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液之思想。
第12条桂枝汤方后:“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蜇蜇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服桂枝汤后应以微汗为佳,若汗出流漓,汗出过多,则更加耗伤已内虚之营阴,正虚无力驱邪外出,则必致病邪内陷,表邪不解。
另外,“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服一剂病愈,就应该停药,恐其过汗更伤营阴,伤津耗液而致变。
第38条大青龙汤证,为太阳伤寒兼见里热者。
大青龙汤为发汗峻剂,倘用之不当,发汗过度,必大伤津液,不仅表邪不解,甚者使里热愈炽。
故仲景云:“取微似汗…一服汗者,停后服。
”遣方用药和营养阴 表证的治疗大法为汗法,解表必须发汗。
然发汗则必有充足汗源,即必须有充足的阴血津液基础为前提,使有汗可发,方可发汗以祛除在表之邪。
若但知散邪而不顾根本,则必致元气衰败。
故遣方用药,当伍以和营养阴之方药。
在组方用药方面,仲景遵循“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的原则,重视扶助阳气,同时亦十分注重顾护阴液。
或清热以养阴,或直接以补阴生津之品,以养阴生津而滋汗源。
《伤寒论》第12条之桂枝汤与第29条芍药甘草汤,两方中均用芍药、甘草,芍药之酸,合大枣、甘草之甘,酸甘化阴,以滋养周身之阴液,滋养汗源,顾护胜邪之根本。
《金匮要略・痉湿 病脉证治第二》第26条关于 病的治疗如上所述,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并举。
3 表证预后取决于阴津盛衰津复与否决定疾病转归 《伤寒论》第58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和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为阳明自和必自愈的举例。
太阳病误治之后,津液耗伤,若津伤过重,难以自复者,酌用滋阴复液之品。
若津液恢复,小便得利,阴阳调和则病愈。
第181条“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论述太阳病因亡津液而转属阳明之机理。
本太阳病,若发汗不当,或误下,或利小便,均可伤津,致胃肠干燥,则病邪入里化热成实而转属阳明。
太阳表证之所以转属阳明,全因有亡津液之病机。
津伤微甚判断生死预后 《伤寒论》第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
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
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论述太阳中风火逆之变证及其预后。
太阳中风本当以解肌祛风,而误火劫,则必致阴津耗伤,最终阴阳皆虚而变证丛生。
此时若小便通利,则提示阴液犹存,并未尽亡,则其人尚有可治之机。
反之,若津液耗伤严重,而见小便不利,提示津液耗之将尽,则其人难治,预后不良。
综上所述,仲景论述外感病,重视阴液的作用。
认为阴液在外感病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其关于阴液在认识外感病病机、确立治法、选方用药以及判断外感病预后中作用的论述,为临床提供了切实的理论依据。
(收稿日期:2007-08-23)《伤寒论》但头汗出病机分析刘波涛(天津中医药大学2005级研究生,天津300193)关 键 词:伤寒论;但头汗出;病机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813(2007)06-035-01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
中医学中非常重视对汗的辨识。
辨汗对判断病邪的性质及人体阴阳盛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辨汗之法有着非常详尽的论述。
其中对“但头汗出”论述非常典型。
仲景在伤寒论中明言“但头汗出”的条文有111条,134条,147条,216条,228条,236条共6条,和相关条文如但头微汗出、头汗出、额上微汗出、额上生汗136条,148条,200条,219条共4条。
这些条文中头部汗出的症状虽同,但所述病机却大异。
现将其病机分类归纳如下:1火劫伤津,阴虚于下而阳攻于上如《伤寒论》111条所云:“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
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
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
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
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
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论述了因火劫发汗而使津液亏虚,所以小便不利,而阴液亏于下,则阴不敛阳而阳热攻于上而出现“但头汗出”。
此条与200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火劫伤津病机相同且互为佐证。
・53・2湿热胶着,熏蒸于上如《伤寒论》134条所云:“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曰: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忄农,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热邪应随汗出而得解,但因为和湿邪胶着在一起不得宣散,湿热上蒸故出现但头汗出。
治宜用茵陈蒿汤使胶着之邪从二便分消。
如236条所述:“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3误用下法,邪陷于里而热攻冲于上如《伤寒论》147条所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伤寒病汗后泻下,邪郁于胸胁中,气逆上冲故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心烦”为柴胡证,此为未解指柴胡证未解。
故以柴胡桂枝汤治之。
228条所云“阳明病,下之,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里实尚未形成,而以下法下之。
因郁热扰于胸膈,故心中懊,饥不能食;邪热自偏上之胸中部位继续攻冲于上,故出现但头汗出而身无汗。
当用栀子豉汤清宣胸膈郁热。
还有[1]“三阳合病而误下虚其里,热邪内陷,浮阳上越而额上生汗。
”如《伤寒论》219条所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4 热入血室,血热相搏熏蒸于上如《伤寒论》216条所云:“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2]因血室隶属于肝脉,故刺期门穴以泻其实,使邪热从外宣泄,热散血止,营卫得通,津液得复,身然汗出而头汗得解。
”从对上述出现“但头汗出”条文的分析上可以看出“但头汗出”的主要病机为:[3]“邪热合蒸于上洵”。
且“但头汗出”只出现在三阳经病,而未涉及三阴经病。
正如《伤寒论》148条所云:“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因为头为诸阳之会,阴经不上行于头,故有头汗出可判断不是阴经病而为阳经病。
这对于辨别阴阳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符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现别阴阳。
”“但头汗出”的见证在临床中仍有其他病机。
例如:[4]“蒸笼头病证名,指小儿睡时惯常头部出汗,无其他症状者,不属病象;正常健康人在进食时亦见头汗出。
”在临床上要做到仔细观察,见微知著对辨证的准确性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1]冯世纶.胡希恕讲伤寒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崔秀丽.浅析《伤寒论》但头汗出症之病机[J].国医论坛,2006,(06)[3]乔连厚,崔省珍,任华爱.《伤寒论》但头汗出病因病机浅析[J].山西临床医药,1995,4(1):43-44.[4]吴玉泓.《伤寒论》但头汗出辨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2):7-8(收稿日期:2007-08-23)・实验研究・乌骨藤提取物对人胃癌细胞(MK N28)细胞增殖的研究朱萱萱1赵路华2严士海1张忠华1邵南齐1(1.江苏省中医院药理室,江苏南京210029;2.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210000)关 键 词:人胃癌细胞; 乌骨藤提取物; MTT法; 细胞形态学中图分类号:R22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813(2007)06-036-04 乌骨藤为番荔枝科植物白叶瓜馥木的根。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乌骨藤性辛,味温,入肝经,现代药理提示乌骨藤含有多糖、生物碱和皂苷,临床上用于治疗胃癌获良好疗效,本实验为进一步证实乌骨藤提取物的抗胃癌作用,进行以下体外实验。
1实验材料实验用药及试剂乌骨藤提取物,T A+MH>90%由中国药科大学提供RP M I Mediu m1640:GI B C O 公司,Cat.No.31800.022,碳酸氢钠:上海虹光化工厂,批号:051227。
链霉素:大连美罗大药厂,批号:050707。
青霉素: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51227。
胎牛血清:北京元享圣马研究所,批号:050320。
胰蛋白酶:上海伯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号:050401。
MTT: Sig ma公司细胞培养板:丹麦NUNC公司。
・63・。