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主要特征及其现实价值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主要特征及其现实价值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主要特征及其现实价值[摘要]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劳资关系的历史性和暂时性,二是劳资关系在交换领域形式上的平等性和实质上的不平等性,三是劳资关系在生产领域的对立统一性。

上述特征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劳资关系及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经济劳资关系存在的必然性,二是正视劳资关系双方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性,三是全面了解和归纳劳资矛盾和冲突的各种表现,四是承认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可能并寻求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劳资关系;现实价值;对立统一性[中图分类号]F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9)12-0006-05要解决劳资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必须以正确的劳资关系理论为基础和指导。

当代劳资关系理论,主要有几大流派:古典学派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工资和福利水平的重要因素,应该减少政府干预;新制度学派十分重视工会和集体谈判在维护工人基本权利方面的重要作用;管理主义学派强调企业管理者要特别重视和理解员工的需求,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自由改革主义学派十分关注如何减少或消灭工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强调必须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新马克思学派更加关注劳资双方的冲突以及对冲突过程的控制。

上述劳资关系理论对于指导劳资关系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美国劳资关系模式奉行的是新古典学派劳资关系理论,德国劳资关系模式奉行的是新制度学派劳资关系理论,日本劳资关系模式奉行的是管理主义学派劳资关系理论。

笔者不反对上述理论对于调整劳资关系的重要意义,但笔者认为解决中国私营经济劳资关系问题,还必须以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作为指导。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主要体现在《资本论》中,本文主要从《资本论》第一卷出发,探讨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主要特征1,劳资关系的历史性和暂时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资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历史范畴,它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过程一致,先后经历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①劳资关系的形成:价值规律的分化作用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和雇佣劳动形成并且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外处于分离状态,是劳资关系形成的前提条件,而这种分离状态是价值规律和资本原始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价值规律的分化作用使劳资关系的形成成为可能。

马克思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中,由于竞争优胜劣汰的作用,商品生产者会走向两极:生产条件较好的商品生产者有可能转化为资本家;而生产条件较差的商品生产者则有可能转化为雇佣工人。

另一方面,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劳资关系的形成。

第一,原始积累加速了劳资分离。

“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第二,原始积累加速了雇佣劳动的形成。

“使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的历史运动,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者从农奴地位和行会束缚下解放出来……但是另一方面,新被解放的人只有在他们被剥夺了一切生产资料和旧封建制度给予他们的一切生存保障之后,才能成为他们自身的出卖者。

”第三,原始积累加速了货币积聚。

“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转化为现代私有财产――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

”第四,原始积累借助于国家的力量稳固了劳资关系。

“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延长工作日并使工人本身处于正常程度的从属状态,就需要并运用国家权力。

这是所谓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劳资关系的发展:劳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发展为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时指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明显特点是劳动隶属于资本。

这一特征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下,这种隶属关系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在论述“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和大工业”三章时,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由形式上隶属发展为实际上隶属。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这种生产方式连同它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和发展的。

劳动对资本的这种形式上的从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

”劳动对资本由形式上隶属向实际上隶属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劳动对资本的依赖和资本对劳动的剥削。

“简单协作大体上没有改变个人的劳动方式,而工场手工业却使它彻底地发生了革命,从根本上侵袭了个人的劳动力。

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

”③劳资关系的灭亡: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劳资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和劳资关系的发展,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劳资矛盾,为资本主义和劳资关系的灭亡创造了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马克思在分析原始积累时指出:“一旦资本主义生产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

……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2,劳资关系在交换领域形式上的平等性和实质上的不平等性按照上面的分析,资本和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外是处于分离状态的,两者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生产力,这需要借助于市场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实现。

因此,从形式上看,最初站在市场上的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马克思也强调了这一特征。

“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

”“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伊甸园。

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

”但是,劳动力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在交换领域里的地位真的是平等的吗?马克思的回答是否定的。

从马克思对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积累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劳动力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站在市场上的那一刻起,两者的地位实际上就已经不平等了,资本所有者处于强势,而劳动力所有者则处于弱势。

