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变化


辛立国校正后曲线
冯-金曲线未根据这些标识物所处位臵绘制出的曲线,代表了相对海平面 变化,反映的是断裂活动、均衡作用、沉积压实和构 造沉降等局部和 区域地质作用的综合结果,不能指示海平面变化的真实状况。 辛立国对曲线进行了均衡作用、沉积压实和构造沉降校正得到下图曲线
辛立国2006
冯.金曲线与全球 海平面变化 曲线之间的差别 主 要是由断裂沉降作用和构造沉降作用形成的。断裂 作用是长期 以来掩饰 人们真 实认识 LGM 以来东海 最低海面位臵的罪魁祸首。断裂作 用使东海陆架水 深 150m 附近及其以深的区域下降了至少 30m.这 是我国学者误把 晚更新世 以来东 海最低 海面定在 17ca1.kaBP,150m 水深附近的主要原因。通过对 断裂作用的认识和分析,得以得出东海 LGM 最低海 面位臵应在现今水深的 140m 附近。
在南海周边,如上节所述,有大量证据支持中全新世存在高 海面。赵希涛 、陈俊仁、CHEN Yue-Gao、Geyh T jia、 Korotky、余克服等分别利用珊瑚礁、贝壳、海滩岩、海相 沉积等标志物均发现了高海面证据。聂宝符在对南沙群岛、 西沙群岛、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台湾恒春半岛的珊瑚礁进行 研究考察后, 也赞同 5 000 aBP 以来南海周边曾有 2-3 m的高 海平面。这些高海面事实, 都较大程度与费布里奇曲线 一致。
总结
中国东部沿海进入全新世 以来 ,海面呈现持续上升和波动起伏 的特 点大体 可以 6500aBP为界分为 2个阶段 : (1) 6500aBP之前 ,海面在波 动中急剧 上升 ,经历了 9750~ 9500aBP、7750~7500aBP、6750~6500aBP3个海面波峰期 ,海面 波动幅度较 大 ,但都没有达到现今海面的高度。 (2) 6500aBP以来 ,海面波动呈现出上升和下降交替进行的特点 ,但 海面已超过现今海面高度 ,达2m左右 ,经历 了 6000~5750aBP、 4000~3750aBP、3 500 ~3 000 aBP、2 750 ~2 500 aBP、2 000 ~ 1750aBP、1500~1000aBP6个海面波动波峰期 ,但波动幅较小 ,在 一2~2m之间,波动速率较缓和。 全新世海进在距今 12 000 ~ 10 000 年已开始。中全新世早期海面 迅速上升,晚期转为缓慢上升甚至相对停顿。晚全新世早期海平面上 升到最大高度,近 2 000 年来稍有下降并渐趋稳定。中全新世未必存 在高海平面。
总结 根据大量的研究表明海面升降并不是全球一致的, 而是存在重要的区域性差异。确实存在高海平面, 至少在南海及附近区域可以找到大量证据。但是有 关中全新世最高海面的高度和最高海面出现时间的 问题仍存在较大分歧。造成分歧的原因除了地区性 差异之外, 很大程度上还与构造背景和其年代测定 的精确度有关。
据时小军 2007
南海研究对高海平面的支持
有关南海周边地区中全新世以来海平面的变化, 前人已做了大量的工作。 赵希涛等在南海岛沿岸珊瑚礁区进行研究时认为, 6 000aBP 来出现过多次高海面。 聂宝符对南沙群岛、西沙群岛、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台湾恒春半岛珊瑚礁进行了 考察,进一步证实了南海同它的周边情况一样,确实出现过至少比现今高 2 -3 m 的高海面。 陈俊仁等通过对鹿回头珊瑚礁的调查, 认为海面在 6 000-5 000 aBP 时的高程为 4-5 m。 余克服等对雷州半岛灯角楼的珊瑚礁地貌进行调查后, 指出稳定构造区域内出露 的珊瑚礁真实地反映了 7 200-6 700 aBP 时的海平面比现在高 2-3 m。 CH EN Yue- Gao 等在台湾澎湖通过对珊瑚礁和贝壳两类标志物的研究, 也认为 4700 aBP 时有 2 .4 m 的高海面。 Tjia在马来西亚综合运用海滩岩、海蚀刻槽、贝壳等多种标志物, 证实了 5 000 a 前的海平面最高可高出现代5 m。 Korotky 等在对越南东部岛屿上的珊瑚礁和贝壳进行研究后, 也证实了中全新世 曾有 2 .5-3 .0 m 的高海平面。
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
据赵信文 2012
对于全球海平面变化而言,不同地区全新世海平面 高度相差很大,且同时存在不断上升和不断下降至现 今海平面高程的变化曲线,这说明海平面变化具有区 域性的特征。 综合了近年来全球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的部 分成果,由图 1 可以看出全新世以来不同地区的相对 海平面变化趋势不同。印度洋西部及丹麦相对海平面 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印度洋西部相对海平面高度从早 全新世一直上升至现今海平面,丹麦的相对海平面变 化曲线存在小的波动现象。与此大不相同的是俄罗斯 北部科拉半岛 Polyamy 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它显 示该区域全新世相对海平面的变化趋势是一直下降至 现今海平面高度,这可以用前文提到的 Clark 等人的 全球海平面变化分区结果来解释俄罗斯北部科拉半岛 位于冰川覆盖区,冰后期地壳均衡抬升,海平面迅速 下降。
4.海积阶地堆积物 食较多的海生贝壳类 的介壳 ,反映当时的海平面高 度 。此类样品沉积深度以0m计算 ,共有8个样品。 5. 滩脊(海滨沙堤)堆积物 代表高潮面甚至略高的堆积包括滩脊砂、埋在 滩脊中的贝壳 腐木,其沉积深度按水上2m计算 。此类样品共有8个 6.海滩岩 本区发现的海滩岩属贝堤型海滩岩,形成于激浪带,故其 沉 积深度按水上2m计算,此类样品共有 2个 。 7. 腐木 本地区的腐术多为海陆交互作用带的产物,我们选用的腐术样 品往往还检出成水 半咸水种硅 藻有些还检出半咸水种贝壳 。它们的 沉积位臵 在低潮 位或略低于低 潮位,其沉积深度按水 下2m计 算 。 此类样 品共有 10个 。
