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学简史

民俗学简史

民俗学简史一、国外民俗学发展简史民俗学发端于欧洲诸国,作为一门学科却是最早在英国建立。

最早使用民俗学(F olklore)这个词语的是英国人古物学者汤姆斯,他在1846年提议以Folklore这个词代替过去对民俗文化的种种称呼。

近代欧洲个国民俗学是伴随着民族主义的发展而兴起的,而它的发端多由搜集整理民间口头作品开始。

18世纪后期之后,欧洲社会经历了一场剧烈的转型,不仅发生了诸如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剧烈社会政治变革,而且在精神文化领域也经历了一场大革命——民族主义思想开始崛起。

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想以国家为单位,强调一国民族性和排他性,希望建立统一的民族精神和独立的国家,统一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国家独立和统一的政治诉求。

语言是衡量民族性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的文化载体,在国家被外来文化入侵的情况下,他们希望能够找到真正能够代表民族特色的东西,而那些在民间流传的、未被外来文化“入侵”的乡土中的民间口头传说就成了他们收集整理的第一选择。

民俗学首先产生于德国,德国的学者在浪漫主义者赫尔德(Johann Herder,17 44—1803)的影响下开始对民间口头传说进行搜集和整理。

比较有影响的有德国民俗学奠基者、著名语言学家格林兄弟:雅格布•格林(Yacob Grimm,1785—1863),威廉•格林(Wilheim Grimm,1786—1859)出版的《儿童与家庭故事集》、《德国的传说》、《德国的神话》等影响极大的著作。

以格林兄弟为代表的民俗研究方式后来发展成为民俗学研究的神话学派。

此后,德国民俗学在本国民俗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继续发展,于1891年建立了德国第一个民俗学组织——柏林民俗学会,于190 4年成立了全德民俗学会联盟。

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在英国建立,在格林兄弟的影响下,英国那些嗜好古物的学者开始了对民俗的研究。

他们不但搜集口头传说,而且,一切年代久远的东西他们都感兴趣,包括搜集民间风俗习惯、信仰仪式等等。

古物学家汤姆斯发明了一个自造的单词——Folklore来指称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并很快被多数学者接受。

牛津大学的德裔教授谬勒以“语言疾病说”和“自然神话论”来对神话进行研究,而人类学之父泰勒则以“万物有灵论”和“遗留物说”对信仰习俗进行考察,认为民俗是应该加以改革的对象。

以谬勒和泰勒的理论进行民俗学研究后来分别发展成为民俗学的语言学派和人类学派。

民俗学在北欧是和民族运动共同发展的,受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芬兰、丹麦、瑞典以及挪威民俗学都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北欧的民俗学发展历程大致相似,其中芬兰民俗学发展较早,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民族运动中,芬兰民俗学之父隆诺特对口传文学进行收集整理并且出版了芬兰史诗《卡勒瓦拉》,是芬兰民俗学发展的标志性著作。

在科隆时代,以科隆父子为代表的芬兰民俗学家创造了芬兰历史地理方法,并使芬兰成为当时世界民俗学研究的中心。

而同时期的阿尔奈将注意力转向故事结构的分析,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阿尔奈的弟子美国学者汤普森将其进一步增订后,成为民俗学的经典著作,AT分类法也成为研究民俗的学者必须掌握的分析工具。

美国是当代世界民俗学研究的中心,其发展特点表现为除了对民俗的收集开始,但是他们更有意识的对民俗学的学科进行建设。

二、国内民俗学发展简史中国古来有采风问俗的传统,但近代民俗学的传入是在“五四运动”前。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民族生存的压力,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的建国前(一)北大时期1918年春,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征集民间歌谣,北大歌谣征集处发布了一则详细的声明,动员全校的教授、职员和学生来参与歌谣搜集活动,同时并请求外省的政府和教育团体的协助。

1920年又扩大了组织,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歌谣研究会被合并到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所,并于同年开始印行《歌谣周刊》,出版了九十七期。

自1922年至1925年,歌谣研究会共收到来自17个省的13339首歌谣,其中2226首刊载在1922年12月17日至1925年6月28日的97期《歌谣周刊》上。

除刊载歌谣作品之外,《歌谣周刊》还发表了一批研究文章。

例如胡适和董作宾二人分别对歌谣《隔着竹帘看见她》的大量异文所做的比较分析等。

有一些学者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歌谣进行探究,例如刘经庵的《歌谣中的舅母和继母》、《从歌谣看中国妇女的地位》。

(二)中大时期1925年国民党在广东发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6年,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在北洋政府压迫下北大一些教授南下广州,民俗学活动也由北大转移到了中山大学,其在北京的一批创始人转移到了厦门大学,继续进行他们的研究。

而在广州的中山大学则开始发起对民俗的研究。

1927年建立的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努力要通过其第一手的调查,来发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民族革命的领导者们相信,为了提高中国民众的地位,理解民众的风俗、信仰和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把民俗学也列为它的四项研究门类之一(其它三项为考古学、语言学和历史学),于1927年成立了民俗学会,并创办了《民俗周刊》。