一方面,资本所有者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主动进入到市场之中,并在政府与法律法规制定者的帮助下,非常顺利地雇佣到他们所需要的劳动力;而劳动力所有者为了生存,则被迫进入市场,即使被迫选择流浪,也被法律所禁止。

?马克思在分析原始积累时,就生动地阐述了这一特征,“15世纪末和整个16世纪,整个西欧都颁布了惩治流浪者的血腥法律”。

“这样,被暴力剥夺了土地,被驱逐出来而变成了流浪者的农村居民,由于这些古怪的恐怖的法律,通过鞭打、烙印。

酷刑,被迫习惯于雇佣劳动制度所必需的纪律。

”马克思在分析简单再生产时指出:“从社会角度来看,工人阶级,即使在直接劳动过程以外,也同死的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

“实际上,工人在把自己出卖给资本家以前就已经属于资本了。

工人在经济上的隶属地位,是通过他的卖身行为的周期更新、雇主的更换和劳动的市场价格的变动来实现的,同时又被这些事实所掩盖。

”另一方面,伴随着机器的使用和资本有机构成逐渐提高,出现了相对过剩人口,而这一支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又进一步降低了劳动力所有者在市场上的谈判能力。

“机器引起的劳动力买者和卖者之间的法的关系的革命,使全部交易本身失去了自由人之间的契约的外表。

”“资本在两方面同时起作用。

它的积累一方面扩大对劳动的需求,另一方面又通过‘游离’工人来扩大工人的供给,与此同时,失业工人的压力又迫使就业工人付出更多的劳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劳动的供给不依赖于工人的供给。

”3,劳资关系在生产领域的对立统一性①劳资关系在生产领域的对立性。

首先,这种对立性表现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压制和剥削。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生产过程中,资本所有者为了达到自身增殖的目的,想方设法地压制和剥削雇佣劳动。

第一,资本压制雇佣劳动。

“随着同时雇用的工人人数的增加,他们的反抗也加剧了,因此资本为压制这种反抗所施加的压力也必然增加。

”“第二,资本加强了对妇女和儿童的剥削。

”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它使工人家庭全体成员不分男女老少都受资本的直接统治,从而使雇佣工人人数增加。

第三,机器排挤工人。

机器不仅是一个极强大的竞争者,随时可以使雇佣工人‘过剩’。

它还被资本公开地有意识地宣布为一种和雇佣工人敌对的力量并加以利用。

机器成了镇压工人反抗资本专制的周期性暴动和罢工等等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第四,机器促使雇佣工人的发展更加畸形。

“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一个活机构的肢体。

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

”第五,资本使雇佣工人的工作条件更加恶劣。

“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等,都同样地损害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间所冒的生命危险了。

……至于工人的福利设施就根本谈不上了。

”“这样,他们实际上就是宣布,工人的肺结核和其他肺部疾病是资本生存的一个条件。

”其次,这种对立性表现为雇佣工人对资本的反抗。

马克思认为,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隶属于资本,但这并不意味着雇佣工人在资本面前任其宰割,雇佣工人对资本的反抗是同劳资关系一起开始的,而随着机器的发展,工人的反抗逐渐升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具有的与工人相独立和相异化的形态,随着机器的发展而发展成为完全的对立。

”雇佣工人对资本的反抗不仅仅表现为消极怠工和对机器的破坏,也表现为为了争取合适的工作日而展开的斗争,马克思对“二律背反”的分析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资本家是以商品交换规律作根据的。

……但是,突然传来了在疾风怒涛般的生产过程中一直沉默的工人的声音:我卖给你的商品和其他的普通商品不同,它的使用可以创造价值,而且创造的价值比它本身的价值大。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你才购买它。

……你无限制地延长工作日,就能在一天内使用掉我三天还恢复不过来的劳动力的量。

……你使用三天的劳动力,只付给我一天劳动力的代价。

这是违反我们的契约和商品交换规律的。

因此,我要求正常长度的工作日,……于是这里出现了二律背反,……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

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上,工作日的正常化过程表现为规定工作日界限的斗争,这是全体资本家即资本家阶级和全体工人即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②劳资关系在生产领域的统一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