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地质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在那几个方面?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结构和构造;地球的动力地质作用;地球的形成和演变历史;与社会经济相关发展相适应的工程技术方法。
2.地质学研究的方法?研究方法: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归纳分析、实验模拟验证、总结推导提出假说、反复验证和修正假说思维方法:时空观、发展观、活动观、渐变和灾变的观点第二章地球1.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各包括那几个行星,其特点如何?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它们一般具有体积小、密度大、卫星少、有固体表层、重元素多、距太阳近的特点;类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们一般具有体积大、密度小、卫星多、无固体表层、轻元素多、距太阳远的特点。
2.何谓磁偏角及磁倾角?3.大气圈自下而上可分为那几个次级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外逸层4.地球内部划分哪三大圈层?其划分界面叫什么?地壳、地幔、地核;分界面叫:莫霍面、古登堡面5.上地壳(大陆地壳)和下地壳(大洋地壳)的区别?地壳厚度在大陆地区较厚,平均35km,在大洋地区较薄,平均60km;大陆地壳由硅、铝成分为主的硅酸盐和硅、镁成分为主的硅酸盐组成,大洋地壳由硅、镁成分为主的硅酸盐组成。
代表性岩石闪长岩(硅、铝成分硅酸盐)、玄武岩(硅、镁成分硅酸盐)。
6.陆地地形有哪些?海底地形有哪些?(地球表面形态: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陆地地形: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洼地;海底地形: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海沟与岛弧)、大洋盆地、洋中脊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1.何谓克拉克值?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哪些?克拉克值指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镁、钾8种2.矿物的概念?主要根据矿物的哪些特征对其进行肉眼鉴定?矿物指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肉眼鉴定根据矿物的物理、光学、力学性质:颜色、光泽、条痕、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等3.岩石的概念?按照岩石形成的原因,一般将岩石分为哪三个大类?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由其他岩石和矿物的碎屑所组成的一种集合体;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4.何谓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各有哪些结构和构造?岩石的结构一般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或碎屑个体本身的特征;岩浆岩、变质岩指矿物颗粒大小、结晶程度、自形程度,沉积岩指矿物颗粒大小、磨圆度、分选性等。
岩石的构造是指由组成岩石的各种结晶矿物,未结晶的物质成分或碎屑等物质在岩石中的整体排列方式或分布均匀程度,以及固结的紧密程度等所显示的岩石总体特征。
第四章生命起源及地质年代1.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有哪些?相对地质年代确认方法有:沉积岩石形成的顺序(地层学)、生物演化(古生物学)和地质构造(构造地质学)绝对地质年代测定方法有:放射性同位素法、电子自旋共振法、裂变径迹法2.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级别由大至小有哪些?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地层单位:宇、界、系、统3.熟记各纪(系)的名称、代号和时序?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Q、新近纪N、古近纪E显生宙--中生代:白垩纪K、侏罗纪J、三叠纪T显生宙--古生代:二叠纪P、石炭纪C、泥盆纪D、志留纪S、奥陶纪O、寒武纪€隐生宙--元古代:震旦纪Z第五章构造运动1.构造运动的概念?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消亡的机械作用和相伴随的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2.按方向可将构造运动分为哪两种类型及作用特征?水平运动和垂直(升降)运动;水平运动: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的运动。
表现为岩石圈的水平挤压或水平拉张,因而引起岩层的褶皱和断裂,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地堑、裂谷。
板块运动形成大洋、大陆和海路变迁。
垂直(升降)运动:地壳或岩石圈沿垂直于地表方向的运动,表现为大面积的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形成大型的隆起和拗陷,产生海退和海侵现象。
3.岩层走向、倾向、倾角的概念?走向: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线的延伸方向,其交线叫走向线。
走向表示岩层在空间的水平延伸方向。
倾向:岩层向下倾斜的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它与走向正交。
倾角: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之间所夹的平面角,即最大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间所夹的角。
地质构造:组成地壳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产生的变位、变形痕迹。
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4.褶皱的基本类型及特征?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形成中心部分较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对称变新,容易遭受风化剥蚀成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较新岩层,两侧部分岩层依次对称变老。
5.何谓褶皱的核、翼、轴面、枢纽?核:褶皱的中心部分,也指褶皱岩层受风化剥蚀后,出露在地面上的中心部分。
翼:褶皱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岩层。
枢纽:指褶皱弯曲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轴面:指褶皱各相邻玩去面上枢纽连成的面。
6.按轴面翼产状可将褶皱分为哪些类型?直立褶皱、歪斜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7.节理和断层的概念?节理:指岩层、岩体中的一种破裂,但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显著的位移。
