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研究(研究性课题)
③新婚暂别:
新婚不久,夫妻暂别对李清照来说,是十分 难割难舍的。这从她前期的一些写离情别恨的 词作可见一般: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 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 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④归来莺燕: 赵挺之死后,明诚携清照屏居乡里,于归来堂考证金石书画.著《金 石录》三十卷。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写他们这时的生活道: 每获一书,即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摩玩舒卷.指摛疵病,夜 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 饭罢坐归来堂,烹荼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 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藏既富,于是几案罗 列,枕席枕籍,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⑤深闺守望: 隐居老家青州后期,明诚又出守青州、莱州两郡,清照也饱受离别之苦, 甚至还了担一份心病: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洪,日上帘钩。生怕 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遗《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 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 台上亿吹箫》)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 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奇攴,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 夜阑犹剪灯花弄。 (《蝶恋花》)
1、1943年——1945年,是张爱玲成名 的时期,也是她创作上收获最丰的时期。 《沉香屑 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 之恋》《心经》《红玫瑰与白玫瑰》等都 是这一期完成的。这一时期,张爱玲初登 文坛,崭露头角,引起关注和惊异程度甚 高,曾被人目为“奇迹”,因而名噪一时。 2、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至全国解放初期 1952年张爱玲出国之前。完成了《十八春》 《小艾》等作品。
在张的文本中,要么是男性家长缺席、要 么是被“阉割”了的男性。张爱玲从躯体外 形上的鞭尸,从心理人格、精神层面上丑化 男人,从而在精神层次上阉割男性。这些男 人形象,用夏志清的话来概括便是“阴郁的、 蹩扭的、女性化”的男人;用张爱玲的话则 是“贼头贼脑、一点丈夫气也没有”、“三 分像人,七分像鬼”,或是“狼心狗肺忘恩负 义的老浑蛋”,不胜枚举。
(二) 鱼玄机代表作
江陵愁望寄子安 枫叶千技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寄子安 醉别千扈不浣愁,离肠百结解无由; 蕙兰销歇归在圃,杨柳东西伴客舟。 聚散已悲云不定,思情须学水长流; 有花时节知难遇,来肯恹恹醉玉楼。 寄李子安 饮冰食药老无功,晋水壶关在梦中; 秦镜欲分愁坠鹊,舜琴得弄怨飞鸣。 井边桐叶鸣秋雨,窗下银灯暗晓风; 书信茫茫何处向,持竿尽日碧江空。
丁玲(1904-1986),
原名蒋冰之。1927年冬 到1928年春、夏,《梦 珂》、《莎菲女士的日 记》、《暑假中》、 《阿毛姑娘》等作品在 《小说月报》发表。中 国女性文学一扫温柔羞 怯之风,中国文坛出现 了第一位男权传统的挑 战者——丁玲。
丁玲因她在作品中勇敢地揭示女性的真实心 理、尴尬而艰辛的生存境况以及她的三次婚姻, 一直以来成为男权话语讨罚的中心所在,她也 因此一直生活在“小资”和“右派”的双重阴 影之中,以至于自觉地改造自己的思想和创作。 丁玲现象是中国文坛上一个非常独特而又典型 的代表,因而,她的创作历程分前莎菲时代和 后莎菲时代。现当代批评界认为,前莎菲时代 是丁玲创作的黄金时代。
舒婷(1952——)厦门鼓浪屿人。由于 50年代中期父亲被下放,舒婷在外祖母家 长大。由于文革,她全部正规教育在初中 二年级结束了。1969年,17岁的舒婷 “上山下乡”插队到闽西山区。 1972年 20岁的舒婷以姨妈继女的身份回城。在家 待业整三年,做过多种临时工。闲置在家 的寂寞里,她反倒获得一种洞悉人世的阅 力和眼光。开始了历史和文化的反思。 “发誓要写一部艾芜的《南行记》那样的 东西,为牺牲的整整一代人作证。”
1、张爱玲将传统男性家长的权威彻底消解:把传统话语中伟大、成 熟、神圣的父亲幼稚化,把成年男性/父亲贬为小孩、婴孩、婴尸、未发 育完全的孩子等。(如《花凋》的郑先) 2、把男性的精英意识、英雄情结彻底消解:张爱玲喜欢把男性/父亲 角色写成不务正业、狂嫖滥赌、抽鸦片、逛窑子、玩女人、昏庸猥琐的 形象(如《金锁记》的姜季泽)。 3、把男性高大、伟岸、粗犷的阳刚之气彻底消解: 张爱玲笔下的一 些男性天生一副残废畸形的躯体:“坐起来,脊梁骨直溜下去,看上去还没有 我那三岁的孩子高”,“那样儿,还成个人吗?还能拿他当个人看?”张爱玲还 把文本的一些男性处理成女性化的小白脸,如《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 “很有几分女性美”。
