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海洋大学资料课件仪分pdf课件 色谱分析法导论
中国海洋大学资料课件仪分pdf课件 色谱分析法导论
二、色谱法的理论描述
1、塔板理论(Plate theory)
色谱柱长:L, 虚拟的塔板间距离:H,色谱柱的塔板数:n, 则三者的关系为:
n=L/H
当塔板数n较少时,组分在柱内达分配平衡的次数较少,流出曲线 呈峰形,但不对称;当塔板数n>50时,峰形接近正态分布。
(2 )根据呈正态分布的色谱流出曲线可以导出计算塔板数 n的公式, 塔板数与色谱参数之间的关系为:
3)柱效的高低不能表示被分离组分的实际分离效果,当两组分的分配系数
K相同时,无论该色谱柱的塔板数多大,都无法分离。
二、色谱法的理论描述
2、速率理论(Rate theory):影响柱效的因素
VS:固定相体积,对不同类型色谱柱,VS的含义不同; 气-液色谱柱: VS为固定液体积; 气-固色谱柱: VS为吸附剂表面容量。
一、描述分配过程的热力学参数
4、分离因子 分离因子(也称为选择因子)也可用来衡量两物质的分离 程度,用α表示。
' t K 2 k2 2 α R ' K1 k1 t R 1
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
固定相
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固定相的流体(气体或液体), 称为流动相。 色谱法(Chromatography):利用当流动相带着混合组分在 固定相间流动时,由于各组分在两相中有不同的吸附能力、 溶解度或渗透性等特性,因而当两相作相互运动时,组分会 在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使原来微小的分配差异变大, 移动速度不同,从而使混合组分得到分离。
§9.2 色谱流出曲线
3、相对保留值 r21 组分2与组分1调整保留值之比:
r21 = t´R2 / t´R1= V´R2 / V´R1
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和固
定相性质有关,与其他色谱操
作条件无关;
它可以表示固定相对组分
的选择性。
§9.2 色谱流出曲线
4、区域宽度
衡量色谱峰宽度的参数,三种表示方法: (1)标准偏差():即0.607倍峰高处色谱 峰宽度的一半。 (2)半峰宽(Y1/2):色谱峰高一半处的宽度 Y1/2 =2.354 。 (3)峰底宽(Wb):Wb=4 ;Wb= 1.7 Y1/2
• 调整保留时间(tR '):tR'= tR-tM
§9.2 色谱流出曲线
2、保留值
(2)用体积表示的保留值
• 保留体积(VR): VR = tR × qv
qv为柱出口处的载气流量,
单位:m L / min。
• 死体积(VM): VM = tM ×qv • 调整保留体积(VR'): V R' = VR -VM
择是否合适的依据。
§9.3 色谱法基本原理
欲使两组份完全分离,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 • 两组分峰间距足够大:由各组份在两相间的分配情况决定,
即由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决定。分离效率
每个组份峰宽足够窄:由组份在色谱柱中的传质和扩散情况决定 即由色谱过程动力学因素决定。 柱效率
因此,研究色谱分离行为应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进行考虑。
一、描述分配过程的热力学参数
2、分配比(partition radio)k
一定温度、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 它反映了组分在柱中的迁移速率。
k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 mS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质量 mM
分配比也称: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或容量比(capacity radio); (1)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与组分及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的 常数,随分离柱温度、柱压的改变而变化。 (2)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参数, 数值越大,该组分的保留时间越长。 (3)分配比可以由实验测得。
§9.1 概述
三、色谱分类方法 1、按固定相形态分类: 柱色谱 和 平板色谱(薄层色谱、纸色谱)
三、色谱分类方法
2、按流动相状态分:
(1) 气相色谱(GC):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
Aligent 7890A GC
• 按分离柱不同可分为: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
• 按固定相的不同又分为: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
§9.4 分离度及色谱分离方程
分离度及色谱分离方程、影响分离的因素
§9.5 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9.1 概述
化学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是选择性要高。即在分析过程中,待测物与潜
在的干扰物的分离是最为重要的析中,色谱和电泳分离方法。
石油醚
• 色谱是一种分离技术。
tR 2 tR 2 n 5.54( ) 16( ) Y1/ 2 Wb
n:无量纲,因此计算中tR 和Y1/2、Wb单位必须一致。
保留时间包含死时间,在死时间内不参与分配! 由于色谱柱并无真正的塔板,故塔板数又称理论塔板数:
二、色谱法的理论描述
(3)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
• 单位柱长的塔板数越多,柱效越高; 即n越大,H越小,柱效越高。
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依据。
一、描述分配过程的热力学参数
