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中的人性化

设计中的人性化

设计中的人性化理念内容摘要随着日益发展的社会,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性化在各个领域越来越被重视起来。

本文着重探讨设计中的人性化。

目的在于使人们认识到设计中人性化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阐述离开了科学结构的理想化和合理的功能性,人性化将走向极端。

任何事物都是以科学为前提的。

然后通过四点说明设计中的人性化是社会与人类生活的必然要求。

文章在结尾通过三方面的论述总结出人性化设计要朝向什么的方向发展。

通过本文我们已经开始发现设计师已在逐步转换自己的设计思维,消费者已成为设计师的“上帝”。

“为人而设计”不再只是泛泛而谈的口号,而是深深扎根于设计师心中。

20世纪80-90年代设计呈多元化趋势,各种设计风格先后出现。

人们对以“功能主义”为中心,强调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国际主义风格开始厌倦,过分的陶醉和鼓噪只会让设计界浮于表面,作茧自缚而迷失方向。

主张在保证功能的基础上以更多的形式美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人性化设计成为引人注目的亮点,并逐渐形成一种潮流。

简单说人性化设计就是从过去对功能的单一满足上升为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关怀。

在设计中赋予更多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内涵。

建立一种人与物、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妙境界。

一、离开了科学,人性化将走向极端现代设计是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的结合,科学技术给设计以坚实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而艺术和设计性使设计富于美感,充满情趣和活力,成为人与设计和谐亲近的纽带。

片面强调一面忽视另一面,将使设计走像极端,与设计初衷背道而弛。

现代主义设计之所所以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责难,就在于它强调理性主义和功能性的同时,忽略了对人性化,多样化的关注,从而走入了高度理性化、冷漠化、单一化和功能化的歧路;而产生与20世纪7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之所以并未赢得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同并在90年代后逐渐式微,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在追求个性化、人性化、多样性和装饰性的同时,又走入了忽视无视功能和结构的死胡同—--很多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根本无法使用,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概念设计”。

二、社会与人类生活的必然要求(一)“人性”与“物化”的统一人类的设计和设计物总是体现了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历史文化和感情等精神因素,这是物的“人化”,造物的“人化”;而人类的一定意识、情感、文化等精神因素,又需借助于一定物质形式来表达,作为人类生活方式载体的设计物必然承担了一部分对人类精神的承担和表达功能。

这便是人类精神的“物化”,人的“物化”。

“人化”和“物化”构成了人与设计物的互动关系,设计便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

完全脱离了人的设计和完全脱离设计的人是不存在的。

人这个意义上来说,设计人性化绝不是什么“新花招”,而是人类设计本应具备的特质,设计师所的便是使这种“人化”和“物化”的过程更通畅,更和谐,以达到人与设计,设计与人的融合状态。

中国古代哲人所宣扬的“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思想便反映了对这种关系的辩证认识。

(二)人类社会高科技发展的平衡剂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展示人类伟大的征服力量和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的同时,也带给人新的苦恼和忧虑,那便是人情的孤独、疏远和感情的失衡。

许多未来学家隐隐道出了这种担忧。

约翰·奈斯比特认为:“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化及技术逐渐从工作场所转移到家庭。

高技术的家具反映出过去的辉煌的工业时代。

厨房里的高技术,它的高峰是食物处理机的出现,使我们的厨房也工业化了。

最低限度主义使我们的起居室变得毫无人性。

”而亚历山大·金在《一次新的工业革命还只是另一项技术》一文中写道:“在一个房间里,信息输入的集中,非个人的和远距离通信可能性的集中,教育和文娱频道的密度,这些因素加上许多其他因素,可能使家庭失去机动性,并使家庭脱离人们的外部接触。

这可能很容易导致个人的日益疏远,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主动的反主流文化的隐退,而是被动的和不知不觉之间加剧的疏远,并且失去人的尊严和自觉。

用更严格的话来说,大部分人活动的自动化,最终会导致人类的自动化吗?回答是:很有可能。

”人类行为的自动化这种现实是人类所不愿看到也是违背人类自身的本质属性和人类高科技发展的最终目标的。

因此在高科技的社会里,人们必然去追求一种平衡——一种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一种高理性和高人性的平衡。

技术越进步,这种平衡愿望就越强烈。

所以约翰·奈斯比特1[②]认为:“无论何处都需要有补偿性的高情感。

我们的社会里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技术的软件一面来平衡硬性的一面”。

“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实现“从强迫性技术向高技术和高情感相平衡的转变。

”而这种情感和人性平衡的实现,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是责无旁贷的。

许多有远见的设计家已意识到了设计的这一重任,1995年斯图加特市举行的“首届世界仿生设计学术讨论会”上,与会的设计师、科学家和艺术家就呼吁重视设计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力,为解决人性与技术之间的日益尖锐的矛盾发挥作用,人造物“自然化”、“人性化”。

因此设计的人性化是高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高科技结构张力的互补机制,人性化设计将永远充当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剂,与高科技发展形影相随(三)“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设计上人的设计,既满足人生理的需要、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

