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和肿瘤靶向课件
缺陷:
用量大,缺乏专一性,对正常组织毒副作用强 易产生多重耐药性和变态反应 药物外渗引起皮肤或血管腐蚀 化疗后会引起恶心、呕吐和腹泻;脱发;肾功能紊乱
8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纳米级药物载体可以进入毛细血管,在血液循环系统自由流动,还可 穿过细胞,被组织与细胞以胞饮的方式吸收,提高生物利用率。
通过纳米技术开发具有靶向性、多种功能的药物传输体系,有助于实 现肿瘤的靶向治疗,并将毒副作用降低到较低的水平。
5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系指在1-1000纳米的尺度里,研究物质的电子、原子和
分子内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的一项崭新技术。
物质在纳米尺度下,显著地表现出许多新的特性,而利用这些特
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药物,称为纳米药物。
药物纳米载体是以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治疗分子包裹
纳米药物的分类
纳米乳剂 纳米脂质体
纳米粒药物 固体脂质纳米粒 纳米囊与纳米球
磁性纳米药物 温度敏感性、pH敏感性、光敏感性纳米药物 免疫纳米药物
6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纳米药物尺度的优势
7
癌症治疗主要手段——化疗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CONTENTS
前言 纳米技术 靶向给药 基因治疗 展望
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前言
在21世纪,癌症仍然是人类面临的重 大健康问题,即使在发达国家,癌症占总 死亡原因也高达20%,目前癌症的临床治 疗主要是通过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 幸运的是,治愈癌症不是没有希望,纳米 技术有望在这一方面取得突破.
12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靶向机理
被动靶向(Passive targeting) 主动靶向(Active targeting) 物理化学靶向(Physico-chemical targeting)
13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0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靶向制剂
理想的靶向制剂应具备的三大要素: 定位浓集、控制释药、无毒可生物降解
基本分类: 1、被动靶向制剂:微粒吞噬(生理特征,RES效应) 2、主动靶向制剂:表面修饰(单抗定位) 3、物理化学靶向:磁性、热和pH敏感、栓塞性微球等
2
前 言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在纳米生物材料研究中,目前研究的热点和已有较好 基础及做出实质性成果的是纳米药物载体和纳米基因治疗 技术。
这种技术是以纳米颗粒作为药物和基因转移载体,将 药物、 DNA和RNA等基因治疗分子包裹在纳米颗粒之中或 吸附在其表面,同时也在颗粒表面耦联特异性的靶向分子, 在细胞摄取作用下进入细胞内,实现安全有效的靶向性药 物和基因治疗。
在纳米颗粒之中或吸附在其表面,通过靶向分子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
体结合,在细胞摄取作用下进入细胞内,实现安全有效的靶向药物输
送和基因治疗。
4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纳米药物优势
研究发现,纳米颗粒由于有足够小的纳米尺寸,从而能够从高通透性 的肿瘤血管中渗出(EPR效应),进入肿瘤组织,集中在肿瘤周围。
被动靶向
即自然靶向:药物被载体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 脾、: 体内网状内皮系统(RES) 中吞噬细胞,将一定大小的
微粒作为异物而摄取,较大的微粒由于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 而被机械截留于某些部位。
14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根据微粒大小自然分布:
粒径:>7um 肺毛细血管机械截留 <7um 肝脾中单核巨噬细胞摄取 100-200nm 微 粒 被 网 状 内 皮 系 统 巨 噬 细 胞 摄 取
到达肝枯否细胞(Kupffer cel1)溶酶体中; 50~100nm微粒进入肝实质细胞中 < 50nm 透过肝脏内皮细胞/通过淋巴传递到脾和
16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大分子和颗粒进入和排出细胞
1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靶向定位能力
基础肿瘤生物学在体内实验中,平均每十万个静脉注
射的单克隆抗体中,只有1-10 个能到达靶标。在肿瘤成像
技术中造影剂也存在类似的限制。
纳米粒子表面具有高度的可修饰性,使用纳米粒子靶
向输药将大大改进对肿瘤及其他疾病的治疗手段。
载体
药物
特定靶向区域
局部或全身
血液循环 选择性浓集定位于
靶器官 靶组织
靶细胞 细胞内
9
靶向给药优势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定义:在特定的导向机制作 用下,将药物输送到特定靶 器官,发挥治疗作用
组成:药物+载体+导向 “神奇子弹”
优势:药剂用量少,毒副作 用低;药效持续,长时间保 持靶目标的有效药物浓度
骨髓中
15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巨噬细胞吞噬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对微粒的吞噬作用决定于 1. 血浆中的某些特定蛋白 ----即调理素(opsonins) 2. 巨噬细胞上的有关受体 微粒通过吸附调理素,粘附在巨噬细胞的表面,然后 内在的生化作用(内吞、融合)被巨噬细胞摄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