关于分配系数 K 的讨论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cS K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cM
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出峰越慢; 试样一定时,K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
每个组份在各种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K不同;
选择适宜的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 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K值是分离的基础; 某组分的K = 0时,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三、色谱分类方法
3、按组份在两相上的分离机理划分:
三、色谱分类方法
4、其他色谱方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
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 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技术; 九十年代快速发展,特别适合生物试 样分析、分离的高效仪器。
色谱法分类图示
§9.1 概述
四、色谱法的特点 (1)分离效率高
复杂混合物,有机同系物、异构体,手性异构体等。
5、峰高和峰面积
峰高(h)
峰面积(A):A = 1.605h Y1/2
§9.2 色谱流出曲线
三、色谱流出曲线的意义 • 色谱峰数:样品中单组份的最少
个数;
• 色谱保留值:定性依据; • 色谱峰高或面积:定量依据; • 色谱保留值或区域宽度:色谱柱 分离效能评价指标;
• 色谱峰间距:固定相或流动相选
(2)灵敏度高
可以检测出μg·g-1(10-6)级甚至ng· g-1(10-9)级的物质。
(3)分析速度快
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
(4)应用范围广
气相色谱:沸点< 400℃的各种有机或无机试样的分析。 液相色谱:高沸点、热不稳定、生物试样的分离分析。
不足之处:
被分离组分的定性较为困难。
一、描述分配过程的热力学参数
3、分配系数 K 和分配比 k 的关系
mS VS mS VS S VS K k mS mM VM M VM VM
式中β = VM/VS:相比(反映色谱柱柱型特性的参数)。 填充柱相比:6~35;毛细管柱的相比:50~1500。
VM:流动相体积,即柱内固定相颗粒间的空隙体积;
• 特定温度、压力下,会出现液体与气体界面消失的现象该点称为临界点。
• 超临界流体是物质在高于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时的一种状态,它具有气体 和液体的某些性质,具有气体的低粘度、液体的高密度以及介于气、液之 间较高的扩散系数等特征。 • 超临界流体色谱兼有气相色谱和液相 色谱的特点。它既可分析气相色谱不 适应的高沸点、低挥发性样品,又比 液相色谱更快的分析速度和效率。
§9.2 色谱流出曲线
一、色谱一般结构流程
混合组分的分离过程及检测器对各组份在不同阶段的响应
§9.2 色谱流出曲线
二、色谱术语
1、基线
无试样通过检测器时,检测到 的信号即为基线。
2、保留值
(1)时间表示的保留值 • 保留时间(tR):组分从进样到柱
后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 死时间(tM):不与固定相作用的气体(如空气)的保留时间;
一、发展历史
• 1903-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利用吸附原理分离植 物色素,创立色谱原型。 采用填充有固体CaCO3细粒子的玻璃柱,将植物色素的 混合物(胡萝卜素、叶绿素、叶黄素等)加于柱顶端,然 后以溶剂石油醚淋洗,被分离的组份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力 不同,移动速率不同,在柱中形成了不同的连续色带,称 之为色谱。
1 k 2 n理 ( ) n有效 k
二、色谱法的理论描述
(4)塔板理论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解释了色谱流出曲线的形状 解释了浓度极大值的位置 给出了评价色谱柱效的参数 不足:不能给出影响塔板高度的因素和提高 柱效的途径 不能解释不同流速下测得的塔板数不 同的事实 1)当L一定时,n 越大(H越小),被测组分在柱内被分配的次数越多,柱 效能则越高,所得色谱峰越窄。 2)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的 K 不同,用n有效和H有效作为衡量柱效能的 指标时,应指明测定物质。
§9.3 色谱法基本原理
二、色谱法的理论描述
色谱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色谱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 影响分离及柱效的因素与提高柱效的途径,柱效与分离度的评价指
标及其关系。
各组分保留时间为何不同?色谱峰为何变宽? • 组分保留时间: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控制; (组分和固定液的结构和性质) • 色谱峰变宽: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控制; (两相中的运动阻力,扩散)
注意:当K 或 k 反映的是某一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 而 是反映两组分间的分离情况! • 两组分 K 或 k 相同时, =1 时,两组分不能分开; • 当两组分 K 或 k 相差越大时, 越大,分离得越好。 • 两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是色谱分离的先决条件。 • 和 k 是计算色谱柱分离效能的重要参数!
CaCO3
§9.1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