这种尺度既包括生理尺度,又包括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满足是通过设计人性化得以实现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计人性化饿人性化设计的出现,完全是设计本质要求使然,绝非是设计师追逐风格的结果。

因此离开了对人心理要求的反映和满足,设计便偏离了正轨。

因此设计的人性化已经成为评判设计优劣的不变准则。

李砚祖2[③]先生认为:“什么是好的设计?处于技术水平、市场需要、美学趣味等等条件变化不断变化的今天,很难有平衡评判的标准,但有一点则是不变的,那就是设计中对人的全力关注,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

”李先生反映在了设计界对人性化的关注和重视。

1988年日本索尼公司举办的“SONY-DESIGN-VISION”设计大赛中,一位名叫Brain Elliot的青年设计的作品师的作品—“Anmlon电视机”或得了大奖。

在这个作品中,设计师彻底改变了传动电视机的功能、造型原则和使用方法,把“Anmlon”的设计成为一个可以行走的听话的“电视机器人”使用者的遥控使它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并能按人的意图调节屏幕角度,变换图像,使人们充分感受到了“使用趣味”和“使用快感”。

人们在这样的设计面前,真要感叹自身的伟大了。

因为在这种对设计的使用过程中,人性得带了随心所欲的释放和满足。

Brain Elliot的获奖得益于他对人性的深层次的关注和探究,得益于他对“为人而设计”思想的深刻体会。

人类设计只有以人为中心,为人身或得得健康的发展、为了健全和造就高洁完美人格精神而倾心服务,设计才会永远具有人类生命活力,“离开了热爱人,尊重人的目标,设计便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正如美国当代设计家德累福斯所说的:“要是藏品阻滞了人的活动,设计便告失败;要是产品使人感到安全、更舒适、更有效、更快乐、设计便成功了。

”德公之言很值得现代设计师铭记并深思。

设计人性化是人类追求理想化、艺术化生活方式的永不言止的设计境界。

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深化和上升,人类认识将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而人类的是合计也必将随着自身认识的提高走向更高的境界,即人类社会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化、艺术化的造物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不自觉走向自觉,由追求物质需要为住到两者兼顾并已追求精神享受为住。

有设计的“必然王国”通向设计的“自由王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设计师及消费者的共同梦想。

日本设计师在90年代提出了一项称为“人的感觉计划”,其目的是“要拢出怎样才能使日常使用的产品让人用起来感到更舒适的办法”,设计制造出消除压力和疲劳、有助于创造“一个更人情化的环境”的汽车、空调器和衣服,设计出“有人的感觉的电器”。

已将设计的精神因素提高到很高的层面。

设计的层次越高,其精神性的因素就越多、越圆满,物质性和精神性、理性化和人性化的结合就越完美、融洽。

从某中意义上说,设计的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是人的认识、思想和感情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人的设计是人类的情感、文化精神及理论道德的观照。

设计是“无情”的,又是“有情”的。

“情”即映射于人类普普通通的设计中;设计是无生命的,又是有生命的。

“生命“即蕴涵于人类对物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

人类社会的一切都已打上了人类精神仪式的烙印,设计也不例外。

可以预言,设计人性化将是未来设计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设计师的工作即是:使人们从物的挤压和奴役中解放出来,使人的生存环境和物品更适合人性,使人的心理更加健康发展,使人类感情更加丰富,人性更加完美,真正达到人物和谐,”物我相忘“的境界。

陈绶祥3[④]先生曾出书曰:“人诗意地安居”,对于设计界来说,何时才会出现“诗意”的设计和设计的“诗意”呢?对于今天的设计师而言,设计人性化永远是常念常新的课题,也是设计师永恒追求的目标。

从包装设计的角度看来人性化,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致关重要的。

(四)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认为上述需要的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

当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人们对商品的要求是简单而实用;当社会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消费者就会对商品提出更高的要求。

包含除实用之外的更多心理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揭示了人性化设计的实质。

二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处于恢复期,物质匮乏、民不聊生。

受现代主义风格影响包装设计遵循简单、经济、实用的原则,基本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

5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先后出现超级市场。

整个销售行为从传统的推销式演变成自选式,包装成为无声的销售员。

另外各种新型包装材料开始研制和投入生产。

60-70年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品大批量生产,社会财富开始增加,许多国家进入富裕社会。

受美国和德国设计理念影响,国际主义风格席卷全球、一统天下。

在包装设计方面,产品单调、冷漠、千篇一律,忽略了对设计的多元性和人性化的关注。

缺乏对设计和人的心理关系的考虑。

80-90年代,高科技迅猛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要求包装设计应以丰富多彩的面貌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者。

期望商品包含更多的人性化关怀。

三、在人性化日益被关注的今天,我们如何正确的将人性化思想贯穿于设计中,又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设计师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当人们陶醉于工业革命为包装行业所带来的各项技术成果的时候,环境污染问题也悄悄走进了我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