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最根本的问题,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契机, 提出了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变革的思路以及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未来展望几个部分阐述的。

关键词:经济危机;中国乡村经济;县域经济;契机;发展现状;思考,展望正文: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了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正在逐渐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全面展开。

虽然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些对外生产经营的中小企业的萎靡,而对我国农村经济影响可以说是积极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激励。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繁荣不能单纯倚重于外向经济,如果是那样,就是纯粹的泡沫经济。

抵消金融危机的冲击,就必须大力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努力发展繁荣国内市场,将发展健康有序的内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砝码。

强化内向经济的发展,最关键的是提高国民的购买力,尤其是繁荣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因为我国的农民有着潜在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

如何挖掘农民的潜力,把农民的购买力转化为现实,就得靠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使农民富裕。

我国政府也积极采取了诸多措施推动农村经济迈出了新的一步,但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农业基础薄弱,国家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的能力不足。

虽然现在老百姓吃饱没有任何问题了,但是还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的粮食安全,粮食供求的平衡不是绝对的。

首先,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发展,我国耕地逐渐减少,其他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短缺,导致我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面临资源压力。

其次,种粮的效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地方抓粮的积极性不高,也降低了国家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的能力。

第二,农业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效益不高。

农民收入不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农业效益。

2009 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 元,但是从未来农民收入增长的潜力看,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面临很多困难,如果要想在2020 年前再翻一番,意味着今后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幅度不能低于6%。

但我国农民绝大部分的收入应来自于进城农民工的打工收入,不是搞农业生产而来的。

从2009年8月到2010年春节前后的“招工难”足以说明了农民工的就业难,农民的工资收入是没有保障的。

其次,农业发展还面临资源、技术、经济、环境等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也严重制约了农业的效益。

第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矛盾还非常突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还很低,农村教育、医疗、社保水平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

此外,农村体制改革还需要不断推进,尤其是如何解决当前工业生产扩大占用耕地的问题,如何保障农民使用土地权益,如何极大地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产业结构的差距主要在县域, 即广袤的乡镇和农村。

从表1、2可以看出,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 从GDP 产值结构上看, 中国工业GDP变化不大,第三产业GDP贡献比例仍不足40. 0% , 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从70. 5%下降到了42. 6% , 这一比例仍然偏高, 然而, 它所创造的GDP份额却只占11. 7%。

因此, 中国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大量农业劳动力过剩是不争的事实。

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变革的思路郡县足,天下安。

发展县域经济, 对于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变革、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县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 具有悠久的历史。

我国有2000 多个县( 市), 除一小部分人口居住在大中城市外, 96%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县域内。

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对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展县域经济可以较好地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向现代化转型。

因此,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

(一)开拓政府公共管理新思路,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瓶颈是制度和体制的制约,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两方面的作用, 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 形成统一的城乡体制和政策平台。

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实行按居住地登记的新型户籍制度, 即任何一个人, 只要其在一地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就有资格办理当地户口, 并依法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待遇。

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改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和住房制, 消除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转移障碍。

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 全面清理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 研究、制定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规划, 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 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 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行为, 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四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保障和教育制度。

建构起能覆盖全体公民的公共保障和教育网络, 凡是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保障和教育待遇, 农民也应同样享有。

五是建立统一的财税金融制度, 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纳入各级财政负担的范围,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将财政新增的相当一部分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开支用于农村; 改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与财税分配体系, 减少地市级的行政约束,较大程度地提高县级财税留成的比例。

同时, 加大中央政府对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这对西部及中部落后县(市)尤为必要, 这样我国县域经济才会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有赖于开辟为中小企业及农户资金融通的畅通渠道。

现有的金融体制很不利于中小企业与农户的资金融通, 从而使他们的生产与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思维, 没有健康、活跃思维的经济体系无法长期、有效地运行, 更不会有多少活力。

建立有效的、适合中小企业与农户资本运营的金融体系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条件。

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制度创新并加以巩固的过程。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两次飞跃, 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正是在县域内完成的。

现在最为关键的改革与制度创新是金融企业改革与县域金融体制创新。

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私有合法财产的有效保护制度也应及时跟进。

县域经济的改革与制度创新有着巨大的空间, 只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有关文件精神, 如《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等, 县域经济的改革与制度创新就会有正确的方向与良好的发展前途。

只有充分把握中央精神与有关决定的实质, 县域经济的改革与制度创新才会跃上新的台阶, 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只有不断改革与制度创新, 县域经济才会充满活力, 才能有长效发展的动力。

(三)以特色经济为方向, 发挥资源优势我国大部分县域都有自己特色的资源禀赋, 有的以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生产加工为基础, 有的以一种或几种工业制成品生产为龙头, 有的以旅游业为中心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 集中优势力量做大、做强。

这样既有了精品, 又有了规模优势。

县域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以资源禀赋作后盾, 发展特色产业, 形成富有特色的经济模式, 从而发挥县域经济的优势。

有特色的龙头产品或企业不是一、两年可以形成的, 必须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 因此, 应该充分研究当地的县情, 找出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 认真研究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制定一个长期的经济发展计划并且持续执行。

(四)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 突出政府的服务与引导作用在县域范围内大中型企业较少, 国有经济成分不高, 这正是发展民营经济的机遇。

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 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平等、公平、稳定、有序的环境; 同时也要大力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方向发展, 使之逐步成为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持续发展的现代企业。

政府各部门应该多为民营经济服务, 而不应差别对待。

民营经济要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 其发展必须受到高度重视, 使得财富积累向中国农村的社会底层倾斜, 做到藏富于民, 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县级政府部门是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服务与引导部门。

县级政府为县域内各经济主体的发展提供优质、优价的公共服务, 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一个平等、有序地竞争与合作的经济环境; 政府部门应为各经济主体的发展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 并约束其遵守, 引导他们向现代企业发展。

政府应当做好“裁判”, 而不是“运动员”。

同时,政府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与规范也相当重要。

(五)重点发展工业与第三产业, 注重人力资本的培育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努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及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用产品制造业。

在农业与农村方面, 努力改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发展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业, 如技术推广、销售、信息、金融等。

把农村建设成为环境优雅、具有活力的生活与生产之所, 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用县域工业与第三产业带动农业与农村的发展, 充分发挥劳动、资金、自然资源等要素自由流动的活力, 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系。

发展县域经济要特别注重人力资本的有效培育。

应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素质良好的劳动力; 加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 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型; 加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 促使其人力资本保值与增值。

中国新农村的未来“新农村改革”的重点是“城乡一体化”,主要包括:人口统一,取消户籍制度,鼓励人口流动;土地统一,城乡土地流转定价,保障统一,增加农村地区的医疗社保和教育文化投入,建立和完善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服务网络。

未来的农村应该和城市经济是融合的,他的发展和壮大将对整个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到那时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伟大的复兴。

“新农村改革”的方向是:保持农业生产增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农村直选、乡镇机构综合改革。

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市场化机制的建立。

没有市场化的运营机制便无从谈起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讲究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

农村经济的关键在于土地资源的市场化运用,土地、资本、农民及市场进行整合,将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农民才会获得稳定的收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