民俗学研究部建立了民俗物品陈列室,于1928年3月开放,展出各种民间衣物、乐器、玩具、神像以及用于巫术目的的物品等等。

民俗学传习班还开设了民间文学与教育、整理传说的方法、心理学与民俗学、希腊神话、中印故事比较、殷周时期风俗断片以及民俗学问题格等课程。

1927年,顾颉刚与容肇祖、钟敬文等发起组织民俗学会,1927年11月在广州中山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以民俗学命名的组织——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中山大学的民俗活动也被中国学者认为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科确立的标志。

(三)杭州时期受中山大学影响,在杭州的一些学者也开始对民俗进行研究,他们创立了杭州中国民俗学会(1930年),1932年,钟敬文、娄子匡、江绍原把1930年成立的杭州民俗学会改为“中国民俗学会”。

学会主办了《民俗月刊》,发表国内的研究成果,并且介绍外国的民俗学理论以及学术动态。

1943年,顾颉刚、娄子匡等在重庆又成立一个“中国民俗学会”建国后1950年3月29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北京成立,郭沫若任理事长,1955年4月该会创办《民间文学》杂志。

1983年5月21日至24日,全国各地的民俗工作者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大会。

民间文学的课程先已经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主要的高校开设起来,而乌丙安较早于1983年3月在辽宁大学开设了“民俗学”课程。

在这年的8月间,中国民俗学会举办了全国民俗学讲习班,延请费孝通、白寿彝、钟敬文、杨成志、杨堃、马学良、容肇祖、罗致平、常任侠、牙含章、伊藤清司、刘魁立等28位教师给学员讲课。

这些老师和学员就成为中国民俗学恢复初期的主要学术力量。

等到1990年代后期国家调整学科结构,民俗学就正式成为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而民间文学既是文学下的一个三级分支学科,也是民俗学下的一个三级分支学科。

目前,我国有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有民俗学博士点八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还有四十五个硕士学位培训点。

中国民俗学的历史回顾。

民俗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被引入中国,肇始于1918年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歌谣征集活动。

1918年2月1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从此揭开了中国民俗学的序幕。

此后,1922年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本办的《歌谣周刊》,在其创刊词中更明确提出了民俗学的学术目的:“本会搜集歌谣的目的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

……”20年代末,除北方的北京大学外,广州的中山大学又成为民俗学发展的另一个中心,1928年成立了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并创办《民俗周刊》,出版了一批民俗学调查与研究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代表有:刘半农、……中山大学时期出版的著作中,以顾颉刚的《妙峰山》影响最大。

妙峰山调查是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1925年组织的一次考察活动,当时的调查文章在《京报·副刊》上以“妙峰山进香专号”的形式分六期刊出,1 927年顾颉刚把这些文章汇集成册,作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丛书的一种出版。

何思敬在读到“妙峰山进香专号”后,曾指出:在当时社会的知识分子中存在一种对于民众生活知识缺乏和态度冷漠的“暮气”,妙峰山调查是对民间文化、民间宗教“科学的调查是第一次,并且这第一次的调查已经得到很好的成绩”;并称赞说:“妙峰山专号就是打破这种暮气的一个霹雳。

”(《民俗》第四册,上海书店影印本第一册,1983年12月。

)代表有:容肇祖、杨成志……北京大学的民俗学活动一直持续到1937年抗战爆发,中山大学的民俗学活动持续到40年代初期。

其间,20年代末到30年代后期的杭州、抗战时期的西南、三四十年代的陕北等,都有一些属于民俗学方面的活动,并出版有民俗调查和学术研究的成果。

从1918年到1949年的30余年间,民俗学在中国的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这种基础对于一个新兴的学科来讲,还是相当不牢固的。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没有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占有稳固的位置,如建立系科、培养学生等;其次,它没有以此为生的学者,民俗学在中国最早的提倡者大多数都没有成为民俗学家,或者本来就是把民俗学作为自己专业的副产品。

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间,本来就没有显赫过的民俗学更加寂寞。

中国民俗学经历了近20年的恢复和发展,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俗学对于学科名称的争议,不利于民俗学在当前学术界的顺利发展。

现有的论点中就有“民间文化学”、“民俗文化学”、“民俗学”等几种不同的观点。

2、民俗学核心概念——“民俗”一词内涵的扩展,与学科外延的无限膨胀,会给现阶段民俗学的学科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早在民俗学的初创时期,曾担任过英国民俗学会会长的博尔尼女士(Char Lotte Sophia Burne过去多译为“班尼”)有段非常著名论述:“民俗包括作为民俗精神秉赋(the Mental equip)的组成部分的一切事物,而有别于他们的工艺技术,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式,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祖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 ([英]查·索·博尼尔著,程德祺泽:《民俗学手册》,第一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3、民俗学从业人员学术素养的欠缺已经成为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4、民俗学爱好者众多,但专业研究人员不足;三、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前景展望第一,得益于国内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30年的民俗复兴为民俗学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研究对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