断层:指岩层、岩体受力破裂后,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了显著的位移,这种断裂构造叫断层。
8.断层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倾角较陡,通常在45°以上,主要是由于张引力和重力作用形成的。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主要是水平挤压作用形成的。
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方向相对错动的断层,断层面近于直立,断层线较平直,主要是水平剪切作用形成的。
9.地堑和地垒的概念?地堑:由两条走向大致平行的正断层组合成一个中间断块下降、两边断块相对上升的构造。
地垒:由两条走向大致平行的正断层组合成一个中间断块上升、两边断块相对下降的构造。
阶状断层: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倾向相同而走向又互相平行的正断层组合而成,其上盘依次下降、呈阶梯状。
叠瓦构造:数条逆断层平行排列,构成倾向一致的逆断层组合。
10.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及特征?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时代是连续的。
整合岩层说明在一定时间内沉积地区的构造运动的方向没有显著的改变,古地理环境也没有突出的变化。
1)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即两套地层之间有地层缺失。
沉积前后发生了显著的较剧烈的构造运动。
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是彼此平行的。
形成过程: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地壳隆起,遭受剥蚀——>地壳再次下降,重新接受沉积。
显著的升降运动。
2)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是斜交的。
形成过程:陆地下降接受沉积——>水平挤压(岩层褶皱、断裂)、上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显著的水平运动。
3)共同特点: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侵蚀面上往往有底砾岩、古风化壳等;有明显的岩层缺失现象,代表长期剪短;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等有显著的差异。
11.按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可将板块边界分为哪些类型。
分离型运动-海底扩张运动、汇聚运动-板块的俯冲或碰撞运动、平错运动第六章地震作用1.震源、震中、震源深度及震中距?震源: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震中距:在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2.震级和烈度?震级: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强度的量。
烈度:地震发生时,人们通常用地震烈度来描述地面遭受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3.等震线?等震线:地震烈度相等点的连线4.世界地震主要分布在那4条地震带?地震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地震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及诱发地震;地震过程:孕震阶段、临震阶段、发震阶段、余震阶段;地震活动时间分布:活跃期、平静期;第七章岩浆作用1.岩浆的概念?地壳深处或上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炽热黏稠的、溶有挥发分的熔融体;2.根据岩浆中SiO2含量可将其分为哪些类型?超基性岩浆(<45%)、基性岩浆(45-52%)、中性岩浆(53-66%)、酸性岩浆(>66%)3.火山喷出物有哪些类型?气体喷出物、液体喷出物、固体喷出物、4.按火山喷发状态,可将其分为哪三种类型,其特征如何?宁静式:夏威夷型,无爆炸现象,只有熔岩自火山口宁静的涌出。
多基性熔岩,黏性小、易流动、挥发分少、冷凝慢、平缓的盾火山锥。
猛烈式:培雷型,由非常猛烈的爆炸现象,同时喷出大量火山碎屑物和其他气态物质。
酸性熔岩、黏性大、不易流动的、挥发分多,形成火山锥、岩渣锥、岩穹锥。
中间式:猛烈程度介于前二者之间,多形成较陡的火山锥,岛弧、板块缝合线、大陆内部一些孤立火山属于此类。
5.按火山喷发方式,可将其分为哪三种类型,其特征如何?熔透式喷发:岩浆以其高温熔透上覆的岩石后,大面积流出地表。
多发育太古代时期,现在不存在。
裂隙式喷发:岩浆沿着地桥上的巨大裂缝溢出地表。
古生代、中生代、古近纪主要喷发方式。
熔岩流和熔岩被。
中心式喷发:岩浆由喉管状通道到达地面的火山。
除大陆裂谷和大洋中脊之外,现代火山的主要方式。
6.侵入岩体产出状态(产状)有哪些类型?深成侵入:岩基、岩株(都为不谐调侵入体)浅成侵入:岩盆、岩盖、岩床、沿墙*谐调侵入体:指岩浆沿着岩层层理面挤入,并占据一定空间时,形成与围岩产状协调一致的岩浆岩体。
*不谐调侵入体:沿与层理不一致的断裂挤入的岩浆形成与围岩产状不一致的各种侵入体。
7.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有哪三种类型,其特征如何?侵入接触:热接触,炽热岩浆侵入围岩,接触变质,有捕虏体,小岩枝或岩脉、冷凝边、侵入体晚于被侵入围岩;沉积接触:冷接触,升降运动,无变质现象,风化剥蚀面残留有古风化壳或剥蚀痕迹,侵入体早于围岩;断层接触:侵入体形成以后,构造运动,接触面附近有破碎和动力变质现象。
第八章变质作用1.变质作用的概念?指地下深处的固态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引起岩石的结构、构造和化学成分发生变法,从而形成新岩石的一种地质作用。
2.变质作用的方式有哪些?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变质分异作用和构造变形作用3.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有哪些?温度、压力、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组分4.变质作用有哪些主要类型?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汽液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第九章风化作用1.风化作用的概念?何谓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分化作用: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在原地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物理风化: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产生的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化学风化: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化学变化而分解并产生新物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