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
2、目的: 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特点: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重要的国际会议
4、成就: 中国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日内
瓦公约
5、意义: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一九五五年四月,周恩来总理出席在印尼万 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 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6.“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 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与对于侵略和干涉内 政的恐惧就将被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中国政府倡导的“这些原 则”提出的历史场合是( ) A.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建交谈判 B.同印度、缅甸等国协调邻国关系的外交谈判 C.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国际会议 D.讨论亚非国家发展问题的万隆会议
1、建国一周年与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站稳”脚跟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始有所为
3、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步入
世界舞台 4、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建国一周年与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站稳”脚跟
问题:哪两个国家领导人出访?出访的国家是?目的是?取得的 成果是?
外交方针是
A.不结盟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
D.求同存异
2.1951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了周恩来的照片。标题是: 共产主义分子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 美国说周恩来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继续支持国民党政权代表中国 B.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美苏“冷战”开始,两极格局形成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b
── 《共同纲领》
与新中国建交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总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基本方针:
A、另起炉灶
——与国民政府关系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C、一边倒
——社会主义阵营
三、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巩固练习
7.(2010·广州模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逐渐得到国际社会 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主要是由于它 A.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 B.根本上消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可 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8.中国代表团在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 要体现在
巩固练习
3、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 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C.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4.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
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等帝国主义我们
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
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所依赖。这表明新中国的
外交方针是
A.不结盟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
D.求同存异
2.1951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了周恩来的照片。标题是: 共产主义分子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 美国说周恩来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继续支持国民党政权代表中国 B.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美苏“冷战”开始,两极格局形成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2、国内背景:
(1)政治上:①中国是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性质 ②要巩固革命成果、维护独立与主权
(2)经济上: 要恢复和发展经济
——国家利益
旧 中 国 的 外 交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 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 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 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 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 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 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
1.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
1950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意义: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 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2.第一次建交高潮
1949.10—1950.10 (第一次建交高潮)
新中国与17国建交
• 苏联
• 阿尔巴尼亚
• 保加利亚
• 越南
• 罗马尼亚
• 印度
• 匈牙利
• 瑞典
• 朝鲜 1.大多• 数捷国克家斯为洛人伐民克民主国家
• 波兰
• •
丹麦 缅甸
充分体• 现蒙“古一边倒”外交原则发• 挥瑞的士作用
2、打• 破民帝主国德主国义的封锁
• 芬兰
始有所为——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目 的
发展同邻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过 ①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程 ②1954年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再次提出
内 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 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A.在会议陷于僵局时提出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化建议 B.起草了会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 C.推动达成《万隆公告》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巩固练习
9.1954年4月29日法国《解放报》发表文章指出:“亚洲的重量全
部显示出来了。”此文评价的事件是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越南会议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 义 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外交部 档案馆 保存的 周恩来 总理亲 笔书写 的和平 共处五 项原则
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
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
的基本原则。图为周总理访印时在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
D.亚非会议
巩固练习
11.(2010·余姚模拟)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会议达成了一系列精神和原则。陈毅同志 曾赋诗赞誉万隆精神和原则: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这里的 “万隆精神和原则”在当时不可能包括 A.一致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精神 B.“求同存异”的原则 C.亚非国家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精神 D.“另起炉灶”的原则
建 国建交
国 初 期
提出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的 外 参加日内瓦
交 会议
成
就 参加万隆
会议
巩固练习
1、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
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等帝国主义我们
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
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所依赖。这表明新中国的
6.“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 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与对于侵略和干涉内 政的恐惧就将被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中国政府倡导的“这些原 则”提出的历史场合是( ) A.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建交谈判 B.同印度、缅甸等国协调邻国关系的外交谈判 C.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国际会议 D.讨论亚非国家发展问题的万隆会议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 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清朝的 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 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 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
上述两个材料你领悟到什么道理?
弱国无外交,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地位;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奠基 2、20世纪70要的外交活动——进一步完善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949-1956)
一、建国初的外交背景
1、国际背景:
(1)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 资本主义阵营对立和斗争
——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尤其是美国 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
求同:
1、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经沦为殖民地、
半殖地;
2、都面临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存异:
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 习惯有所差异。
万隆精神
团结一致, 反对殖民主义, 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 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949-1956)
时间
外交成就
10.(2010·启东模拟)下面是周恩来在1954年参加的一次国际会
议上的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
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
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你认为这次会
议应该是( )
A.中印边界问题会谈
B.中苏建交谈判
C.日内瓦会议
新 中 国 必 须 彻
是 中英《南京条约》史签。字”仪式
底
一 部 屈 辱
“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 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与 旧
争取主动,要有独立精神,要有
中
信心。所以,凡是没有承认我们
国
的
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的
决
历
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
裂
史
位。”
《辛丑条约》签订
签订“二十一条”
建国第一年 同苏联等17国建交
意义 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
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
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