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交通拥挤、土地紧张等城市问题纷至沓来。

严峻的城市环境现状迫使人们反思以往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理念。

城市人在不愿放弃城市便利舒适生活的同时,又希望拥有乡村宁静恬淡的生活。

人们的这种意识,可以认为是生态城市思想的萌芽和原始动力。

这种思想是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逐步形成的。

到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城市的理念理论体系被正式提出,并逐渐发展完善。

当前,世界上普遍认为生态城市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最优途径,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新的聚居模式。

1、中国生态聚居思想的发展历程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关心的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

我国古代一般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称为“天人关系”。

《易经》的作者提出了“天人合一”、“物我齐一”的自然观,赋予“天”以“人道”,即“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

这种观点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既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与自然建立起和谐发展的关系,这就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原则。

这种思想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也相当早,是世界公认的城市发源地之一。

我国城市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大约在春秋之际,中国就基本上具有了一般意义上的城市。

在古代风水学中普遍涉及的“天人合一,负阴抱阳,坐南朝北,背山面水”,以及合理布局土地等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古朴的自然生态观的体现。

这一模式影响着我国几千年来城市建设发展的生态模式,支配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和创造性应用。

这些思想虽然有些观点也包含了一些封建的因素在内,而且也没有形成系统,但在本质上,这些古朴的观点还是体现了生态价值理论的,很多地方是值得借鉴的,它对我国古代和近代城市建设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作用。

它也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我们的前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近代,我国在20世纪初在生态城市思想与实践上落后于西方国家。

其后,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停滞不前后,我国现代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开始追踪国际的先进趋势。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迅猛跃进。

到9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理论为指导的相对完整的城市建设理论与方法体系。

在学术、政策上,1972年我国参加了MAB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并当选为理事国;1978年我国建立了MAB研究委员会;1979年成立了中国生态学会;1982年,在首届城市发展战略思想座谈会上,提出了“重视城市问题,发展城市科学”的重要思想,并把北京和天津的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列人1983—1985年的国家“六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全国城市生态学研讨会”,被认为是我国生态城市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同年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成立;1986年我国江西省宜春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并于1988年初进行试点工作,这可以认为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次具体实践。

1988年生态城市领域的著名专家王如松教授出版了《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一书,对生态城市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19%年王如松、欧阳志云的《天人合一:山水城市建设的人类生态学原理》一书从战略高度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在实践中,在江西宜春市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试点之后,我国在1996年至1999年期间又先后分四批开展15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生态省2个,生态地、市16个,生态县(市)l29个,其他7个。

1996年,威海市提出了“不求规模,但求精美”的城市建设指导方针,并实践于“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环境生态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生活质量文明化”,的总体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中。

新世纪以来,上海、广州、厦门、宁波、哈尔滨、扬州、常州、成都、张家港、秦皇岛、唐山、襄樊、十堰、日照等市纷纷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海南、贵州、山东、吉林、安徽等省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奋斗目标,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其中,中德两国开展的“扬州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合作研究就是一例。

最近,在2006年4月,建设部筹划编订《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列人2006年度软科学研究课题。

在2006年8月7日,国务院在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也表示,要将天津市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这些都表达了我国人民对建设新型生态城市的美好向往。

建设生态城市,将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

2、西方国家的生态城市发展历程和研究概况西方的生态城市思想的出现晚于中国,不过其生态城市的思想极其丰富,也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16世纪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都寄托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理想型城市的向往。

古罗马建筑师威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城市建设经验,主张应从城市的环境因素来考虑城市的选址、形态和布局等。

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在城市用地的选择上也体现了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的思想。

中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的建城思想也反映出朴素的生态意蕴。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师阿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主张从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

美洲的印第安人村落的建设也反映了朴素的生态城市的思想。

而早期“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与城市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变化紧密相关。

十八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宜布了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

工业成为城市社会的中心,人类居住区在迅速发展,同时工业革命业带来了很多以前没有的问题。

过快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建立在掠夺式的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引发了一系列严峻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威胁到地球上各种生物和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

19世纪以来,针对日益严峻的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生态问题,西方国家一些学者相继提出“生态城市”的观点和相关研究。

1820年欧文提出了“花园城’,的概念,倡导花园城镇运动;1898年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

在其“自然、低密度”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出现了一批早期的花园城市。

他的思想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有相似之处,本质上是对一种美好的人类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德国人韦伯的《城市发展》,英国人吴温的《过分拥挤的城市》等,也都是该领域很有影响的论著。

20世纪初期,英国生物学家盖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1915)中,把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与建设,为研究生态城市奠定了理论基础。

1916年,美国人帕克在其《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的几点建议》一书中,将支配自然界生物群落的某些规律,如竞争、共生、演替等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开创了城市环境生态研究的新领域。

1933年,《雅典宪章》规定“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人类居住、工作、游憩、交流四大活动功能的正常进行”,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城市有机综合体的思想。

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卡森的《寂静的春天》(1962)、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1972)、丹尼斯·米都斯等的《只有一个地球》(1972)为代表的著作中,较为系统形象地阐述了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对世界城市化、工业化与全球环境恶化的担优,更加激起了人们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兴趣,生态城市研究也进人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阶段。

及至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MAB第11项计划),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生态学理论的广泛应用与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落的规划建设与研究。

“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它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也反映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

并且7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城市的研究方法也不断更新。

199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伯克莱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生态城市研讨会(International Eco-city Conference),与会的12个国家700多名专家学者就如何根据生态学原则建设城市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设性的意见。

其中包括伯克莱生态城计划、旧金山绿色城计划、丹麦生态村计划等,内容涉及城市、经济和自然系统的各个方面,并草拟了今后生态城市建设的十条计划。

1992年在澳大利亚的生态城市阿德雷德举办了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学术研讨会。

大会就生态城市设计原理、方法、技术和政策进行了深入具体地探讨,并提供了大量研究案例。

同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也举办了未来生态城市全球最高论坛。

1996年在西非国家塞内加尔举行了“第三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

会议进一步探讨了“国际生态重建计划(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Rebuilding Program)”。

1997年在德国莱比锡召开的国际城市生态学术研讨会也将生态城市作为主要议题之一。

同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组织通过了关于“生态城市”的宪章,提出了通过城市规划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

此后,有关探讨“生态城市”的设计原理、方法、技术和政策的书籍、会议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出来,生态城市的研究掀起了新一轮的热潮。

生态城市实际建设也逐步成为全球城市研究的热点,很多世界著名的城市先后开展了这方面实践。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一般都有明确的生态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都比较重视实际效果和公众参与。

国外的生态城市规划在确定整体目标外,会在一定的时期内集中力量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些城市在生态城市在建设的初期可能并没有考虑朝着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只是从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出发的,如巴西的库里蒂巴市,是从解决交通问题人手进行系统的生态城市建设的。

一些城市规划年限较长,如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市参照“影子规划”方式,其设计时间跨度将近300年。

总的来看,现阶段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特点可大致概括为:(l)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2)强调资源的再利用、生活消耗减量和垃圾循环利用的3R原则;(3)促进地方社区的公众参与,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

3、我国生态城市可行的发展方向及具体对策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是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关系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同发达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相比,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较晚,经济、政策上支持不足,成功的经验也相对较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