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简答题(精选)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答: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
(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2.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2. 答: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是:(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3.简述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其建立的条件。
3.答: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无条件刺激物和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
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即: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有时间上要有一定的重合;条件反射需无条件刺激物给予强化才能巩固。
4.注意的品质有哪些?答: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范围、集中性、稳定性、分配、转移。
5.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答: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包括:(1)客观原因: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活动变化和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2)主观原因: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人的知识经验;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6.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答:知觉的基本特征包括: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 .简述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答: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有:(1)感觉的适应现象;(2)感觉的相互作用;(3)不同分析器活动的相互作用;(4)同一分析器感觉的相互作用;(5)实践与感受性的变化。
8.遗忘的原因是什么?答:遗忘的原因有:(1)衰退说。
衰退说认为,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
遗忘是因为有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目前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干扰是主要原因。
9.简述遗忘的规律。
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
10.影响再认的因素是什么?答:影响再认的因素是:(1)对原有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
(2)当前呈现的材料同原来曾识记过的材料的相似程度。
(3)当前事物所处环境和该事物过去被识记时所处环境的类似程度。
11.简述思维的过程。
答:思维的过程包括:(1)分析与综合过程;(2)比较与分类过程;(3)抽象与概括过程;(4)系统化与具体化过程。
12.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有何区别?答: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区别在于:(1)含义不同。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或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2)二者内容的创造性程度不同,再造想象的创造性在程度上不如创造想象。
13.意志有哪些品质?答:意志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等品质。
14.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哪些阶段?答: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采取决定阶段:可分为三个环节,即动机斗争、确定目标、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
15.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
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6.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先天和社会环境两大因素。
社会环境又可分为社会生活条件、教育、个体的社会实践和个人主观能动性三方面因素。
(1)先天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2)社会生活条件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3)教育在个性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社会实践活动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17.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怎样的?答:能力和知识、技能是密切联系的。
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离开了学习和训练,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
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技能也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依赖于能力的发展。
能力与知识、技能虽然联系紧密,但是它们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
18.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怎样?答:气质与性格关系密切,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
(1)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
(2)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3)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性格也可以影响气质,气质虽然是稳定的心理特征,但它仍受到后天生活实践的影响,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性格特征可以克制气质类型中的某些特征。
19.结合实际分析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答: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包括:(1)家庭。
家庭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父母的性格和思想作风、对子女的期望;家庭的教育方式。
(2)教育。
学校文化;教育内容;教师的性格和思想;学生集体。
(3)社会影响。
(4)自我教育。
20.简述性格的结构内容。
答: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认知特征。
教育学简答题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八条要求。
答: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八条要求:(1)依法执教,是教师坚持正确职业行为方向的保证。
(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
(3)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4)严谨治学,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
(5)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
(6)尊重家长,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环节。
7)廉洁从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有的品德。
(8)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
2.简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的道德规范要求。
答:“八荣八耻”荣辱的主要内容:(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简述我国的教育法体系。
答: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由纵向5个层次和横向6个部门构成。
第一层次:教育基本法——《教育法》(1995)。
第二层次:部门教育法——①《义务教育法》;②《职业教育法》;③《高等教育法》;④《学位法》;⑤《教师法》;⑥《民办教育法》。
第三层次:教育行政法规。
第四层次:地方性法规。
第五层次:政府规章。
4.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
答:《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了我国实行的教育基本制度有:(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2)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3)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5)学业证书制度;(6)学位制度;(7)教育督导制度;(8)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5.简述我国教育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教育法》主要规定了七条基本原则:(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2)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一切优秀成果相结合的原则;3)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原则;(4)国家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残疾人等处于不利境地的地区和群体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则;(5)教育的改革与协调发展的原则;(6)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并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7)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原则。
6.简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
答:《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了以下四条原则:(1)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2)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3)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4)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7.简述历史上的儿童发展观。
答:历史上的儿童发展观有以下五种:(1)遗传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2)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3)辐合论的儿童发展观;(4)建构主义的儿童发展观;(5)儿童中心主义的儿童发展观。
8.简述儿童发展的特点。
答:概括而言,儿童发展表现出以下五个特点:(1)顺序性;(2)不平衡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9.简述教师的社会作用。
答:教师的社会作用主要有:(1)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2)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以培养人;(3)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10.简述社会主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答:社会主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心理相容;(4)教学相长。
11.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教育目的具有三大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
1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答:我国教育目的有三大基本特征: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3.简述德育的主要功能。
答:德育的主要有三大功能:(1)德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的影响,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2)德育的个体功能:主要指学校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三方面发生的影响,包括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3)德育的教育功能:主要指德育的“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二是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的促进作用。
14.简述中小学德育的主要任务。
答:中小学德育有四大主要任务:(1)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奠定基础;(2)为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以上四方面紧密联系、互相促进。
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15.简述中小学体育的任务。
答:中小学体育有三大任务:(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16.简述中小学美育的任务。
答:中小学美育有四大任务:(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17.简述中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答:中小学教学有三大基本任务:(1)学习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2)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3)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18.简述教学模式的种类。
答:教学模式有以下八大种类:(1)传递—接受式;(2)自学—辅导式;(3)引导—发现式;(4)情境—陶冶式;(5)示范—模仿式;(6)目标—导引式;(7)研究—探索式;(8)活动—体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