3、1952年去香港后至60年代到美国定居前。 写了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短篇 《五四遗事》等。《五四遗事》有一种沉重 的历史感,文字也由绚丽归于平淡。从总的 方面看,她的创作已渐呈罢手之势。 4、60年代到美国定居至今。这一时期可称 之为张创作活动的后期,其文学工作颇有 “善后”的特点,先后将旧作《十八春》改 写成《半生缘》(后改名为《惘然记》,将 《金锁记》改写成《怨女》。
1979年4月《诗刊》选发了舒婷的《致橡树》,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这也是一切》。 舒婷开始为诗坛所注意。舒婷的诗后结集为 《双桅船》(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舒婷 顾城抒情诗选》(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其 中舒婷21首),和《会唱歌的鸢尾花》(四川 文艺出版社,1986年。)舒婷80年代后期开始 转向散文,她的散文有拂之不去的那段知青时 代人生经历的回顾和反思。舒婷从1971年发表 《致杭城》到现在,前后延续三十余年,是我 们福建当代文坛上一颗永不落的星星,今年 (2006年)当选为福建省文联主席。
2、通过和张文潜诗颂点评时政 (1)、她正确地指出玄宗的骄奢昏庸,腐 化享乐,实是安史祸乱的起因。 (2)、李清照不同意张文潜把杨贵妃说成 是“妖孽”,相反,却肯定杨氏姊妹那是 “仙才”,因为她们姿色妍丽,能歌善舞。 (3)、李清照对肃宗所谓“中兴”,立碑 颂德,极不赞成。
3、忧国忧民,参政议政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 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咏史》: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 中散,至死薄殷周。 《上枢密韩当胄序》
丁玲既不像冰心那样用理想的 彩虹衬出现实的晦暗,而是径直表 现郁闷氛围中青年女性的痛苦挣扎, 她不仅描写出传统社会同女性命运 的对立,而且更揭示了觉醒的女性 内心世界的多重纠葛。她也不像庐 隐那样挥洒热泪叫出女性的悲哀, 而是用艺术的利刃剖析着悲哀的根 源,进而发出富有挑战性的叫嚣。
张爱玲1921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祖父张佩纶是清末著名“清流派” 人物,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后又被李鸿章招为婿。父亲是典型的遗 少,旧习既深,性情极坏,与母亲伉俪不和,终至离异。张随父过。不 久其父娶后母。张爱玲受尽虐待,后寄宿在圣玛利亚学校读书,才逃离 苦难。在玛利亚学校,她首次在校刊《国光》上发表习作:小说《牛》、 历史小说《霸王别姬》,以及一些书评,其文思、笔致、才情,令人瞩 目。后考上伦敦大学,因战争,未能成行,而进了香港大学,1942年 因战事返回上海,开始文学生涯。1952年又辗转到香港,60年代定居 美国。1995年9月8日在美国的洛杉矶的寓所里过世,死后一周才被发 现。一代才女的传奇就此落下维幕。
4、在宋代词坛词风别具一格创立 了千古独异的“易安体” 5、著《词论》一部,她认为词与 诗不同,词主情致,诗在言志。提 出了“诗词别是一家”的理论。 6、创立了女子游戏“打马赋”, 并著有《打马赋图序》。
(一) 鱼玄机生平
鱼玄机(唐武宗会昌二年生 ,终年二十六岁) 原名幼薇,字慧兰,长安人。七岁开始学作诗, 十一、二岁时,她的习作就已在长安文人中传诵, 人称诗童。鱼幼薇的才华引起温庭筠的关注 ,两 人成了忘年之交,温庭筠对鱼是呵护有加,还经 常接济鱼家。温庭筠与幼薇的关系,既象师生, 又象父女、朋友。 本想找机会相会,结果竟是 咫尺天涯。鱼无限哀怨,极度悲愤。终至放滥形 骸,成了当时著名的风流道姑。后因与侍婢绿翘 争一情人而把绿翘 棒杀,被判死刑。终年二十六 岁。
⑥国破家亡、生离死别: 李清照四十六岁的那年,明诚奔母丧至金陵, 其年十二月,金人陷青州,从此以后,明媚 的故乡已成为异城。
南渡后,明诚曾在江宁做了七个月官,后被 罢免。明诚罢官后忽又被旨召知湖州。她遂 留居池阳,明诚从陆路只身赴任。
清照看这神情,不觉恶心。谁知明诚此去, 果不生还了。
⑦改嫁之争: 关于李清照晚年陷于牢狱之灾的三种 版本: A、玉壶之争 B、与张汝舟离婚 C、《神宗起居录》案发
(一)前期诗词作品:
1、新婚燕尔的呢喃之语。如:《采桑子》、《浣溪沙》《减 字木兰花》 2、缠绵悱恻的深闺怨曲。如《一剪梅》、《醉花阴》、《蝶 恋花》、《凤凰台上忆吹箫》
(二)后期诗词作品:
1、悼念亡夫的诗词。如:《武陵春》、《孤雁儿》、《声声 慢》 2、抒表国愁家恨 的诗作 《夏日绝句》 《咏史》《菩萨蛮》《永遇乐·元宵》
3、幸福婚姻
①一见钟情: 明诚幼梦诵一书曰:“言与司合,安上巳脱,芝芙草拔。”挺之曰: “此离合字,‘词女之夫’也。” (《易安居土事辑》引《娜嬛记》) ②新婚燕尔:赵李的新婚生活很十分幸福甜蜜,静好无猜。 纤消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 (《采桑子》) 锈[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依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浣溪沙〉)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 兰花]) 这是她一生生活最幸福的时代。她尝自称易安居士,所以后人都称她 做李易安。
女性文学研究
高一年研究性课程
指 导 老 师 : 莫 海 灵
组 长 : 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梦 婷
组 员 : 魏 煜 坤 、 陈 树 远 陈 林 莹 玲 莹 、 、 余 薛 承 冬 君 刘 青 霞 、 彭 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