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习惯
【摘要】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幼儿道德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

只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道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国家未来人才。

【关键词】幼儿道德品质培养
幼儿期不仅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

俗话说: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根扎得不深就长不好。

人的根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无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栋梁之材。

所以育儿先育德,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折品质,从幼儿抓起,势在必行。

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明确幼儿园品德教育目标,以德育为主线,带动其它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幼儿时期正处于“模仿”发展的阶段,成人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

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因此,要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幼儿教师
首先要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

这种爱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和向幼儿进行良好品德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教师要在道德情感方面尽量多给幼儿一些诚恳、温慰和关爱,竭力避免造成幼儿心理伤害。

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爱我”,“我是好孩子”的快乐。

幼儿的这种心态,必将在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换句话说,教师与幼儿心息相通之时,正是诱发幼儿良好品德动机和培养良性习惯的有利时机。

教师在对幼儿施爱的同时都要伴随较高的适当要求,在处理问题时,不能缺乏理智,要更注重于教育。

其次,幼儿教师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地对幼儿施教。

在教育过程中失去耐心,就等于教育失败。

在幼儿闯祸或者闹脾气时,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耐心教导,让幼儿从中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千万不要斥责幼儿,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

有了这两个先决条件,在教育实践工作中,教师可根据幼儿道德行为的表现,从以下几点做起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1.学习是重要,但学会做人、做事更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1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方法。

(1)好习惯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根本。

(2)树立自信,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

(3)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手段。

(4)学会感恩,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要求。

1.2效果和体会。

我在孩子的教育中始终将人格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培养孩子高尚的品格,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的精神。

孩子小的时候都有保护自己玩具的本性,我经常教育孩子“好的东西与朋友一起分享才能更快乐”如果我们家长言谈精俗,不遵守社会公德,不维护公共民主,随地乱扔垃圾,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一点一滴都不敢松懈,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影响孩子幼小的心灵,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还要学会感恩。

2.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方法
2.1好习惯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根本。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用一生,因此我对孩子,向来都严格要求,例如,吃东西时,一定要让长辈先吃,分东西时,自己要小的,给长辈大的,还有不能随地乱丢掉丢东西等等。

下面我就说说我的具体做法:
2.1.1习惯要从小抓起。

良好的习惯包括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

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首先作为家长做好表率。

例如,不会随地吐痰,不会说粗言烂语,不会随地丢垃圾等,孩子看这样,她就会“有样学样”,他也像那样不会粗言烂语,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丢垃圾,这都是从小开始做起,逐步形成一种好的习惯。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将孩子培养成人是每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孩子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是
下分重要的,孩子的独立性只有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

作为家长我深刻地认识到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从不会到会,然后到熟练。

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只要是经过努力,不管成功与否,都应该鼓劲,让孩子感到自豪。

孩子毕竟是孩子,当孩子在做事情时,哪怕做错,对孩子也总是多鼓励少批评。

一次不行做两次,两次不行做三次,直到满意为止,让孩子感受到独立完成任务的快乐。

2.1.3对孩子许诺要慎重,培养孩子守信的习惯。

家长对孩子的许诺必须慎重、实在,让孩子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

促使其隔海更好地完成任务。

只有履行自己的诺言,家长的威信才能树立起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许诺很大程度上带有盲目性、应付性,甚至欺骗性,这往往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作为家长在对孩子许诺前应先慎重考虑,该不该对孩子许诺,能不能兑现,这种许诺对孩子来说到底好不好等等,要不然就失去了许诺的真正意义。

许诺后不履行诺言,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极大的伤害,也会导致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下降。

还会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对谁都可以随便说话和承诺,反正说了又无须负责。

2.1.4多看课外书,培养孩子爱阅读的好习惯。

我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尤其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要想孩子爱读书,首先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作为父母,自己要热爱读书,这是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

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在阅读中获得乐趣,自然也喜欢阅读。

作为教师的我,在工作
时,也爱看书。

因此,在阅读方面,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幼儿比较小时,我们就给他看一些比较大的动物画,教他看卡片、认动物、花卉,一本卡片每天看二到三次。

比较大时,就给他买一套书,有动物、植物、交通工具、有不同年龄、职业的人等的彩色图文,每天都指给他看,读给他听,孩子在三至四岁的时候就能背诵《三字经》中的很多章节,和《唐诗三百首》的部分诗词。

每晚睡觉前都陪孩子看书,小时候需念给他听,大点了她会自己大声念,听到有念错的字,就帮他纠正,逐渐发现孩子就对各种各样的书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2树立自信,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

作为家长,要相信自己是好样的,不要总是在孩子的身上找缺点,我们应经常鼓励孩子,让她学会自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尽量避免孩子因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而有责怪的语气。

不要让孩子心中有一种自卑感,鼓励孩子要胜不骄,败不馁。

所有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但又难免会出现缺点与错误,因此家长要把握好尺度。

2.3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手段。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

做到这一点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孩子也像大人一样,除了学习,还有许多内心需求:如游戏、交友、看课外书、看喜欢的电视节目等。

如果孩子需要一点零用钱买电脑游戏点卡,或游戏小卡片、小玩具等都是正常的心理需求。

家长在鼓励引导孩子自信地正确表达,不能因为担心影响正常学习而一味阻止,导致孩子不诚实编理由骗钱甚至拿钱。

独生子女家庭孩子
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导致许多孩子过分依赖电脑、电视。

所以家长主动调整改变自己,从而尽量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

特别是假日里,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玩游戏、一起打球、看电视节目、支持孩子带朋友来家里做客、鼓励孩子帮着一起适当做点家务、或带孩子出去旅游等等,从而丰富孩子的心灵,扩大孩子的视野,努力创造孩子自信表达自己的机会。

孩子在家庭温馨的氛围里也会更愿意主动展示自己,更努力地去完成父母精心帮助计划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孩子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2.4学会感恩,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要求。

感恩,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

学会感恩,才会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学会感恩,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灿烂的阳光。

如果孩子不懂得感恩,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

我每天在有意无意中创设感恩的氛围,把感恩的思想观念贯穿在每一件小事上。

比如在小的时候,利用晚上临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的机会,有意识地挑选诸如“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和“大黄狗报恩”的故事,告诉孩子,做人要知道报答,要有情有意,要像乌鸦那样,将来有能力回报他人:在路上行走的时候,看到洒水车一边播放音乐,一边向道路两旁喷洒着清水,我也有意无意地告诉孩子,这不仅仅好玩,环卫叔叔是在工作,是为社会作为奉献,不要埋怨水珠喷溅到自己的裤子上,应该从心理感谢频频们的劳动,正是他们,才使我们有了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另外,家长还非常注重言传身教,如果本人没有孝心,我相信孩子将来一定没有孝心。

因此我向来对长辈都非常的尊重,经常对长辈嘘寒问暖,还经常买一些长辈爱吃的东西孝敬他们,孩子耳闻目染,很自然对长辈也十分的尊重了。

经过多年的培养,孩子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总而言之,这世上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问题是怎样去爱,怎样去教,要教育子女,必须持之以恒,还要有耐心、爱心、恒心。

让孩子学会自信、自爱民、自强、自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愿天下父母都能实现自己的心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