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制度的演变及发展

教育制度的演变及发展

教育制度的演变及发展摘要:教育制度就是在教育内部建立起比较系统的规章,广义的教育制度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方针的实施、各级各类国家机构体系的建立等方面。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学制的建立将教育通过专门的学校将教育制度化的过程,根据不同的国家教育情况,建立不同的学制类型,并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改革,使其为本国教育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教育制度;学制;改革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制度”这个词和”System”这个词相关,翻译出来就是系统或者体系,制度就有系统性、体系性的特点,且教育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及其相关规章制度的总和;而狭义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的教育制度,即学制。

如果要去建立一个学校教育制度,我们应该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现代学校教育的类型有包括那些呢?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站在全球的角度去看,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制度都有哪些发展的趋势?(一)教育制度的概念的界定《教育大辞典》把教育制度解释成“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1教育制度是依据教育目的来设置的,教育制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的机构或组织系统及其管理规则的总称。

无论是教育制度还是学校教育制度都涉及到机构,都是各级各类机构及其组织的单位、管理规则的总称。

所谓“教育制度”是指“拥有达到一定目的的机构、其存续收到社会的公认组织”。

具体地说,这个定义除学校制度外,还包括社会教育设施——图书馆、博物馆、公民馆、儿童馆、青年之家等,也包括间接地支撑教育活动的教育行政制度和教育财政制度。

[2]那么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学校制度外,还有什么属于教育制度的范畴呢?如:少年宫、社会上的图书馆、博物馆、甚至一些电影院承载着教育的功能的话,也属于广义教育制度的一个范畴。

教育制度有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和强制性等特点。

教育制度的这些特点对教育制度的规定作出了一定的要求,人不能随心所欲的在制定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制定或者废除必须是在其发展的轨道上,只能提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制度,如: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义务教育,此时,教育制度就必须加上了义务教育。

历史发展:在古代只是出现最简单学校系统到今天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历史趋势。

教育制度的发展由一开始出现学校萌芽的简单的学校体系至今发展成为按照终身教育体系来建立的教育制度。

(二)学制概念的界定“当社会经验积累到非经过专门组织传递不可的程度时,才使得教育制度化”[3]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4]。

学制就是狭义的教育制度。

当我们提到学制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一些数字,比如:我们三年的幼儿园,六年的小学、三年的初中、三年的高中、四年的大学、三年的研究生、三年的博士等。

这些数字代表的是我们的修业年限,这就是各级各类学校所包含的内容,即狭义的教育制度。

如:小学和中学,它们要去培养目标一定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它们的性质和任务是不一样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它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关于修业年限的问题,我们知道在历史上也曾经经历过把不同的改革,以前我们国家曾经实行过五四制,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后来我们又将其调整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之后又变成了九年一贯,这就是对修业年限的调整,属于学制改革的范畴。

学制的地位十分重要,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虽然教育制度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但如果是教育制度的核心或者是教育制度的主体,指的就是学校教育制度,,一般来说,学制是三个要素构成的: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这是我们探讨学制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去考虑到的三个要素,广义的教育制度包含两个方面,看得见的体系,设施,还有看不见的相关的规定,这些都是教育制度,这里包含了学校,因为学校是一种设施,少年宫也是一种设施,教育考试制度是一种规定。

二、建立学制的依据“教育制度是为了一小部分专门的政治家的选拔和训练”[5]要想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符合我们国家需要的学制,我们需要考虑那些因素?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的状况,其次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科技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时也提到过,这几个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对它们的反作用,这两点都是在讲社会的需要。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是在说个人的发展需要,第四,人口的发展状况,不能因为看到人就认为这是个人,人口依然是大的社会的元素,是属于社会的需求,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概况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这两点都体现出学制要考虑社会因素。

另外,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也是我们制定学制的相关的因素,当我们想要去建立一个新的学制的时候,我们要参考一下,我们国家以前都建立了什么样的学制,是否适合社会的发展,每一个学制都有时代特征的影响,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学制,如:日本的学制、美国的学制、欧洲的学制,这些学制中有没有我们国家学习借鉴的地方。

最后,从这些中我们得到从六年的小学、三年的初中、三年的高中,我们实行的是六三三学制,这个学制的确立,会受到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是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对义务教育阶段做出相应的规定。

中国曾经建立过五年的小学、四年的初中,也就是五四制。

这与当时我们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更早些的时候有两年的工农兵速成班,这个学制更是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两年、五年,四年、六年,三年,看起来是一些数字的变化,实际背后支撑它的是整个社会的发展。

