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是历史悠久的手工业名城。
古来曾以“二百红炉,三千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赫赫阵容,名扬四海。
其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品,至今盛行不衰,如红木嵌银漆器、木版年画、风筝、布玩具、桃核雕刻、仿古铜器、麻布绒绣、书画拓片、泥塑玩具、金银首饰、字画揭裱、抽纱刺绣、屏风、彩灯以及各种地毯、挂毯等三十多种工艺美术品,仍称压市之作。
风筝的故乡在中国,而潍坊的风筝,在中国的风筝史上则自成一派。
它以选材讲究,造型精致,色彩鲜艳,式样美观而扬名中外。
特别是潍坊国际风筝会,牵动了全国和世界风筝爱好者的心。
潍坊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也有她自己的独特风格,同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并称为中国三大民间画市。
潍坊年画取材于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理想、希望、寄托着他们丰收富裕、消灾祛祸、安居乐业的意愿,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嵌银漆器是潍坊独有的手工艺品,曾在一九一四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最优等奖。
嵌银漆器由艺人们用特制小刀小剪小锤,按照设计的图样,在硬质的红木上雕出细沟,再顺着细沟嵌入细如发丝的金丝或银丝,然后涂以数遍大漆,推光而成。
嵌银漆器色泽庄重清雅,线条洒脱简练,是绘画、镶嵌与雕刻的巧妙结合。
看了桃核雕刻《赤壁夜游》,无人不为艺人的精湛技艺而叹服。
在一个不大的桃核上,雕了六个人物和酒桌、酒壶、蓬门、风旗、锚链等多种器物,连蓬门两边的一副对联,在放大镜下也清晰可见。
真是神夺天工!潍坊不仅出产工艺品,还是古代文化荟萃的地方。
十笏园,布局谨严,小巧玲珑,是北方少见的中国园林建筑。
地处古青州(益都)的云门山、玲珑山和驼山,分别以石刻、石窟名闻遐迩。
临朐的“山旺化石”,更是首屈一指的“大自然的万卷书”。
所有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
潍坊古老而又年青。
如今她在保留古老传统的同时,已经发展成一个新兴的现代都市。
民风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定区域的风尚民情的总称。
民风民情又多源于民间节日或生产、生活习俗。
比如,潍坊境内的寒亭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的朴灰年画、临朐的手绘年画等,不论哪种,均植根于年俗上;它们都是依年为本,年画进而又丰富宣染了年节习俗的气氛。
随着民间年俗的延续,老百姓过年就要买年画,年画一挂,“年”味就格外浓重,更增加了节日情趣。
木版年画是乡土艺术之花,几百年来,它按照当地农民的思想要求、风俗信仰、审美观点、生活情趣逐步发展完善,从而形成了自己古朴稚拙、简明鲜艳的风格。
它植根于民间,装饰于节日,长期以来起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反映人民美好愿望,美化人民节日环境的作用。
正因如此,年画流传既久又广,至今长生不灭。
概括地说,因潍坊地区民间习俗而形成的民间艺术品,可归纳为:一是能够美化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的,如年画、剪纸、刺绣、挂饰、石雕、砖雕、木雕等;二是与节令风俗民情密切相关的,像除夕贴对联、贴过门笺,正月十五闹花灯、清明踏青放风筝、清明时节打秋千,中秋佳节赏明月吃月饼等等;三是与农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审美情趣的生活用品,如昌邑的麦杆草编、临朐西南山区的家具彩绘;四是用于婚丧嫁娶和表达情谊的,如绣花鞋垫、绣荷包、美化新房顶棚、鼓手班子吹吹打打等;五是供人们闲暇娱乐的,民歌、民谣、民间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杂耍等。
上述这众多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俗民间艺术,充分标志着潍坊的人民群众自身的创造精神,体现着他们朴实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各种作品无不打着民风民俗的鲜明标记。
