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打击乐器—铃鼓》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水平
1、理解打击乐器铃鼓,学会使用铃鼓的方法。
2、学习简单的指挥动作,体现指挥的快乐。
3、使用乐器铃鼓演奏已学的2/4节奏型。
二、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反应力、控制力,并通过拍打铃鼓来练习节奏,培养孩子的双手协调水平和节奏感。
三、情感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音响与音乐,鼓励学生使用和接触打击乐器,培养和启迪智障孩子的音乐天赋、节奏感、乐感等。
教材内容分析:
理解打击乐器铃鼓,铃鼓,维吾尔、朝鲜、汉等族的打击乐器,也是西方管弦乐队的重要打击乐器之一,在对学生的智力与性情启发中,音乐教育与熏陶十分重要。
让学生理解和使用铃鼓,是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音响与音乐,鼓励学生接触打击乐器,培养和启迪学生的音乐天赋、节奏感、乐感等,让学生自己感受之余,总结出不同的敲打和演奏方法,更可让学生通过打击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音色;锻炼手、脑协调水平。
教学对象分析:
培智五年级学生全班学生共为8人,其中自闭症学生1人。
本班学生音乐表现力较强,语言和接受水平相对较好,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掌握简单的如2/4、3/4拍子的节奏。
在律动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肢体协调水平较好。
不足之处是学生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须增强引导。
教学理念:
唱游音乐教学是培智学校专门针对智障孩子开设的一门音乐课,结合了音乐游戏、律动、歌表演、节奏乐器等多种形式融于课堂中,音乐是促动弱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打击乐器是一个庞大的乐器家族,在音乐作品中都有特别重要的表现。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利用小打击乐器如铃鼓,小鼓等所做的节奏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是训练节奏感的最好工具。
利用打击乐器能充分激发出智障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为创造潜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培养智障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
教学设计构思:
1、播放视频,设计问题情景,师生问答,引入新课。
2、理解打击乐器铃鼓,并通过亲手接触,击打来感受乐器。
3、对教师设定的指令做出相对应的指令,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及反应水平。
4、利用相同的节奏打击铃鼓并变化动作方位训练学生协调水平,创设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
教学重点:
一、理解打击乐器铃鼓,并使用铃鼓完成音乐和节奏练习。
二、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反应力、控制力。
教学难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表现欲望。
二、使用铃鼓完成音乐与节奏练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演示法、游戏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铃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排队,听音乐进教室后整齐的坐好。
2、师生问好。
二、准备练习。
音乐小律动《点点头、拍拍手》
三、讲授新课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舞蹈视频,提出问题。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舞蹈视频,请同学们认真看一下,她们手上拿
的道具。
2、教师:跳舞的小朋友手上都拿着一件乐器,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什么?(出示实物铃鼓,PPT同时展示)
3、教师:有谁见过它?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设计意图: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采用情景设计法和提问引导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
(二)理解打击乐器铃鼓
1、教师介绍打击乐器铃鼓。
(铃鼓的各部分的名称和使用时的握鼓手势)
2、教师示范铃鼓的打击方法。
(手掌(手指)击打鼓面或摇动手腕时铃鼓发出声音)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如果我们不用手掌去敲击或摇动手腕时,还有什么办法能让铃鼓发出声音呢?(用铃鼓拍打身体其他部位如膝盖,肩膀时也会让铃鼓发出响声)
4、每人一个铃鼓,让学生亲自体验去感受一下打击乐器铃鼓。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多方位去思考尝试如何奏响乐器。
]
(三)看指令做出相对应反应的练习。
1、指令练习:
(1)、要求学生把铃鼓放在桌面上。
教师:同学们请停下手中的乐器,如果你们不停的敲的话,那老师说什么你们都听不见了,所以请同学们在拍打铃鼓的时候要看老师的指挥。
(2)、教师做出指令要求的动作。
①双手握拳为准备。
②双手上提摇动为敲击③双手立掌为停止
(重复指令要求,让学生记忆看到每个动作时应该怎么做)
(3)、练习看指令做出反应,教师同时观察学生的动作准确度。
(4)、请学生来做小指挥。
2、音强弱的练习:
(1)、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知道声音有强有弱,教师示范击打铃鼓鼓面和鼓框时所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分辨声音的强弱。
(2)、让学生练习打击铃鼓鼓面和鼓框所发出声音的强弱。
(3)、听音乐《小金鱼》,用铃鼓拍打强弱的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和看到指令后的即时反应,请学生做小指挥,体现指挥的快乐,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并通过练习感知声音的强和弱。
]
(四)拓展练习:
1、使用乐器铃鼓,拍打2/4拍子的节奏型。
教师: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用铃鼓来拍打一下2/4拍子的节奏型。
2/4 X X | X O ||
1 2 3 4
(1)、使用铃鼓练习节奏,节奏熟悉后,变化手的位置。
(2)、将学生分两小组比赛,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落后的学生。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理解了打击乐器铃鼓,铃鼓能发出美妙的声音,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乐趣,在今后的学习中老师将用铃鼓来和同学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
(六)课堂结束,学生排队离开教室。
四、课后总结
通过理解打击乐器铃鼓和亲自感受铃鼓,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音响与音乐,鼓励学生使用和接触打击乐器。
也通过对教师的指令做出相对应的反应,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反应力、控制力,锻炼孩子的双手协调水平和节奏感。
五、课堂反思:
在于我们看来使用打击乐器很简单,但其实对于智障孩子们来说要想使用的自如并不是很简单的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训练,使学生一步步的提升。
所以这节课,我就让学生理解比较简单的,课堂上常用到的打击乐器铃鼓。
五年级培智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我努力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敲、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
这样,既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升了教学效果。
在课前我的想法就是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用看、听、体验、表演等方式理解打击乐器铃鼓。
教学过程中首先我用PPT舞蹈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先去观察舞蹈演员手里拿的是什么,让学生视觉上对乐器外形有个理解。
提出问题:是否见过这个打击乐器?引出课题。
再进一步介绍打击乐器各部分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其次让学生自己演奏,让同学感受乐器的音色。
我还巧用了指挥手势和学生配合练习学生的反应水平。
学生边看着我的手势边拍打铃鼓,非常有兴趣吸引。
很好的完成了训练反应的练习。
再用乐器铃鼓打出强弱节奏,配合的音乐练习,让学生体会铃鼓和音乐的相互关系。
加深学生对铃鼓的理解和使用。
我在课堂上积极的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智障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我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身体各感官的参与活动,以及教师教态的亲切感,引导学生学习,我力求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童趣,这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来看,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学习较为主动,而设计的练习提升了学生活动的自由度,使每个同学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非常的活跃,且思维也比以前活跃了,这节课学生既理解了打击乐器铃鼓,也利用了铃鼓配合老师完成了音乐练习。
达到了课前的目的,我感觉这节课成效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