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第一章绪论
公路等级的选用: 公路等级应根据公路网的规划,从全局出发, 按照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 合确定。
一级公路隐含两种性能, 当作为集散公路时,纵横向干扰较大,为保证供汽车 行驶可设慢车道供非机动车行驶,而作为干线公路时,为保证其运行速度、 运行安全和服务水平,应根据需要采取控制出入的措施;
大 中 小 大 大
第一节 道路工程发展概况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基本要素。 衣食住行 一、封建社会 二、解放前
我国第一条公路(长沙至湘潭)始建于1913年,是一条只 有50公里长的低等级公路。
三、新中国成立后
1988年10月,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中国高速公 路建设零的突破。
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为保证车辆行驶速度和运行安全,在慢车多 时可设慢车道供非机动车行驶;
三、四级公路定义为主要供汽车行驶,是指主要设计指标按供汽车行 驶考虑,但同时也允许拖拉机等慢速车和非机动车使用行车道,混合交 通特征明显,运行速度在40km/h以下。
各级公路路基横断面图
• 三.城市道路的分类与分级
国家高速公路布局方案
7条放射线
天 作 棋 盘 星 作 棋 谁 人 敢 下
9条南北纵向线 18条东西横向线
2020规划
一、7条放射线 二、9条南北纵向线 三、18条东西横向线 四、5条地区环线
五、19条横向联络线
六、17条纵向联络线
道路运输特点
• 它的主要优点是机动、灵活性强,而且对客运量、 货运量大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第二节 道路的分类及分级
一、道路的分类 二、公路的分类及分级 三、城市道路的分类及分级
公路:(连接城镇、乡村和工矿间,
主要供汽车行驶的道路)
城市道路
(城市各地区间)
分类:按公路位置、在国民经济中的地
位和运输特点及行政管理体制 分:
国家干线公路 (国道) 省级干线公路 (省道) 县级干线公路 (县道)
I
次干路 II III I 支路 II III 10 15
50,40
40,30 30,20 40,30 30,20 20
4
4 2~4 2~4 2 2
3.75
3.5~3.75 3.5 3.5~3.75 3.5 3.5
应设
设 设 不设 不设 不设
双、三
单、双 单、双 单幅路 单幅路 单幅路
注:1.除快速路外,各类道路依城市规模分为I 、II 、III级,大城市采用I级,中等城市采用II级,小城市采用III级。 2.在该设计年限内车行道的宽度应满足道路交通增长的要求。
高速公路横断面布置图(尺寸单位:m) (括号内数字为低限值) 1-行车道;2-左路缘带;3-中间带;4-硬路肩;5-土路肩;6-路基宽
城市道路(四幅式)路横断面布置图 1-路宽;2-行车道(或主道);3-非机动车道(或辅导);4-人行道; 5-中央分隔带;6-两侧分隔带;7-绿化及设施带;8-路侧带
• 分类:按城市道路按其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 地位、交通功能。
快速路
主干路
四种类型
次干路 支路
• 分级 • 城市道路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城市规模 分为I 、II 、III级。
城市道路分级分类
项目 类别 快速路 I 主干路 II III 20 级别 设计年限 (年) 20 设计车速 (km/h) 80,60 60,50 50,40 40,30 双向机动车 车道数 (条) 4、6、8 4、6 ≥4 4 机动车车 道宽 度(m) 3.75~4 3.75 3.75 3. 5~3.75 分隔带设 置 必须设 应设 应设 宜设 横断面形 式 双、四幅 双、三、 四 双、三 双、三
• 分级:为满足经济发展、规划交通量、路网建设和功能等要
求,公路分等级建设。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交通部2004年颁布实施)按使用任务、功 能和适应的交通量进行分级。
等级 设计年限 (年) 设计速度 (km/h) AADT(辆/ 日) 出入口控制 高速 20 80,100,120 一级 15 60,80,100 二级 15 80,60 6000~ 15000 部分控制 或不控制 三级 10 40,30 四级 10 20
• 2.路面——在路基顶面的行车部分用各种混合料铺 筑而成的层状结构物。 • 公路路面是用坚硬材料铺筑供汽车行使的层状结构 物,直接承受车辆的行驶作用力。其一般分为面层、 基层、垫层。路面按面层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沥青 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块料路面和粒料路面。按 技术条件及面层类型不同,又分为高级、次高级、 中级和低级路面。路面的选用一般应根据公路性质、 任务、交通量以及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和结合施工条 件等因素确定。为了保证车辆一定的行驶速度和安 全等,公路路面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平整度和必要的 粗糙度。
道路工程