如年画中的钱满柜、粮满仓、子孙满堂、多福多寿多吉祥等,其题材就来源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
民风民俗都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潍坊地区春节门上贴“门神”,除了使春节增加新年色彩外,还有企求“门神”的庇护,驱凶避邪之意。
再如把福字倒贴起来,寓意“福到”。
还有人们贴了几百年的《灶王爷》年画,它既有迷信色彩,但更有曲折反映人们某些方面的心理追求,盼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宅保平安”,使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财源茂盛、和睦安康。
这正是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农民对小康生活的希望与写照。
由于年画题材源于人民群众之中,于是《连年有余(鱼)》、《开市大吉》、《金玉满堂》、《摇钱树》等年画就应运而生。
年画是这样,其他如风筝、剪纸、民绣、泥玩具、布玩具也都充分表达着人民美好的愿望与追求。
比如,许多孩子儿提时候都要戴“虎头”帽,穿割花“虎头”鞋,希望小孩能像小老虎一样,长大虎虎有生气。
淳朴敦厚的潍坊民风民俗植根在民间沃土中,无不反映着人民的生活和劳动情况,它产生在人民中,在广大人民中流传,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和地方特色,更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风俗、民情织锦着潍坊,特别是建市近60年来,这里民风更淳,民情更浓;经过20多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世界风筝都——潍坊,已遐迩闻名,潍坊,从远古文明走来,以其淳朴敦厚的民风民俗,而今她充满希望地描绘着自己光辉灿烂的前景。
她那独具风采的民俗文化早已随风筝这一友谊的使者,飞向了世界各地,向海内外朋友敞开博大的情怀,发出盛情而美好的呼唤与邀请。
高密泥塑: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这里的农民就自己设计用泥做成一种叫“锅子花”(也称泥墩子)的焰火出售,后来又把装火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过以后,再当玩具或装饰品摆设,最后这各泥塑的品种逐渐增多,有“老虎”“狮子”“猴子”“小狗”“小猫”“鸡”“鸭” 等动物,也有“白蛇传”“孙悟空”“牛郎织女”等传奇故事,并且涂以各种颜色,使其生动活泼。
从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属品,而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艺术品了。
到清朝乾隆年间,聂家庄泥塑又借鉴了杨家埠年画的艺术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和着色上有所创新,且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动作,吏声音,色泽.动作融为一体.每逢山集、庙会都有卖泥玩具的。
民间流传着“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的民谣。
可见当时泥玩具深受孩子们的欢迎,现在它已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并多次在国内外展出。
高密剪纸:高密剪纸在民间历史悠久,广为普及,明代洪武年间大批移民,带来外地剪纸,主客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高密剪纸的风格。
一是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并富有韵律感。
二是纸条挺拔,浑厚粗犷,富有浓重的金石意味。
三是以精巧的构思见长。
构图夸张变形不失真。
其题材多为花鸟鱼虫、戏剧故事、吉祥图案、生活习俗等,深受群众喜爱。
剪纸作者大都是民间妇女,她们未受过艺术专业教育,兴之所至,随心创作,作品不具成法,粗犷中见清秀,雅拙中藏精巧。
改革开放以来,高密剪纸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剪纸艺人也经常出国访问。
高密扑灰年画:高密扑灰年画,全国独此一家。
