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换机基础知识(1)全解

交换机基础知识(1)全解


2.2.2 交换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模块化与固定配置
模块化交换机: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可在机箱内提供一系列扩展模 块,如千兆位以太网模块、FDDI模块、ATM模块、快速以太网 模块、令牌环模块等,所以能够将具有不同协议、不同拓扑结构 的网络连接起来。但是它的价格一般也比较昂贵。模块化交换机 一般作为骨干交换机来使用。
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
达目的地址。
2.1.1 交换机简介
交换机的工作特点: • 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板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 • 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板总线上
• 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 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地址的网卡(NIC)挂接在哪个端 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
交换机基础知识
本章内容
● 交换机概述 ● 交换机的分类与性能指标 ● 交换机的接口与连接方式 ● 虚拟局域网与多层交换
● 交换机产品简介
2.1 交换机概述
1. 交换机的基本概念
交换机英文名称为Switch,也称为 交换式集线器,是一种基于MAC地址识别 ,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包功能的网络设 备。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 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 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
2.1.2 交换机的交换模式
碎片丢弃(Fragmentfree)
特点:这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一种解决方案。它检查数据 包的长度是否够64个字节,如果小于64字节,说明 是假包,则丢弃该包;如果大于等于64字节,则发 送该包。 优点:数据处理速度比存储转发方式快 缺点:比直通式慢 适用环境:一般的通讯链路
(3) 功能强大。交换机除了转发 / 过滤的功能,还有诸多管理 功能,如网络管理协议的支持、虚拟局域网的划分等。
2.1.3 交换机与集线器的主要区别
(1)在OSI/RM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工作层次不同 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而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更高级的交 换机可以工作在第三层(网络层)、第四层(传输层)或更高层。 (2)数据传输方式不同 集线器的数据传输方式是广播(broadcast)方式,即所有端口 处在一个冲突域中;而交换机的数据传输一般只发生在源端口和目的 端口之间,即交换机的每个端口处在不同的冲突域。 (3)带宽占用方式不同 集线器所有端口共享集线器的总带宽,而交换机的每个端口都具 有自己独立的带宽。
2.2.2 交换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单/多MAC地址类型
• 单MAC交换机:每个端口只有一个MAC地址
• 多MAC交换机:每个端口捆绑有多个MAC硬件地址
单MAC交换机主要用于连接最终用户、网络共享资源 或非桥接路由器,它们不能用于连接集线器或含有多个网 络设备的网段;多MAC交换机的每个端口可以看作是一个 集线器,而多MAC交换机可以看作是集线器的集线器。
• 接入层交换机: 一般是固定配置的交换机,端口密度较大, 具有较高的接入能力,以10/100M端口为主,以固定端口或扩展 槽方式提供1000Mbps的上联端口。
核心层(core layer) 核心层交换机是整个网络的中心交 换机,具有最高的交换性能,用于连接 和汇聚各汇聚层交换机的流量。核心层
交换机一般采用高档的3层交换机,这类
(4)传输模式不同
集线器采用半双工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交换机采用全双工方式来 传输数据。
2.1.3 交换机与集线器(HUB)的主要区别
总结:
交换机与集线器有着本质的不同,无论在工 作层次、通讯方式、传输速度和可管理性上,都 都存在明显的差别,交换机与集线器相比具有无 与伦比的优势。目前,交换机已经成为组网中的 普遍使用的网络连接设备,而集线器已经逐渐在 退出历史舞台。
2.2.1 交换机的分类
按照交换机可否堆叠分为
可堆叠交换机
不可堆叠交换机
2.2.1 交换机的分类
从应用的角度划分,交换机又可分为:
• 电话交换机(PBX):主要应用于电信领域,提供语音通 讯。 数据交换机(Switch): 应用于计算机网络。

注意:我们重点学习的是数据交换机。
2.2.2 交换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2.2 交换机的分类与性能指标
2.2.1 交换机的分类
从应用区域划分:广域网交换机和局域网交换机
• 广域网交换机: 主要应用于电信领域,提供通信基础平台。