蒋建国 13469042360 QQ:125111670
• 第一章 绪论
• 严作人,陈雨人,姚祖康主编.道路工程.北 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08 • 考试:闭卷
图 片 2
图 片 3
图 片 4
图 片 5
图 片 6
图 片 7
图 片 9
图 片 10
水路运输
现代交通运输系统 (运输体系):
• 但在长途运输业务方面,有着难以弥补的 缺陷:第一是耗用燃料多,造成途中费用 过高;第二是机器磨损大,因此折旧费和 维修费用高;第三是公路运输所耗用的人 力多,如一列火车车组人员只需几个人, 若运送同样重量的货物,公路运输则需配 备几百名司机。因此汽车运费率远高于铁 路和水路;此外,公路运输对环境污染较 大。
25000~1000 15000~550 00 00 完全控制 部分控制
2000~6000 400(2000) — —
注:AADT为标准车的年均日交通量(双向),四级路括号内数字为双向单车道交通量,标准车辆一律用小客车。
①高速公路 a.专供汽车分向、分道行驶; b.全部控制出入; c.具有4个或4个以上车道; d.设有中央分隔7带; e.全部立体交叉; f.具有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管理设施、服务 设施; g.四车道能适应 Q=25000~55000辆; h.六车道能适应 Q=45000~80000辆; i.八车道能适应 Q=6000~100000辆。 (Q为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 (t)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
①快速路 a. 为城市大量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b.有4个以上车道,中间设分车带; c.全部或部分控制出入。 ②主干路 a.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车站、港口; b.以交通功能为主; c.机非分行。
③次干路 a.连接主干路的辅助性干道; b.兼有交通、服务功能。
④支路 a.连接次干路与街区路; b.解决局部交通,以服务为主。
土木工程概论
第 4 章 道 路工程
• 2.平面一一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 3、纵断面一一升坡段和长度、降坡段和长度、竖曲线;
• 4.交叉一一道路与其他道路及道路与铁路的平面交叉和
立体交叉
立体交叉(苜蓿形)布置图 1-跨桥线;2-右转匝道;3-左转匝道
• 二.道路结构物 • 1.路基——在地表按道路的线型(位置)和断 面(几何尺寸)要求开挖或填筑而成的线形 岩土结构物。 • 路基宽度与公路横向的路幅宽度相同。路基 根据横断面的不同可分为路堤、路堑和半填、 半挖三种基本形式。为了满足车辆和行人的 通行要求,公路路基必须坚固和稳定。因此 在公路选线时应考虑路基的坚固;合理地设 计路基的形状和尺寸;施工时应注意分层填 筑、压实;特别是要处理好路基排水问题。
好 略差 好 好 好
好 有餐厅
差 好,有餐厅 、游艺室 中 —
大 中 大 小 大
160~ 300
≤120 16~ 30 160~ 1000 1.6~ 30
低 中 低 高 低
集装箱 大宗散货
集装箱 散装货物 集装箱 散装货物 贵重货物 油、天然 气
<500 <200 或不 限 — 500~ 1000 —
2.公路网等级低、高等级公路相对较少、 路面质量差、标准低。
3.发展不平衡。 东西部差距较大,平原区与山区差别大。 公路密度各省市差距大。 4.通行能力低。 通行能力大、运营效益高的公路主骨架未 全部形成。 5.服务水平低。 公路运输服务不满足要求。
发展规划
地 当 琵 琶 路 当 弦 哪 个 能 弹
铁路运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由铁路、道路、水运、航空及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道路运输
管道运输 航空运输
各种运输方式特性比较表
可达性 方便性 运输 能力 运输 速度 能 耗 经济 运距 投 资
名称
安全性
舒适性
货物
铁路 道路 水路 航空 管道
受地形限制 门对门直达 运输方便 受可通航道和 港口限制 受机场限制 直捷性好 普及面差
• 3.桥梁、隧道与涵洞:当公路跨越河流、沟谷, 或与铁路、其它公路立体交叉时,需要修建桥梁 或涵洞;当线路翻越山岭时,则需修筑隧道。按 照有关技术规定,凡单孔跨径小于5m或多孔跨径 之和小于8m的称为涵洞,大于这一规定值则称为 桥梁。桥梁有梁式桥、拱桥、吊桥、刚构桥和斜 拉桥之分。公路的隧道一般设置在公路线形的平 坡和直线部分,也可设在不设超高的大半径平曲 线上。隧道内纵坡度应不小于0.3%,不大于3%, 以利于隧道排水和行车安全。较长的公路隧道, 还需照明、通风、消防设施及报警等其它应急设 施。
五种类型
乡 级公路 (乡(镇) 道) 专 用 公 路
国道由国家统一规划,所在各省市自治区 负责建设、管理、养护。 省道在国道网基础上,由省规划干线、干 路。并建设、管理、养护。
县道主要路段由省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一般路段由县自定并建设、管理和养护。
乡(镇)道主要为乡村服务,由县统一规划组 织建设、管理和养护。 专用道为厂区、林区、矿区、港区的道路, 部门自行规划、建设、管理和养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