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下语文第一单元《二维码课文讲解》稿件
陈立全
人四下第1课《古诗词三首》讲解
——认真学习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
请同学们仔细思考一个问题,三首诗词共同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对,三首古诗词都是借着当时当地的美丽景物来抒发诗人的一种真实心情,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借景抒情。
【课件呈现,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什么叫借景抒情呢?【课件呈现,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那么,本课三首古诗词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此时,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油然而生,诗人只能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与敬亭山相依为知音,这抒发的正是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和寻找安慰的情感。
这是典型的触景生情而借景抒情。
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洞庭湖的水色就像“银白色的盘子”,洞庭湖中的群山就像
一只小小的“青螺”。
据说,遇贬的诗人当时是在夜晚时间见到这美丽的景象的,很快便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
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印记在了诗人心中,久久不能忘记。
所以最后一句顺口而出“能不忆江南”,一个不可抗拒的反问句更是尽情抒发了作者对江南景色的无比热爱。
总结:好了,通过上面的三幅画面,我们知道了三首诗词都浓笔描绘了祖国山水的美丽景色,都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景色的深深热爱,使我们一是学习了作者怎样准确写景,二是学习了怎样借景抒发自己的真情。
【课件呈现,背景江南山
人四下第2课《桂林山水》讲解
——怎样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
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读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件呈现】
什么叫“甲”呢?这里有四种解释:①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②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的;③古代军人打仗穿的护身衣服,用皮革或金属叶片制成;④某些动物身上有保护功能的硬壳。
显然,在“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甲”的意思是……②
是真的天下第一吗?其实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
什么叫“夸张”?【课件呈现】
对,夸张。
【课件呈现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的】为了达到扩大夸张表达效果,作者首先给我们介绍了漓江的水。
【课件呈现,背景漓江水】
一个漂亮的排比句,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
读来确实使人有漓江水“甲天下”之感。
漓江的山又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跟第二自然段一样,同样以排比方式为主要手法做具体证明。
分别写了桂林这一带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奇”;写了桂林山“色彩明丽,倒映水中”的“秀”;写了桂林山“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险”。
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读了这段话,谁人不感桂林山的“甲天下”呢?
再看最后一段,更是精彩绝妙。
山美水秀,前面已经作了有力的描述,让人对“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夸张语心悦诚服。
但作者还觉不够,又把山水来了个和谐结合。
这样,奇秀险的山围绕着清静绿的水,清静绿的水倒映着奇秀险的山,又加上迷蒙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有静有动,有形有色,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啊!
人四下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讲解
——怎样写好游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怎样写好游记呢?【课件呈现】
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记录游览经过的。
的第一个写作特点。
按游览的顺序记录游览经过就能写好游记吗?这篇游记是怎样处理一路上
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二是写出了“窄”,“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自己根本动不了身子;三是写出了“险”,“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整个孔隙,让人觉得非常特别惊险刺激。
边,奇得更是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了。
尤其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描写,更是具体,大多依形状想象成“擎天柱”“小桥流水”“避水金针”寿星捧仙桃“等等。
最后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做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真是美不胜收。
哦,原来孔隙和内洞景色特点特别突出,是几个景物的重中之重,所以要详写。
而其他内容只能略写了。
详略得当,是这篇游记的第二个特点。
从叶圣陶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们明白了写好游记的两个基本要求。
那就是:第一,有顺序地写,使文章结构非常清晰;第二,有详略地写,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呈现课件】
人四下第4*课《七月的天山》讲解
——怎样理解“七月的天山,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的句子是什么?
【课件呈现:七月的天山,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为了说明“七月的天山,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作者分了几个地点来写呢?这种写法叫什么?【课件呈现:移步换景】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如见其景。
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移步换景法说明“七月的天山,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这个中心句的。
一、斑斓的雪景——祛除暑气【课件呈现,背景为雪山】
七月进入天山,看到的是皑皑的雪峰,飞泻的雪水,雪水汇成的溪流,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这里,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的凉爽的原因。
原始森林中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偶然能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
幽静的深林,真让人心如止水,静人心身啊!
这里一是写了山色柔嫩,二是写了山形柔美,着重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
天山的七月成了美丽的春天,遍地花儿,给我们端来了美丽的视觉盛宴。
看到这种景色,你不流连忘返吗?
总起来看,作者写了雪峰、雪水、溪流,还写了密密的塔松,又写了各色各样的野花,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课件呈现】
果然,“七月的天山,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