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苏州园林文化兴盛原因的调查

关于苏州园林文化兴盛原因的调查

关于苏州园林文化兴盛原因的调查
姓名:宋英皓学号:010******* 班级:食科1104 作为一名苏州人不得不提苏州的园林,苏州是一座园林城市。

如果从春秋后期吴王建造离宫别苑算起,苏州园林的历史已长达二千五百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造园活动持续不断,以明清两代为最盛,及至清末,苏州城内外还有大小园林二百五十多座。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政府对部分园林进行抢修、维护,并向公众开放。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这样评价:“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

这些建造于十一至十九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但苏州园林兴盛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于是搜集资料展开了调查。

苏州园林从最初为了满足诸侯贵族的生活享乐需要,逐渐发展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人居环境,从对自然山水的稍事整葺,到建造时从择地、布局、构建、意境营造等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术体系,这与苏州的天时、地利、人文息息相关,稍加梳理,就可看出苏州园林是因地而生、因时而成的艺术杰作。

一、天然形胜,盛产造园良材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南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温和湿润,年无霜期在二百三十天左右,具备众多植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如北方的白皮松,南方的芭蕉,都能生长如常。

又由于远古时代的海陆变迁,苏州地区形成水乡泽国的特点,它北依长江,东近大海,西濒太湖,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水道纵横,湖泊密布,构成河湖交织、江海通连的水网格局,各地物资均有贸易。

古城西南,丘陵连绵,属天目山余支,起伏缓和,山色青翠。

(一)植物
苏州自然界生长着各类植物,有适于铺地的藤本草本,如薜荔、络石、书带草;有
适于观赏的灌木小乔木,如桃树、李子树、海棠;也有用作遮阴造景的高大乔木,如枫香、梧桐、银杏树。

文震亨《长物志》列举了园林常用植物四十七种,有牡丹、芍药、海棠、玉兰、蔷薇、木香、玫瑰、紫堇、石榴、芙蓉、茉莉、杜鹃、夜合、玉簪、金钱、萱花等。

另外,还有爬山虎、西番莲、杉、枣等。

有学者作过园林植物的粗略统计,有花木类七十六种,花果类四十四种,草花类七十四种,藤蔓类七十二种,如此计算,园林植物有二百六十六种之多。

无怪乎一年四季花开飘香,岁岁年年姹紫嫣红。

(二)山石
园林必有石,一是叠山的假山石,一是建筑的石材。

苏州园林,前者都用太湖石和尧峰石,后者主要是青石和花岗石。

太湖石,生于太湖之中,属石灰岩,经太湖水的长年冲击,石面上形成空洞。

约从唐代起,太湖石引入园林,计成《园冶•选石》说:“苏州府所属洞庭山,石产水涯,惟消夏湾者为最。

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宛转、崄怪势。

一种色白,一种色青而黑,一种微黑青。

其质文理纵横,笼络起隐,于石面遍多坳坎,盖因风浪冲激而成,谓之弹子窝,叩之微有声。

采人携锤錾入深水中,度奇巧取凿,贯以巨索,浮大舟,架而出之。

此石以高大为贵,惟宜植立轩堂前,或点乔松奇卉下,装治假山,罗列园林广榭中,颇多伟观也。

”文震亨《长物志》对太湖石也有记载和论述。

北宋“花石纲”未及北运而留在苏州的,大多被搜入园林。

有人认为,太湖石是中国园林中的抽象雕塑,凝聚着石文化的艺术精髓,观赏者通过天然的纹理和褶皱,可以引发无限的艺术想象力。

尧峰石,因其色泽黄褐,俗称黄石,产于苏州西南尧峰山。

文震亨《长物志》卷三说:“尧峰石,近时始出,苔藓丛生,古朴可爱。

以未经采凿,山中甚多,但不玲珑耳。

然正以不玲珑,故佳。

”从这段记载可知,至明代中期,太湖石因大量开采,日见稀少,造园家开始尝试着用尧峰石堆叠假山,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青石,属石灰岩,色泽灰白,质软,易于雕琢,是各类建筑艺术品的常用材料。

相传虎丘剑池下吴王阖闾墓的墓道,即用四方大青石封口,可见青石作为建材的历史相当久远。

明代园林建筑基础都是青石,后期因大量开采,储量减少,仅用作园林小品或建筑装饰。

花岗石,为深成酸性火成岩,常见有灰白、肉红色,它主要由石英、长石和少量黑云母等矿物组成,质地坚硬,不易风化。

苏州西南丘陵地带多花岗石,因主要采自金山,统被称为金山石。

早在宋代,苏州的花岗石已大量开采,至明代,那里出现“山骨破残”的景象,如金山的宕口就成深渊,官府屡禁开山,但屡禁不止,金山竟然夷为平地。

明代后期起,苏州园林大量采用花岗石,如清康熙时宋荦所构沧浪亭,网师园梯云室外月台,均用花岗石建成。

(三)青砖
苏州砖瓦久负盛名,以陆墓所制青砖最佳,细腻坚硬,“敲之有声,断之无孔”。

明永乐年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大量采用陆墓青砖,作墁地之用,因此陆墓青砖被称为“京砖”,又讹称“金砖”。

