性与个性相兼顾的原则。
舞蹈表演专业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规整、强化、综合提高的训练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训练当中采取规范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式。
在教学的第一阶段,可以以规整和强化训练为主,在局部和单一训练中明确概念和用力方法,以求全班整体的稳步前进。
在教学的第二阶段,即提高阶段,应当注重因人而异的个性发展,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之上寻求突破。
总的来说,就是要在教学上采取抓中间、两头靠、前固后随的策略。
芭蕾基本功训练课是舞蹈教学体系中的一门主课,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地浮现种种问题:某一动作的规格和要领是什么?会出现哪些常见的问题?如何由浅入深的组织一堂课?……围绕这些问题,一代又一代的舞蹈教师在每天的教学实践中反复进行适当调整,孜孜不倦地从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角度来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以传授知识和经验为乐。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我清晰地了解到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如何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而循序渐进地进行高质量的芭蕾舞基本功教学过程。
希望关心和热爱舞蹈的有识人士,特别
是从事中专舞蹈教学的同行,广泛发表意见,对芭蕾基本功教学法研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为提高中专的芭蕾舞基本功教学水平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