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心理焦虑问题及排解途径调查

大学生心理焦虑问题及排解途径调查

大学生心理焦虑问题及其排解途径调查小结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如今,随着医学的发展,在大学生中对躯体病和传染病的控制能力增高,而心理焦虑问题已经成为十分严重的问题。

现在,“郁闷”,“烦躁”,“焦虑”一词风行大学校园,这一现象的普遍程度已经远远大于我们能够想像的地步。

大学生心理问题十分严重。

放弃传统的由国家统包统分的分配方式,去自寻职业。

外来新文化的冲击。

新思想的冲击。

学业竞争的日益激烈。

人际关系的日益复杂化。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恋爱心理的影响等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压力。

焦虑作为一种消极情绪,有害身心健康,会妨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严重的甚至会一直处于非特定的、不知所以然的提心吊胆与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因此,必须及时有效地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焦虑问题,以保证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调查过程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对大学生焦虑问题进行了相关调查。

在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阅读期刊杂志和网上浏览对当前大学生郁闷的现状进行了全面了解,并设计出调查问卷,然后主要调查了我学院的大一,大二的同学。

分析已经在大学呆了一年的大二和刚进大学的大一的焦虑问题,收集问卷后做数据分析,总结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最终审核做出研究报告。

注:问卷共 200 张,回收 198 张,废弃3 张 ,有效问卷 195 张。

三、调查分析
据调查回收的问卷分析,我校大一大二的男生女生心理状况还是比较好的。

其中大部分人对未来充满憧憬,对未来满怀信心,有着自己的美好的梦想,并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着,常拥有着快乐平静的心态,与同学相处十分融洽。

但是也有部分对未来感到恐惧和迷茫,甚至不之所措,倍感焦虑,觉得自己常处于无聊,烦躁,郁闷的状态。

这些现象在大一,大二生中都存在。

对于大一、大二来说,平时生活的内容主要有:
如上图可以看出大一、大二的同学的生活都比较丰富,主要都是以学习和娱乐为主,可能是刚进大学的原因,对什么的充满新奇,大一的同学参加的班级、院校工作的比例比大二的同学的比例要多,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等活动的同学也比大二的学姐,学长要多。

而对于大二的同学来说,已经在大学学习了一年奋斗了一年,对大学的生活也适应,都大学的生活,对未来都有着自己的打算,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故相对于班级院校的活动也不像大一一样经常参加,而更多的同学都去做兼职。

如上所诉,大二和新生大一的生活内容的细微区别可能反应不同的问题。

因此他们的心理压力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对于大一而已,就照成其心理压力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方
面:
1)学习成绩。

因为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就业压力。

可能很对新生到了大学学习的专业,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对口,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迷惘。

就业压力突然增大。

难以适应学习自己不爱的专业,甚至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产生排斥。

也有些同学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是因为在来大学之前不怎么了解就业的去向。

来了大学之后,发现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因此因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更因为现在这个社会就业率本来就低,因此压力更加大。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

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

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

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自身心理素质的问题(自卑)。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

或许,以前在高中的时候,是班级的佼佼者。

到了大学,身边的人一样的优秀。

这样一个巨大的落差,导致一些心理调节能力不好的同学,渐渐产生自卑的情绪。

而对于大二来说,情况有了一些变化。

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还是以上几种,但是学习成绩,就业压力,和自卑情绪所导致的压力越来越大。

1)学习问题最突出
根据经验,大二是相对平稳的一年,因为大部分人通过一年的调整,已经能够适应大学生活。

这期间大多数学生面临的难题就是学习,比如专业课开得较多,英语要考四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等。

学生此时开始思索自己的前途,有的想多考证便于找工作,有的想出国,有的想考研能给自己加码儿,觉得压力大任务重。

2)就业压力。

和大一相比,大二了。

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

大一的时候,还不怎么了解到底学了这个专业以后就业方向是什么,但是大二就不一样了,大二了了解到自己学习的专业的就业方向。

可能更加不满意自己的专业,面对着转专业,双专业的选择,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3)人际关系。

大二以后,人际关系的问题虽然没有大一新生那么严重,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4)自卑情绪。

大一的时候,大家都是一起进大学,对于大学的知识基础,大家都是一样的。

但是经过一年的学习以后,大家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了。

有的人做科研,有的人和老师关系特别好,有的人成绩很好,拿了很多奖学金,有的人在大学做兼职,赚了很多钱,而有的人什么收获也没有,成绩也不好。

因此难免会很自卑。

越自卑,越不努力,导致差距越来越大。

面对以上几种不良现象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排解方式,主要有
转移:游戏,娱乐。

发泄:哭,倾诉,写日记。

压抑:喝酒,睡觉,假装高兴。

由上图可以看出,大一的男生主要通过转移方式和顺其自然的方式,而女生主要通过发泄,转移和顺其自然的方式排解烦恼,对于大二的男生,主要以转移和顺其自然的方式,而女生主要以转移,顺其自然和发泄的方式。

换一个角度,男生不管是大一还是大二的同学,主要以转移和顺其自然的方式,但是大二了,男生渐渐的以压抑的方式排解。

而大二和大一的女生排解焦虑的方式基本相同。

四、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与建议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举行心理健康讲座与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

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深入同学中多与同学沟通。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

学校应该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深入同学中多与同学沟通,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心理
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

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均会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这时他们必须及时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疏导的方法有合理宣泄、注意转移、目标升华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