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答题必备
在解答哲学试题时,审题要注意设问对知识的限制,如要求从哲学角度回答,组织答案时一般要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四个板块知识作答。
特别提示:在回答哲学问题时,要注意“原理+方法论+分析”的模式。
“依据类”应着力于原理,“如何做”“启示”应重点阐述方法论。
哲学主观题模板要求:
一、审题
1.审范围:——答题范围
(1)唯物论(探索世界):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
(2)认识论(追求真理):实践认识真理
(3)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4)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社会存在(意识)人民群众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与改革有关价值观(人的价值;价值观导向;价值判断与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
(5)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2.审设问方式:设问是答清思路关键所在。
——可以一般分为以下几种设问方式。
(1)哲学依据=哲学道理=哲学观点=哲学原理。
答案结构:原理+方法+材料分析
(2)哲学启示=措施=建议=如何做=怎样做。
答案结构:(动词)方法论+材料分析
(3)为什么=原因=理由=必要性=意义。
答案结构:原理+方法+材料分析(原因意义)有几个写几个,做到条理清楚
二、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要在材料中找原理(学会抓关键句,抓关键句中的关键词)万一不行,利用板块记忆的方式进行罗列,最接近的用上。
三、学会抓关键词
这是判断哲学原理的关键所在。
四、要学会找关联性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生——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
(4)发展具有普遍性——辩证否定观;
(5)一分为二——主流与支流(矛盾的主次方面);
(6)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方法。
五、注意抓住范围:(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追求真理、(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三)、(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3个)关键词: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第一、联系(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
——××影响了(导致了)××。
比如:“美国金融危机殃及中国”“欧债危机影响世界”
2.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虽然承认××与××之间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本来不存在的。
比如:“吉祥数”
3.联系的多样性,我们要全面认识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不仅承认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看到了多个事物对一个事物的影响(或一事物对多个事物产生了影响)。
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人力利用某种条件加深了联系,如网络、交通等。
5.整体与部分
(1)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我们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材料有整体也有部分,如结构调整、各个环节等(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部分,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整体,统筹全局。
——(材料强调整体)
14.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一刀切,根据事物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1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既具备同类事物的共同点,又具备自身特有的东西。
比如:国庆游行江苏彩车“吉祥如意”、新疆彩车“天山祝福”既体现了中国元素(例如:红色)又体现了各省特有的人文景观(扬州五亭桥)。
16.主次矛盾
(1)主要矛盾与次要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善于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住关键。
——要做好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有好多任务要完成,其中一件做重要(这一件做不好,其他事情的解决也会受到影响)。
比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牵牛要牵牛鼻子;当务之急、关键是等词眼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既要抓住主要矛盾,也不可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材料强调细节或强调两手都要抓等
17.主次方面
(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双重性)——在某种社会思想的指导下,社会发生了客观的变化。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要求通过改革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动力)——改革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改革
4.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5.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强调价值观带来的结果,如科学发展观,生态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