综上,学制建立的依据有社会方面的依据、有个人的因素,最后是学制本身的因素。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原来西欧学制属双规学制,美国学制属于单轨制,苏联学制是分支型学制。

三种学制示意图[6]以阶段性教育的纵向组合占主导地位的教育结构体系就是双轨制,以阶段性教育的横向组合占主导地位的教育结构体系就是单轨学制,介于双轨学制与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类型就是分支型学制。

[7](一)双轨制研究分析首先是双轨学制,英法德俄都是双轨制,双轨制就是两条轨道,一条轨道给穷人,一条轨道给贵族,穷人的叫自上而下,富人的叫自下而上。

对穷人的教育是先从小学让穷人家的孩子接受教育,慢慢让其接受小学、初中、高中,这是给穷人的;给贵族的教育则是另一种,贵族最早的教育是在家里完成教育,从大学再往下使其接受教育,这就是双规学制。

在近代发展的历程中,英国最初是以家庭教育为主,当自己的孩子学有成绩的时候,这些贵族就想把他们的孩子送到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但是要进入这样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很不容易,每一个贵族进入高等学府时,未必能跟上高等教育的步伐。

于是贵族就在子女们进入高等教育前设置了预备校,这是进入名牌大学的奠基石,预备校最典型的一种就是公学,公学属于私立学校的性质。

公学对也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能力,而且要有相当好的成绩,二者的叠加,才能进入公学,而进入公学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迈入了名牌大学,这就是贵族子弟接受教育的渠道。

在英国,老百姓的子女很难接受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但民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劳动人民也只有接受教育,才能赶上工业发展的需要,进而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工人。

因此,英国专门给贫民子弟开设了新的途径,这个途径是先上小学,上中学,上完初中,这些学生没有权利进入学术型的学府里,只能进入职业学校进行学习,最终做一个合格的工人或者技术人才。

一条途径是针对贵族子弟,另一条途径是针对贫民子弟,这样的教育人们形象的称其为双轨制,典型代表的国家有英国。

(二)单轨制的研究分析另一个是单轨制,典型的代表国家是美国。

美国是殖民国家,美国的建立并没有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影响,美国所建立的学制是单轨制,即一条轨道。

美国单轨制的建立与美国的历史相关,美国的建立最初是由清教徒建立的,他们的观念是人与人之间生来平等,清教徒到美洲开辟殖民地,他们没有贵族传统,且与原著的居民打交道的是时候,也没有贵族传统,因此双轨制的教学模式就很难建立起来。

此外,美国的发展正处在欧洲启蒙运动的时候,启蒙思想源源不断的传到美洲大陆上。

因为双轨制在美国没有成长的土壤,而美国的杰出人物:杰克逊、富兰克林、华盛顿在政治运动中也渗透教育领域,这些杰出的领袖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应该从小学开始接受教育,通过考试进入到中学,再通过各种考核进入到大学,且中学分了两段,前三年是初中,后三年是高中,美国根据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办学,这就是单轨制。

单轨制体现出民主、平等的精神。

(三)分支型的研究分析而苏联和中国是分支型学制,以我国为例,我们从高中的时候就分成了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这就是我们的分支型学制。

苏联是建立全世界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在积贫积弱的情况下建立国家的,国土辽阔,各个地区的发展非常不均衡,靠近莫斯科的地区发展较好,而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发展的均不太好,因此,苏联不能像美国一样去发展,但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又想凸显出教育的民主化、平等化,就建立起了分支型学制。

分支型学制要求每个人都有上小学、初中的机会。

初中上完可以依据成绩就读职业学校,成为国家需要的技术人才;或者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去高等学府接受学术性的教育。

四、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演变在旧中国中的出现了四个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这是中国首次颁布的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这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学制;1904年,颁布“”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总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其智识、练其艺能”[8]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把资材阶级推上历史舞台,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它将资材阶级推向了历史舞台。

这三个学制均是以日本为蓝本。

1922年的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它是以美国为蓝本。

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这个学制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新中国的学制沿革: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1958年学制改革“三个结合”包括:“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此时,,国家开始给地方一些权力了,1985年,提出九年义务教育。

于此相关,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2006年又对义务教育法修订。

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在2013年的中长期规划中,提出扫除青壮年文盲。

又提出“两全”:“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重点建设好一批学科和一批重点学科”。

今天使得资源不均衡,在2013年,不在强调建重点,而是强调教育需要均衡发展,让优质资源共享,这就是政策的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