它的制作式打好腹稿以后,艺人用柳木炭条起线稿,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一稿可扑数张,因有这一招,便又“扑灰”之名。
扑灰起稿之后,再加手绘,经“大涮狂涂”、“细心巧画”,“描子勾拉”、“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盐菜花”、“描金”、“涂明油”一整套工序,才能画出一张漂亮的画来。
扑灰年画起源于明初,创始人是北乡公婆庙村一个姓王的民间艺人,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
到乾隆末年地方上作扑灰年画的人渐多,在李家庄、赵家圈、杜家官庄开办作坊成立画店。
到清末鼎盛时期,作画能手蜂起,发展成两个主要的流派:“老抹画”和“红货”。
“老抹画”继承传统画法,仍以画墨屏为主,画风典雅,虽受新画派冲击,决心不改初衷,自编歌谣表态明志:“墨屏墨屏,案头清供。
婆娘不喜,老头奉承。
货卖识主,各有前程。
”扑灰“红货”,大胆借鉴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潍县年画对色彩的运用,向大红大绿靠拢,使作品显出艳丽红火,对比强烈的特色,一时为多数人所喜爱,艺人也自编歌谣,宣扬成绩:“红绿大笔抹,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吉祥又红火。
”今天,扑灰年画的作品日见其少,当年两派艺人的作品,存留来的都特别珍贵。
潍坊刺绣:汉代王充在《论衡》中有“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潍坊在春秋战国至秦汉皆属齐地。
潍坊刺绣明朝时在民间已较为普遍。
据传,清道光年间,有一位姓沙的回族人,首先在潍县城开设了绣货店,刺绣已发展为正式的交易商品。
郑板桥在《潍县竹枝词》中,生动地描写过当时妇女的穿戴:“罗绮成箱绣作堆,春衫窄袖好新裁”,“迎婚娶妇好张罗,彩轿红灯锦绣拖”。
说明潍坊刺绣已成风气。
民国和解放初期尤为兴盛,成为鲁绣的主要产地和代表形式。
据民国三十六年《潍县志稿》记载,潍坊清末民国有34家绣货庄。
当时,潍坊有“九千绣花女”之称。
主要分布在:潍城区、奎文区、寒亭区的西北部等地。
另外,青州、诸城等县级市也有民间刺绣业。
解放初期有十几家刺绣社,上世纪50年代成立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设刺绣组。
1956年由田翔千的潍坊刺绣社、宋翠芝的同盛刺绣社、李天成的新成戏装社合并为潍坊刺绣厂。
潍坊手工刺绣的主要形式有:官用绣品(如官服、补子、官轿帷等);民用绣品(婚丧嫁娶的服装、妇女的衣着、床上用品、帷帐、绣鞋、霞帔、荷包等);戏装戏具(各类剧种的戏衣戏具无不一应俱全);艺术绣品(名人字画绣品、祝寿礼品等)。
潍坊刺绣在千百年实践中,形成了浓郁的地方色彩,构图简练、朴实、匀称、夸张、有较强的装饰性;取材广泛,采取寓意手法表达主题;配色明快,鲜艳热烈;绣工精致,针脚细腻。
戏装戏具则针对不同剧种和不同流派而精心设计绣制,特点鲜明,技艺精湛,舞台效果突出。
诸城竹板快书:诸城竹板快书是山东诸城一种特有的曲艺说唱形式。
演员在演出时右手拿一副大板,左手拿两页小板,打起来节奏分明、清脆响亮、吸收运用了锣鼓经的花点,分摇板、扣板、马蹄点等多种花样。
清末民初,诸城境内的乞讨者,手拿用牛骨头制作的“牛骨板”,一边敲打、一边用编好的顺口溜进门讨要。
以后便又出现了打“呱哒板”(竹板)的乞讨者。
到解放前“呱哒板”改为快板书。
由两页“呱哒板”改为两页大板和五页小板。
俗称“撒拉机子”、“莲花落子”。
诸城竹板快书运用方言,以说故事为主,板式上也不同于山东快书、快板书和数来宝,讲究手、眼、身、法、步融为一体。
尤其讲究“跳入跳出”,活龙活现、惟妙惟肖、极力渲染。
可一人表演,也可多人表演。
以自创为主,也表演一些传统段子。
竹板的制作非常考究,以福建桐竹为上品。
取其竹杆根部以上三、五节,劈开放油锅煮、榨数十分钟,捞出置阴凉处晾干。
之后,根据尺寸割、磨、刮,最后钻眼,用线拴起,一副竹板便做成。
诸城竹板快书以它特有的表现形式置根于诸城,面向全国,多次在省、市乃至全国的文艺比赛、调演中获奖,这一支绚丽夺目的艺术奇葩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2006年11月,该项目被推荐申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潍坊仿古铜工艺:潍坊仿古铜制作艺术盛行于3000多年前的商代。
商朝后期的司母戊大方“鼎举世闻名”,另外“四羊方尊”和战国时期的“嵌错赏乐铜壶”,也是古代青铜器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