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特点与启示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特点与启示
5 6
2 0 1 3 年( 第4 2 卷) 第1 2 期
管理 科 学
制下 , 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 益而服务的。 这是 因为, 虽然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
政府通令颁布 了 《 中国国民教育宗 旨及其实施方针》 ,
其教育的宗 旨为 : “ 中华民国之教育 , 根据三民主义 , 以 充实人 民生活 , 扶植社会生存 , 发展 国民生计 , 延续 民 族生命为 目的, 务期民族独立 , 民权普遍 , 民政发展 , 以 促进世界大同 。” 1 9 5 7 年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 “ 我们的 教育方针 ,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 智育 、 体育 几方 面
孟子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 目的在
于“ 明人伦” 。苟子认为教育 目的就是培养 由士到圣人
等各种治术人才。《 大学》 开宗明义的指出教育 的 目的
作者简 介: 王建 ( 1 9 8 8 一 ) , 男, 汉族 , 四川 自贡 人 , 在 读研 究 生 , 主要研究方向 : 课程与教学论。
管 理 科 学
2 0 1 3 年( 第4 2 卷) 第l 2 期
我 国教 育 目的的历史演 变 、 特点 与启示
王 建 , 冯 静
(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摘要: 教育 目的是教育工的 出发点和依据 , 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通过对我 国教育 目的历史演变进程 的简略梳理 和分
从德 、 智、 体三要素 出发构建 教育 目的的第一人 。1 9 0 6
年, 学部拟定 了“ 忠君 、 尊孔 、 尚公 、 尚武 、 尚实” 的五项
教育宗 旨, 经朝廷认定 , 宣布天下 。这是 中国近代第一
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 旨。在学部宣布教育宗 旨的同年, 王国维从受教育者 的基本素质出发 ,提 出以体育培养
教 育 目的演 变 的进程 体 现 了我 国教 育 事业 曲折 发展 的
在于明明德 , 在亲民 , 在止于至善。《 学记》 也高度概括 出教育的 目的在于培养“ 建国君 民” 的统治人才 , 以利
“ 化 民成俗” 。中国在汉朝 以后 , 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
是 以培养各级官吏和各种治术人才为 目的。唐代韩愈 认为 , 教育要 “ 明先 王之教” , 要发扬先 王所倡导 的教
所谓教育 目的 ,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 个体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 l J 。 它反映一定社会对 受教育者的要求 , 是教育工作 的出发点和依据 , 也是教 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 目的对制定教育 目标 、 确定教育内 容、 选择教育方法 、 评价教育效果等起着决定性的指导 作用 , 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我国
人的身体之能力 , 智、 德、 美三育培养人的精神之能力 ,
相应发展真善美之理想 , 以期培养“ 完全之人物” [ 3 1 。这
兼备的君子, 以实现他“ 德政” 、 “ 仁政 ” 的主张。孟子主
张“ 明人伦” 的教育 目的。孟子说过 : “ 设立痒序学校 以
教 之 …… 皆所 以明人伦 也 。 人伦 明于 上 , 小 民亲于下 。 ”
析, 可以发现我 国教育 目的具有时代性和 阶级性 ; 德育教育一直备受重视 ; 教育 目的具有概括化和完善性 ; 教 育 目的反映了
社会和人 的发展要 求等特点。带 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 目的要坚持 以人为本 的教育观 ,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教育 目的在满 足社会价值的前提下凸显人 的价值与发展 ; 教育 目的在践行 中注重其具体化 、 发展性和变化性 。 关键词 : 教育 目的; 演变 ; 启示
“ 致 良知” 。 清朝的颜元主张教育的 目的在于培养“ 实才
实德之士” , 即品德高 尚、 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 在洋务运动期 间, 其教育宗 旨明显 的反映出“ 中学 为体 , 西学为用” 的指导思想 , 可 以说 这是清末教育宗 旨的雏形。 梁启超 以培养“ 新 民” 为教育 目的。 严复以培 养德 、 智、 体兼备的真国民为教育 目的。他是 中国近代
的活动 , 但是在阶级社会 中, 教育必然会打上阶级的烙
印,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不会放弃用教育这个工具来 维护 自己的统治圈 。
2 _ 2 德 育教 育一 直都 备 受重视
孔子的教育 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而成为 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的修养 。 所以, 在他的
都得到 发展 ,成 为有社会 主义觉悟 的有 文化 的劳动
今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 的发展提供有益 的
参 考 和借 鉴 。
1 我 国教 育 目的历史演变进程
教育 目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演 变的。原始社会的 教育 目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 在夏代 , 教育的 目的 就是要把本阶级 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能征善战的武 士。 西周是 中国奴隶制的全盛时期 , 奴隶主把贵族子弟 培养成具有贵族政治道德思想和军事技能的未来统治 者确定为教育 目的。 春秋战国时期 , 孔子主张培养德才
是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德 、 智、 体、 美 四育并
重的教育宗 旨,对 以后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
影响。 1 9 1 2 年, 蔡元培发表了《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一
文, 从“ 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的观点 出发 , 提 出军 国民教育 、 实利 主义教育 、 公 民道德教育 、 世界观教育 和美感教育“ 五育 ” 并举 的教育方针。 1 9 2 9 年, 南京国民
育, 通过 接受教育 , 使人们 明白“ 学所 以为道” , 这正是
教育 目的之所在 [ 2 ] 。明代王守仁认为教育 的目的在于
历史, 也是对我国政治 、 经济 、 文化发展的客观反映。因 此 ,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我国教育 目的的历史演变及 特点 , 不仅有利于更好地 了解历史, 总结经验教训 , 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