金砖有不同规格,明清两代均由苏州府知府督造,每方砖上都压有尺寸、年份、督造知府的姓名。

今北京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定陵等处,铺墁的都是金砖。

由于金砖为陆墓所出,烧制技术成熟,陆墓之外的窑厂也纷纷烧制规格不同的青砖,以适应各种建筑的需求。

苏州园林建筑,除楼层外,一般都用方青砖铺地。

更有水磨青砖,在园林中得到广泛运用,主要用于贴墙贴门,或作檐口,色泽淡雅古朴,又可防潮防火,如网师园看松读画轩、耦园枕波双隐走廊,就全部用水磨青砖贴墙。

另外,砖额甚至有的楹联,也用水磨青砖作底。

又有小青砖,又称王道砖,也主要用于铺地。

计成《园冶•铺地》记道:“诸砖砌地:屋内,或磨,扁铺;庭下,宜仄砌。

方胜、叠胜、步步胜者,故之常套也。

今之人字、席纹、斗纹,量砖长短合宜可也。

”作者还用图式例举。

除上列数式外,还有间方式、六方式、攒六方式、八方间六方式、海棠式等。

这些铺地式样,至今仍在园林中广泛使用。

二、经济发达,造园活动频繁
先秦时期,江南一隅就有先进的农耕文明,稻作、冶金、蚕桑、丝织等,构成了早
期苏州的经济支柱。

两汉以后,屡次移民浪潮推动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战乱,又使得经济中心南移,苏州成为江南经济的重镇。

特别是进入隋唐以后,大运河的开通,漕运的发展,人口的繁衍,苏州经济突飞猛进,成为江南唯一的雄州。

自此而降,“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湖熟,天下足”,苏州的富庶繁荣已驰名全国。

明清时期,苏州经济稳定发展,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大城,以物阜民丰、风物清嘉闻名天下,被称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红楼梦》第一回)。

生活的富裕,使苏州人更注重享受,其中包括家居生活的艺术化,造园活动因此而成为苏州的一种风气。

在徐扬所绘《盛世滋生图》上,全卷有历史名园三处,另有两处规模较大的园林,而散落民居中叠峰筑亭构筑精致、繁花似景布置得宜的小庭院,则不计其数;一些街铺的建筑群落,也是前店后园的格局;山塘街上有许多花树店,山塘河中也有运送花树的船只。

发达的经济,给苏州带来各行各业的繁荣,有的行业,直接促进了苏州造园的发展,如建筑、家具、髹饰、书画、装裱、灯彩、刻石等,有的则丰富了园居生活的内涵,如戏剧、餐饮等。

丰富的物质基础带动了高品位、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居住生活的园林化,正是经济雄厚的表现。

三、人文荟萃,造园蔚然成风
苏州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有人文荟萃之观。

以园林而论,一方面,官宦归田造园,作为归隐的一种生活方式,最为常见,他们中有的邀请文人出谋划策,商讨布局设计,也就较多地注意到文化意境的营造。

另一方面,苏州造园工匠技艺精湛,普遍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不但能领会设计意图,并且在文人的影响下,所事工艺也文气浓郁,王士性《广志绎》卷二对当时家具设计有这样的话:“姑苏人聪慧好古,亦善仿古法为之。

……又如斋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

尚古朴不尚雕镂。

即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

海内僻远,皆效尤之,此亦嘉、隆、万三朝为盛。

”在造园上也是如此,富有文化内涵。

凡造园活动,主要有主人、文人、匠人来共同完成,在苏州这三种人各自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故苏州园林的总趋向,就形成一种文人风尚。

总结与思考:从探索苏州园林兴盛的原因出发,不仅对苏州园林本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更是了解了整个苏州的文化变迁与传承。

加深了自己对苏州文化的理解,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更是培养了自己的实践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综合体,它如一面镜子,折射着中国江南士大夫阶层的生活轨迹和生活艺术,同时,也是今人认知和研究江南传统居住文化的博物馆。

作为一名苏州人,我为苏州拥有这些古代历史遗迹而感到自豪,同时,也明白了文化的宝贵和价值,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份责任,一份保护文化,传承文化的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