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唯物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②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
③认识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④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2.写出材料反映的第一个原理,并写出原理的内容和方法论意义。
3.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4.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5.再写一个原理,并重复3、4操作。
6.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
如果实在不会就写两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7.下结论: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
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1)联系: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2)发展:
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3.“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①度的原理: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
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2)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第一,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是批判和继承、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3)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见“一个一”。
4.“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
①现象和本质(并列,都有);
②必然与偶然(并列,都有);
③原因与结果(并列,都有);
④现实与可能(并列,都有);
⑤形式与内容(从属)
(三)认识论(三个一,一观一论一方法)10个原理
1.“一观”——真理观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
③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
⑤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
⑥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一论”——认识论
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适应。
认识、理论要根据具体实践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完善。
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落后于实践。
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3.“一方法”——辩证思维方法
(四)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因素、规律、特点和动力)15个原理
1.因素
①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规律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3.特点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理;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
③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原理。
4.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⑥社会革命和改革推动着社会发展。
二、哲学十年真题分析
一、辨析题
1.(2002文31)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2.(200
3.31)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
3.(200
4.3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漫画中所反映的工作方式进行辨析。
三、哲学有可能出选择题的知识点
1.物质与意识(精神)、实践与认识(中国古代的知行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尤其注意意识的能动性、认识的主体性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的客观性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必须面对和处理的永恒主题。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科学的实践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唯一途径。
因为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通过劳动实践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