三、黄渤海地区
据张旭东
四、南海海平面变化
有关南海周边地区中全新世以来海平面的变化, 前人已做了大量的工作。 赵希涛等在南海岛沿岸珊瑚礁区进行研究时认为, 6 000aBP 来出现过多次高海 面。 聂宝符对南沙群岛、西沙群岛、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台湾恒春半岛珊瑚礁进行 了考察,进一步证实了南海同它的周边情况一样,确实出现过至少比现今高 2 -3 m 的高海面。
二、东部海域海平面变化
聂宝符对南沙群岛、西沙群岛、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台湾恒春半岛珊瑚礁进行 了考察,进一步证实了南海同它的周边情况一样,确实出现过至少比现今高 2 ~ 3 m 的高海面。
方国祥等对 9 类古海面标志物的 107 个样品年代数据进行沉积深度校 正、构造升降幅度校正后,绘出了珠江三角洲 8 000 年来海平面变化曲 线
一、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是受气候、地壳运动和大地水准面变形等多因素控制的一 个变量。气候变化控制着海盆中水量的变化 ,所以气候波动是 冰川型海平面变化的主导因素。 全新世气候的变化 ,特别是历史时期 气候变化的研究 ,迄今 “也只是了解一个极为粗略的轮廓。至于全 新世 海平面的变化, 目前已绘出的全球性变 化曲线有10多 条 ,区域性的变化曲线 就更多了。因此 ,海平面的研究现仍处于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的状况。由于C同位素测年的广泛应用 ,海平面和其他环境地 质 已积累了许多资料。 现今研究海平面变化的曲线多、争议也很大的基本原因主要有 两点:一是假定研究海平面变化的地区地壳 是稳定的 ;二是所 确定的海平面上升或下 降的真伪还无验证的标尺。所以在同一 地区或相近的地区,对同时代的海平面升降问题也有争议。
陈俊仁等通过对鹿回头珊瑚礁的调查, 认为海面在 6 000-5 000 aBP 时的高程 为 4-5 m。
余克服等对雷州半岛灯角楼的珊瑚礁地貌进行调查后, 指出稳定构造区域内出 露的珊瑚礁真实地反映了 7 200-6 700 aBP 时的海平面比现在高 2-3 m。
CH EN Yue- Gao 等在台湾澎湖通过对珊瑚礁和贝壳两类标志物的研究, 也认为 4700 aBP 时有 2 .4 m 的高海面。
方国祥
珠江三角洲的古海面 标志 物主 要有以下 几类:(参考) 1 潮间带 贝壳主要是牡蛎 文蛤 泥蚶、蜓螺等贝壳 。它们一般生活在潮 间带下部(低潮线附近或略低)其沉积深度按2m计算。
2 潮滩淤泥 它们或含潮间带贝壳 ,或含丰富的成水一半咸水生活的石 硅 藻和广盐性有孔虫或半咸水种介形虫或含潮间带生活的红树藜科植物 花粉,为低潮线附近的沉积物,其沉积深度按2m计算。此类样品共有 62个 。 3 泻湖淤泥 为中潮位的沉积物 ,其沉积深度按0m计算。此类样品2个。
陈欣树等根据珠江口外陆架海洋地质调查获得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及钻井资料, 从沉积相、地貌、微体古生物、14C 测年等多方面研究,以充分的证据,阐明 了该区末次冰期结束时为距今13 700±600 a BP。当时海面低于现今海面 131 m。 李平日等根据对广东东部地区的大量钻孔岩心和地表露头的沉积相综合分析资 料及14C 测年数据,讨论了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 徐明广等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表明,第四纪以来,珠江三 角洲地区规模较大的海面升降各有两次,分别形成下部和上部两个陆相层和两 个海相层及顶部海陆交互层。 李平日等也对珠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进行了研究,利用 107 个已测年的古 海面标志物绘制了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曲线。 方国祥等利用7 类古海面标志物的 137 个样品年龄数据绘出了 闽南、粤东全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曲线。 杨建明等通过 35 个14C 测年数据进行评价,建立了一条福建省沿岸过去 6 000 年海平面变化曲线,该曲线表明海平面在现代位臵上下呈振荡性变化。
全新世南海的高海面问题依然存在一些争议。就全球 范围而言, 在20世纪 60 年代, 关于全新世是否存在高海 面的问题存在不同的意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谢帕德 曲线和 费布里奇曲线。前者表现为现海平面是整个全新 世的最高海平面, 并且海平面在整个全新世内连续上升 到现有高度 即否认全新世存在高海平面。相反,后者显 示出 6500-5 000a前的海平面曾比现海平面略高,此后, 海平面交替发生微小的波动而达到现今的高度即肯定全 新世存在高海平面。此外,还有人认为全新世的海平面先 是稳定上升, 在约3600-5000 a 间达到目前的海面高度, 且稳定至今。这 3 种不同类型的海平面变化说明了海面 升降并不是全球一致的, 而是存在重要的区域性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