局域网交换机: 应用于局域网络,用于连接终端设备,如 PC机及网络打印机等。
注意:我们重点学习的是局域网交换机。
2.2.1 交换机的分类
按组建园区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层次,可划分为:接入层交换 机、汇聚层交换机和核心层交换机。 • 核心层交换机: 一般采用机箱式模块化设计,机箱中可承载 管理模块、光端口模块、高速电口模块、电源等,具有很高的 背板容量; • 汇聚层交换机: 可以是机箱式模块化交换机,也可以是固定 配置的交换机,具有较高的接入能力和带宽,一般会包含光端 口、高速电口等端口;
设备 或连接一个工作组,有效地解决拥挤现象。
(3)虚拟网(Virtual LAN)技术的出现,给交换机的使用和管理带来了 更大 的灵活性。
(4)端口密度可以与集线器相媲美,一般的网络系统都是有一个或几个服
务器,而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客户机。客户机都需要访问服务器,这样就导致 服务器的通信和事务处理能力成为整个网络性能好坏的关键。
2.2.1 交换机的分类
按照交换机的可管理性,可分为:
• 可管理型交换机
• 不可管理型交换机
两者区别在于对SNMP、RMON等网管协议的支持。可管 理型交换机便于网络监控、流量分析,但成本也相对较高 。大中型网络在汇聚层应该选择可管理型交换机,在接入 层视应用需要而定,核心层交换机则全部是可管理型交换 机。
.2 交换机的交换模式
直通交换(Cut—Through)
特点:交换机只读出数据帧的前6个字节,即通过地址映 射表中查找目标地址,将数据帧传送到相应的端 口上。直通交换能够实现较少的延迟,因为在数 据帧的目的地址被读出,确定了转发端口后马上 开始转发这个数据帧。 优点:转发速率快、减少延时和提高整体吞吐率 缺点:会给整个交换网络带来许多垃圾通信包 适用环境:网络链路质量较好、错误数据包较少的网络 环境,延迟时间跟帧的大小无关。
2.2.1 交换机的分类
从规模与应用上分为
企业级交换机
部门级交换机 工作组交换机
2.2.1 交换机的分类
根据架构特点,人们还将局域网交换机分为
– 机架式
– 带扩展槽固定配置式
– 不带扩展槽固定配置式
2.2.1 交换机的分类
按照OSI的七层网络模型,交换机又可以分为:
– 第二层交换机
– 第三层交换机
固定配置交换机:一般具有固定端口配置,比如Cisco公司的Catalyst l900/2900交换机,Bay公司的BayStack350/450交换机等。固 定配置交换机的可扩充性显然不如模块化交换机,但是价格要低 得多。
2.2.2 交换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专用芯片与通用芯片 • • • X86: 通用计算机芯片 ASIC: (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 ) NP: 专用网络处理器
• 目的MAC若不存在才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 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MAC 地址表中。
2. 交换机的特性
与网桥和集线器相比,交换机从下面几方面改进了性能: (1)通过支持并行通信,提高了交换机的信息吞吐量。 (2)将传统的一个大局域网上的用户分成若干工作组,每个端口连接一台
• 背板带宽与端口速率 • 模块化与固定配置 • 专用芯片与通用芯片 • 单/多MAC地址类型
2.2.2 交换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背板带宽与端口速率 背板带宽和端口速率是衡量交换机的交换能力的主要 参数。 背板带宽:指通过交换机所有通信的最大值。 交换机的端口速率:每秒通过的比特数。 – 10Mbps – 100Mbps – 1000Mbps – 10000Mbps
2.1.2 交换机的交换模式
概念: 交换机将数据从一个端口转发至到另一个端口的处理 方式称为交换模式。
类型: •存储转发(Store and Forward ) •直通交换(Cut—Through ) •碎片丢弃(Fragmentfree)
2.1
交换机概述
2.1.2 交换机的交换模式
存储转发(Store and Forward)
2.1.3 交换机与网桥的主要区别
(1)延迟小。交换机通过硬件实现,而网桥通过软件实现。网 桥是通过运行于计算机系统上的桥接协议实现;交换机使用 了 专 用 集 成 电 路 ( 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大大提高了网络转发速度。
(2)端口多。交换机得端口密度远大于网桥。
2.3.1 交换机的接口类型
光纤接口 目前光纤传输介质发展 相当迅速,各种光纤接口也 是层出不穷,分别应用于 100Base-FX、1000Base-FX等 网络中。在局域网交换机中 , SC类型是一种常见的光纤 接口,SC接口的芯在接头里 面,右图所示的是一款 100Base-FX网络的SC光纤接 口模块。
为的 Quidway S3526E 等。这类交换机一般 具有一定数量的高速端口,以提供较高的 数据吞吐能力。
3层式交换网络拓扑结构
双冗余热备份网络拓扑结构
2.2.1 交换机的分类
根据传输介质、传输速度以及发展历史上看,局域网 交换机有这样一些类型:
• 以太网交换机 • 快速以太网交换机 • 千兆以太网交换机 • 万兆以太网交换机 • FDDI交换机 • ATM交换机 • 令牌环交换机 • ……
交换机具有很高的交换背板带宽和较多 的高速以太网端口或光纤端口。比如 Cisco 4000 、 4500 、 5000 和 6500 系列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